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白求恩 > 全文图书 > 纪念白求恩
|
谒白求恩墓 |
陈 翰 笙 |
|
|
1937—1945年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入侵之敌,非常需要医院和医疗队。这时,医术精湛的白求恩大夫,别故国,渡重洋,来到中国;自1938年6月17日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军区八路军部队并肩战斗。他巡视了游击战争中的敌后根据地,拟订了建立军区模范医院的规划,并亲自参与建设工作,三个月后,模范医院正式成立,白求恩大夫立即致力于救治伤员。1939年10月下旬,他在战地施行手术时割破手指,感染为败血症,不幸于11月12日与世长辞。 白求恩大夫的墓地位于北京市西南约二百八十公里的石家庄市,这是一个兵家历来必争之地,现在是河北省省会所在。市中心有一座面积二十万五千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东距石家庄火车站二、三公里。陵园北端的苍松翠柏丛中,长眠着五百位在华北诸战役中阵亡的解放军指战员。白求恩大夫墓在陵园西侧,墓前矗立着他洁白的全身塑像。东侧是同属抗日战争时期前来援华而牺牲在前线的印度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大夫之墓。迄今为止,已经有数百万人来拜谒过白求恩大夫的陵墓。 从陵园坐五分钟的汽车,就到了以白求恩命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这所医院和白求恩大夫墓原址都在河北省唐县,分别在1947年和1952年迁到这里。医院里的白求恩纪念馆内,陈列着这位加拿大外科医生的手稿、工作报告、书信、生前用过的医疗器械和其他物品;还有有关他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活动的照片和画幅。 1972年6月中旬,我到石家庄敬谒北京军区烈士陵园时,看到约有六十名来自河北、山西的青年干部正肃立在白求恩墓周围,听人讲他生平的光辉事迹。陵园管理人告诉我说,每天前来谒陵的达二千人之多,大部分是各单位专程组织而来。又说,这里还接待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包括好几十位加拿大客人。 白求恩大夫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在冀中军区工作四个月期间,奔波跋涉,救治伤员千人以上,作手术三百余次。在河北省河间县的齐会战斗中,八路军一二〇师有一位连长腹部中弹,多处穿孔,经他大力抢救,悉心诊治,终于妙手回春,脱险无恙。 白求恩大夫在行军中经常随伤员担架队一起行动,沿途照料,甚至亲手给伤员烹调饮食。某次,为抢救一名重伤员,他一次献血三百毫升;伤员三周后痊愈即重返前线。 在战火纷飞的战斗日子里,白求恩大夫毫无所惧。他在炮声隆隆的小庙里作手术;他在深夜随部队转移,顶风冒雪,视若等闲。哪里需要他,他不等翻译陪同,便拍马前去。在广灵伏击战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昼夜,抢救了七十一名伤员。 他留给我们的光辉教导是:“对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革命友谊不分国籍”。这两句名言,表达了真正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他拿自己的行动,鼓励着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 (本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
|
纪念白求恩/人民出版社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