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艺术再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续范亭传 二一 在革命圣地
南新宙
    月牙挂在西树梢。满天的繁星闪烁。十一月的天气,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已经很冷了。续范亭瘦长的身影,出现在黑乎乎的窑洞门前,在万般沉寂中,发出轻微的呼唤声:
  “警卫员,赶快备马!”
  续范亭来到延安已经两三个月了,经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他的病情大有好转。加上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他在半夜就起床了。俗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他自己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劲头,利索地理了理公家发的灰色棉军衣,扎好皮带,打上绑腿,又往衣袋里揣上两个冷馒头,然后兴致勃勃地上了马,走出医院,朝山坡下走去。
  从医院所在地柳树店,到位于延安城南关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约莫有十五里路程,中途还隔着边区唯一的一座东关飞机场。过了桥儿沟,续范亭放松缰绳,马儿沿着飞机场旁边平坦宽阔的大道,踩着碎步一路小跑。当太阳的红光照耀着宝塔山上的塔顶时,续范亭已经涉过延河,来到边区政府的大门前。
  续范亭下得马来,把缰绳交给紧随在后面的警卫员,进了边区政府大门,朝西北方向的山坡上漫步走去。他边走边向山坡上瞭望,那儿耸立着新建的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景象。大礼堂顶上,竖立着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礼堂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几个大字;礼堂四周的砖墙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庆祝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开幕!”“热烈欢迎来自边区各地的参议员!”“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在礼堂前面一小块平地和山坡上,人们匆匆忙忙地来来往往。这里有满身油污的边区工人;有身披老羊皮袄、头扎羊肚手巾的陕北农民;有英姿飒爽、保卫边区的八路军战士,也有身穿边区自织的粗布制服的机关工作人员……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喜笑颜开,神采焕发。
  续范亭站在土坡上,注视着眼前的新奇事物,是那样激动和兴奋。
  红日升上宝塔山,照耀着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和它四周的山坡,金色的阳光洒在人们的身上,暖融融的。参议员们围拢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这时候,山坡下出现了一位七十高龄的老先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老先生戴一副大眼镜,留着长胡子,身材又高又瘦,微微有点儿驼背,身上穿一件黑色棉袍,被人左右搀扶着,慢慢向大礼堂走来。续范亭认识他,每次看见他,续范亭就会联想到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和“三三制”政策,看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这里真正地实现了,感到极大的欣慰。这位年迈的参议员,就是边区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老先生。续范亭知道,在这座大礼堂里,在洒满了阳光的山坡上,在他眼前活动着的人群中,有共产党员,有无党派民主人士,也有爱国的国民党员。这是一幅团结抗日的伟大的蓝图,是边区民主、进步的象征。
  续范亭同他所认识的人们握手,亲切地问候和交谈着。许多过去不相识的参议员,当知道这个穿军装的高个子就是续范亭的时候,急忙走过来,象老朋友一样询问他的健康情况。同志们的感情是那么真挚、热忱,充满了敬意和关怀,这使续范亭又感动,又不安,一再向他们表示谢意。正在这时,他忽然看到了朱总司令,在人群中迈着稳健的步伐,笑呵呵地向他走来。他急忙迎上前去,和朱总司令紧紧地握手。
  朱总司令关怀地说:“你身体有病,这么远还赶来开会,不要太累了。”
  朱总司令说话的声音不高,有点儿慢腾腾的,然而很有力量,黝黑的脸上笑盈盈的,使人感到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续范亭和周围的人们,望着朱总司令慈祥的笑容,一个个心情更加舒畅、开朗了。
  “我的病已经好多了,谢谢总司令的关心。再说,这里,”续范亭用手指了指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是全国最好的医院——民主医院啊!”
  朱总司令和续范亭爽朗的笑声,在阳光灿烂的山坡上飘荡。他们站在人群旁边,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谈到前方的战况,谈到日军的动态和国民党大后方的情况,谈得那么融洽,那么高兴。续范亭看到朱总司令穿着一身灰色的粗布军装,腰间束着皮带,腿上打着绑腿,穿着一双黑布鞋,不禁想到朱总司令领导南昌八一起义,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革命的英雄业绩,也想到人们关于朱总司令艰苦奋斗的许多传说……续范亭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赠给朱总司令:
  敌后撑持不世功,
  金刚百炼一英雄。
  时人未识将军面,
  朴素浑如田家翁。
  这时,他忽然想起来,有的同志曾经告诉他说,朱总司令不但善于指挥打仗,也很会写诗,而续范亭对诗是十分爱好的。他当即对朱总司令说,很希望有机会看到朱总司令作的诗。朱总司令呵呵笑着,谦虚地说:
  “我作的诗不好……”
  说话间,只见一位中年农妇,怀抱着正在哭闹的孩子,从他们面前走过去了。那农妇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焦急而匆忙地走向礼堂,看样子惟恐耽误了什么事情。续范亭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她,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礼堂门口的人群中。
  这时身旁正有一位解放日报的记者,发现续范亭那有些疑惑的眼光,便对他解释说:这位妇女是延安市选出的一名参议员,名字叫康秀英。续范亭听了,默默地点点头,陷入了沉思。
  大部分参议员已进入会场,山坡上的人渐渐稀少了。续范亭和朱总司令一起,从东边的侧门走进大礼堂,在前排“来宾席”上坐下来。眼望着济济一堂的参议员们,续范亭禁不住思潮汹涌,无限的感慨浮上心头。三十年来,他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追求真理,渴望出现一个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可是,他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象皂泡一般破灭了。革命的目的,并没有因为他“剖腹救国”而实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边区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政治民主生活,革命在前进,他所追求的理想在逐步实现……
  边区参议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以后,大会秘书长南汉宸宣布:“请国民党前辈、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山西新军总指挥续范亭先生讲话!”
  礼堂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续范亭红光满面,激动地走上了主席台。他站在几百名边区参议员和来宾面前,浑身热血沸腾,心脏澎澎地急促的跳动着。能够在民主的大家庭里自由地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是多么幸福啊!他抑制着自己热情奔放的感情,对大会讲话说:
  “各位参议员,各位首长,各位来宾:
  “我能够参加这样的大会,感到非常荣幸。记得民国十三年,孙总理在北京的时候,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善后会议’,但是,由于许多人妥协投降,结果把孙总理气死了!孙总理在遗嘱中说:最短期间,召开国民会议。‘最短期间’,离开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未能实现民主,最应该负责的就是我们这些总理的信徒。我们真对不起孙总理,对不起为民主斗争而牺牲的先烈!……”
  续范亭在边区参议会上,胸怀坦白,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讲到自己过去是一个“不为权门称知己,原来穷汉是乡亲”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怎样找到了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的救星,所以他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决心抛弃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他的讲话,受到了党中央首长和边区参议员们热情的欢迎和亲切的鼓励。
  二十一日这一天,续范亭和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了会场,坐在来宾席上,认真地阅读大会发的文件。临近开会的时间了,参议员们纷纷就座。忽然,从礼堂外面传来一片掌声,惊动了坐在礼堂里的参议员们,大家纷纷站起来,接着响起雷动的掌声。续范亭急忙踮起脚尖望去,原来是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已经站在礼堂东侧的门首了!
  毛主席微笑着,红光满面,显得精力很充沛。他穿着显得有些宽大的普通的灰制服,头上戴着八角帽。他不断地向大家点头,挥手致意,然后走进主席台旁边的小门。不一会儿,很快又出现在主席台上了。这时候,会场上的气氛更加活跃,掌声更加热烈了,并且爆发出了如雷的欢呼声。
  续范亭沉浸在兴奋和幸福的激流里,满怀着崇敬的感情,激动地注视着毛主席。他来到延安以后,已经不止一次地见到毛主席,同毛主席谈过话。每一次见面和谈话,都使他受到很大的教育,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怀;每一次见面和谈话,都使他对毛主席更加崇敬,更加热爱了。他对同志们说:“三十年奔走无成,见到如此领袖,使我心悦诚服,中国革命从此再不会走冤枉路了。”他还写诗作文歌颂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其中有一首诗《赠毛主席》:
  领袖群伦不自高,
  静如处子动英豪。
  先生品质难为喻,
  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时候,参议会大礼堂里,掌声和欢呼声持续许久,才逐渐安静下来。毛主席高大的身材立在讲台前,用他那高昂宏亮的声音讲话说:
  “各位参议员先生,各位同志:
  “今天边区参议会开幕,是有重大意义的。参议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也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
  “为什么我们要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因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直到现在还没有在全中国实观。为什么我们在现在不要求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当然是一个更好的制度,这个制度在苏联早已实行了,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实行它的条件。陕甘宁边区所实行的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没有超过革命的三民主义的范围。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
  续范亭听到这几句话时,感动得流泪了。因为毛主席说出了他心里的话,阐明了革命的真理,指出了新中国的前途,大大地开拓了他的精神领域,教育他认识到什么是旧民主主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而使他在思想上起了飞跃的变化,他的一颗不断追求进步、追求革命的纯真的心,更紧地靠拢我们党的事业了。
  在边区参议会闭幕的那一天,当毛主席提出请续范亭讲话的时候,他十分激动地说:
  “我奔走了几十年,始于今日目睹边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看见了新中国的光明前途。将来的中国是胜利的、光明的、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因为我们有了共产党的保障,中国劳苦群众先进人士的保障,毛泽东政策路线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续范亭在延安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照顾和尊敬。他在病中仍然发奋学习,总想为人民更多做一些事情。可是,根据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诊断结果,证实续范亭的一叶肺已经大部分被浸蚀,加上很严重的肠胃病,体质又很虚弱,医生决定他必需长时期休养。
  同志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里都很焦急不安。大家清楚地知道,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对边区进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延安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极端困难,怎么对续范亭进行有效的治疗呢?毛主席、周副主席以及延安的很多首长,都在四处设法给续范亭找药品。毛主席把自己因病必须服用的药品,亲自分出一部分来,派人送给续范亭,并且亲笔写信告诉他药品的疗效和服用方法。党中央、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给予续范亭极大的安慰和鼓舞,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更加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加深了同志之间的阶级感情,和对人民群众更深厚的爱。
  续范亭住在柳树店养病,虽然距离各机关很远,家中却没有断过客人,经常有同志们来慰问他,尤其是延安的几位老人: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诸同志和他的老朋友南汉宸、邢肇棠、在百忙中,仍然不辞辛苦,奔波二、三十里路,不断地来看望他,帮他解决治病和休养中遇到的困难,共同分析和研究形势,交换学习体会,一起谈心作诗。续范亭对于同志们这种亲切的关怀和爱护,内心很受感动,同时也更加觉得不安。他想到前方的同志们在和敌人浴血苦战,后方的同志们在辛辛苦苦地工作,生产,自己病倒在医院里,不能为抗日尽力,反而给同志们增添了许多麻烦,他怎能安心静养呢?一九四二年春天,日寇向晋西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续范亭从解放日报上看到这些消息,更是坐卧不安了,心头焦急万分,几次向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要求返回前方,都被同志们劝阻了。他曾经在一首诗中抒发了这时的思想感情:
  五年寇氛炽,岁月感蹉跎,
  我亦能骑马,足迹遍汾河,
  我亦能杀贼,誓不渡黄河,
  中途掉队人,久病奈如何?
  …………
  一病几不起,荏苒到延安,
  延安如故里,诊疗施百般,
  衣食愧饱暖,同志复时看,
  五十区区身,早破生死关,
  却病如驱敌,胜利需时间,
  遥望管涔山,使我恨无端,
  多少英雄去,多少英雄还。
  医生和同志们发现续范亭心绪不安,急着要回前方,纷纷赶来安慰他,劝他养好病再回前方工作。大家还想了许多办法,使他沉重的心情能够变得开朗起来,安心养病。有一次,八路军总部举办晚会,同志们邀请续范亭到王家坪去散散心。晚会上,由总部的工作人员演出京剧《空城计》,饰孔明、琴童和老军的演员,都曾经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军官,后来弃暗投明,来到延安参加了革命。续范亭对他们是很熟识的。其中饰琴童的两名演员,碰巧都是胖子;而饰诸葛丞相的演员,是担任总部顾问的邢肇棠,同续范亭是老朋友了。因为邢肇棠是甘肃人,所以当他身穿八卦袍,手执羽毛扇,迈着四方步出场,一开口,道白中却带有甘肃乡音,续范亭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并且为他们作了两首诗:
  一
  丰衣足食好榜样,
  两个青童四百磅,
  愿在西城做老军,
  不到南京当中将。
  二
  祁山几出又几进,
  九伐中原非侥幸,
  丞相已成甘肃通,
  青童戴起老花镜。
  续范亭住的窑洞前面,有一株屈干如鞠的古槐树,宽阔的树荫复盖着一块修整的小土坪,四周是山谷和小溪,环境十分安静。续范亭喜欢放一个小木凳在树下,坐在这里阅读文件、看书、写文章和作诗。
  这天,和往常一样,续范亭正坐在树下读书,忽然看见国际和平医院的几位医生和护士,一同向山上走来看望他。续范亭见到这些青年人,十分高兴,立刻从窑洞里取来木凳,请大家坐在树下,说这儿风景优美,空气新鲜。
  医院的青年医护人员,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很喜欢听续范亭讲故事,讲历史,讲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反动罪恶。在医生询问了病情以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要求,请他讲故事。
  续范亭每次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心里就感到很快乐。他已经戒烟了,但他仍然备有几盒边区造的纸烟,拿出来请大家吸。然后,他就很爽快地给大家讲起故事来了。
  “你们喜欢听我讲话,可以随便地坐着,还可以吸烟。可是,蒋介石要是讲起话来,你看吧:一排排军官站的笔挺,皮鞋擦的晶亮,整个会场里就听得卡、卡、卡……”续范亭说着,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又指了指脚,“听蒋介石讲话,根本不必用脑子,光用脚底板就够了。这就是对‘领袖’的信仰!
  “周佛海就说过:‘信仰要做到迷信的程度,服从要做到盲从的程度。’周佛海是蒋介石的‘理论家’,这些话说得还比较文雅一点;他们手下那些打手们,就不同了,说得更干脆、清楚。北平有个地痞流氓、中学校长兼特务,他在大厅广众之中,公然对学生们训话说:‘哪怕我们的领袖是一个王八蛋,我们也要服从他!’你看,这话说得多么明白!”
  大家听到这里,哄地一声笑了。再看看续范亭那种一本正经的神气,人们笑得更加厉害了,有的笑得直不起身子来。
  “请你们等一会儿。我就来。”
  续范亭招呼了一下,立起身来,走进旁边的一孔窑洞。这里是厨房。他找到厨师老冯,压低声音说:
  “中午多做点面条,留他们在这儿吃。”
  老冯心里不高兴,嘴上还是答应了一声。其实,并不是他嫌麻烦,山西刀削面和撑面是他从小练就的拿手本领,供十几个人吃,在他费不了多大的事。他不高兴,是因为边区的粮食很困难,边区政府为了照顾续范亭有病,特别分给他一定数量的面粉,但他总是请别人吃面,平日自己吃小米。所以,一没有面了,老冯就发愁。
  这时候,续范亭已经回到树下,接着刚才的话题,对大家讲下去:
  “蒋介石专门培养了一批势利小人。这些势利小人,都是心对人民藏奸诈,脸向蒋介石舔屁股的。这种势利小人去拜见蒋介石,一进门,先要给蒋介石打立正,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蒋介石让他坐,他不坐;再让他坐,才忸忸怩怩地坐下,屁股只挂住一点凳子边,不敢坐稳。说一句话,就要赶快把屁股再欠起来。这些势利小人说的,总不过是那几句低三下四的逢迎话,他们是百说不烂,而蒋介石却是百听不厌。
  “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势利小人,犯了罪,本来应该枪毙他。蒋介石把他叫去,当面臭骂了他一顿,并且声言要枪毙他。可是,他知道蒋介石可以不杀他,所以临出门的时候,向蒋介石打了一个立正,说:‘报告委员长,我死了以后,灵魂也要服从委员长!’这一句话,果然把蒋介石的贼心眼说痒了,于是收回了枪毙他的成命。”
  续范亭笑了,不住地重复着那句绝妙的话——“灵魂也要服从委员长!”
  “可是,”停了一会儿,续范亭才结束说,“几年之后,长沙放火的案子发生了,这个小人不得不做了替死鬼。到了真要他死的时候,他就只有喊着‘冤枉’,并且骂起蒋介石来了……”
  到吃午饭的时候了,大家纷纷站了起来。续范亭急忙一边拉住一位医生,一边对大家说:
  “请大家在我这里吃面,已经……”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这群早有经验的年青人飞一般地奔下山去了。续范亭望着他们的背影,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手里还紧紧地拉住那位医生,不容分说,拖着走进了窑洞。医生脱不了身,只怕他不高兴,只得在炕头上坐下来。续范亭拿起一双筷子,指点着炕桌上的小盘菜,热情地劝说:
  “来,尝一尝这个小菜吧,我觉得这比‘大菜’好吃。”
  饭后,他们又对医院的工作与学习问题,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续范亭才送医生走出窑洞,回医院去了。虽然中午没有休息,因为和青年人一起谈话,心情很愉快,身上并不觉得疲倦,于是又返回树下,正准备坐下来读书,忽然听见山下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续范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把秘书找来,问道:
  “下边在干什么?”
  他虽然是住在柳树店养病,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日常很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十分关心医科大学的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各项活动。听见山下发出的掌声和欢呼声,他还以为是欢迎参观人员,或是有什么专家来做学术报告。可是听了秘书的回答,他感到很意外,又十分欣喜。
  秘书告诉他,“毛主席到医大来了,正在大礼堂讲话。”
  “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快,快走吧,我们要迟到了。”续范亭一边埋怨秘书,一边从树下拿起手杖,匆忙地说,“以后凡有首长来作报告,一定要通知我啊!”
  续范亭振作精神,支撑着病弱的身体,沿着崎岖的小道朝山下走去。秘书知道无法劝阻他,急忙赶上前去搀扶着他。
  其实,谁也没料到毛主席来医大讲话,秘书也是刚刚听说的。原来,毛主席从二十里外的杨家岭来到柳树店,是专程来看望续范亭的,一进医大,就被同志们请到大礼堂讲话。
  这时候,大礼堂里的人挤得满满腾腾的,但是非常安静。毛主席正立在讲台上讲话,看见续范亭走进来了,便立刻中止讲话,走下讲台,紧紧地同续范亭握手,炯炯的目光察看着他的脸,亲切地询问他的病情。续范亭心里非常感激毛主席,再三向毛主席表示谢意,说明自己的病情已经好转了。毛主席慈祥地笑了,一面指着他,一面对大家说:
  “如果你们把他的病治好,算你们立了一大功!”
  礼堂里爆发出亲切的笑声。毛主席招呼续范亭入座后,才重新走上讲台,继续把话讲完,勉励大家要为革命多做工作,多做贡献。
  “白求恩大夫死了,人们都想念他。如果希特勒死了呢,人们都会拍着巴掌说:‘好啊,死得好啊!’”毛主席风趣地说,“我看,现在的阎王老子应该是马克思。如果你是为革命做工作累死的,马克思会给你摆酒席,请你上座。……”
  续范亭和大家一起爽朗地笑了。毛主席的话,深深地铭记在他的心里。
  毛主席讲完话以后,同续范亭一起到后山续范亭住的窑洞里,又亲切地交谈了一会儿,才匆匆返回杨家岭去了。
  

续范亭传/南新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