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续范亭生平年表
穆欣
    
  1893年
  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续范亭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西社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
  1903年(10岁)
  在本村入私塾读书。
  1905年(12岁)
  本村私塾改为初级小学,继续读书。
  1907年(14岁)
  入崞县宏道镇川路两级小学堂读书。(校长是族兄续西峰)
  1909年(16岁)
  考入太原一所中学读书。
  经父母包办与邻村李漫贞结婚,感情不合,女方患不育症。
  1910年(17岁)
  转入太原陆军小学(初等公费军事学校)。
  加入同盟会。
  1911年(18岁)
  10月10日(农历辛亥八月十九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杀死巡抚陆钟琦。时陆军小学学主编为学生军,范亭在军中服役。不久,族兄续西峰(名桐溪)在崞县组建忻、代、宁公团。范亭和同学赵承绶、李生达、王靖国、史宗法等赶回崞县宏道镇,加入忻、代、宁公团。
  11月28日,续西峰率忻、代、宁公团北上,攻打大同。续范亭任卫队队长、镇远队队长。
  12月5日,忻、代、宁公团进占军事重镇大同。
  1912年(19岁)
  年初,南北议和。订立大同停战协议后,忻、代、宁公团开回原址,编为一协三标。阎锡山任山西省都督职位后,剥夺续西峰兵权,调往太原任山西省巡警道;解散了忻、代、宁公团。续范亭随之解职。
  9月,孙中山到太原,劝续西峰忍耐养晦。续西峰辞职回乡,范亭随同返乡,曾任川路小学堂教员。
  同年,考入河北省(时称直隶)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继续学习军事。
  1914年(21岁)
  农历三月十八日,袁世凯通缉、逮捕、惨杀革命党人。山西省巡按使金永伙同阎锡山,派警备队到西社村捉拿续西峰。西峰侥幸逃出,经保德渡黄河走陕西榆林井崧生(岳秀)处。
  农历五月初,范亭在保定闻知续西峰被通缉、西逃讯息,即与同学胡德夫、史宗法等迅速离校赴陕,与续西峰相会于蒲城,后与西峰相偕到陕西华山下杨家花园。
  与续西峰、井勿幕、胡景翼、孙岳、邓宝珊、李岐山、史可轩、刘守中等北方逃亡的革命党人相聚,以郭希仁主持讲学为名,商讨反北洋军阀之策,时人称为“华山聚义”。
  1915年(22岁)
  年初,袁世凯阴谋称帝,华山志士分赴各地集合讨袁力量。西峰与井勿幕赶赴日本谒孙中山。范亭留渭北与邓宝珊、董振武、张义安等率部联合向西安进军,赶走袁的爪牙、陕西省督军陆建章。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
  12月25日,云南省蔡锷、唐继尧以“护国军”名义起兵反袁。续西峰与续范亭、李岐山等组织西北护国讨袁军。
  1916年(23岁)
  4月,西北护国讨袁军由续西峰统率,续范亭、李岐山指挥,由陕西省郃阳(今合阳)渡河入晋,连克猗氏、临晋、万泉、荣河四城后乘胜北上。陕西省督军陈树藩向阎锡山告密,使阎预作准备,布置军队在虞乡县突袭护国军。致使全军被包围,大部分被冲散,牺牲众多、范亭与部队失散,露宿宵行,几度蒙难,危及生命,负伤冒险从潼关渡河返陕。
  6月,袁世凯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后,因遭举国反对、声讨,猝然死亡。黎元洪就任总统,取消帝制,撤除党禁,饬讨袁军就地待命。范亭、西峰即到北京,要求北京政府立即处理晋商讨袁军事宜,阎锡山被迫资遣所有俘获人员,民党同志全部获释,形势暂时缓和。
  冬天,范亭与西峰相继返里探亲,办理辛亥革命前后死难烈士及其亲友的善后事宜。
  1917年(24岁)
  年初,国会恢复,西峰至北京任参议院议员。范亭返北京后,转入孙岳、徐永昌所办直隶漕河军官教导团深造(时孙岳在保定任大名镇守使,兼领第十五混成旅,徐永昌佐之)。后该校迁保定,改名保定军官学校,范亭攻读兼任教。
  1918年(25岁)
  在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任教。并与孙岳等联络。
  1919年(26岁)
  3月,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邀西峰到陕西三原策划军事,西峰赴陕。
  4月,西峰函邀范亭入陕,即与同学吕季良、楚则先等从保定到陕,参加靖国军策划军事;曾在三原任靖国军第四路胡景翼部参谋,继而协助靖国军总参议续西峰配合孙岳在渭北一带与陈树藩交战。也曾与杨虎城共事策划军事。
  继之又受西峰委托,与弓富魁、续明甫等前往绥远,帮助卢占魁整编训练部队,改编为靖国军第六路。
  陕西战事前后相持两年,范亭时而在前线指挥,时而调兵整训,胃病时发,仍坚持战斗。
  1920年(27岁)
  范亭偕西峰到保定,为孙岳、胡景翼作联络工作。移住北京后,往来于京、保之间,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的活动。经常出入于北京头发胡同中国国民党议员俱乐部。他所参加的这些活动,即为后来实现的国民军“北京政变”之一部分。
  10月,由续西峰介绍,王用宾监誓,正式加入国民党。入党仪式在国民党议员俱乐部举行。(反袁时,范亭曾参加过中华革命党)
  1921年(28岁)
  7月,北洋政府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率部到陕西,与靖国军胡景翼部配合,消灭了陕督陈树藩部。陕局初定,靖国军改编为暂编第一师。
  范亭与胡景翼前后共事七、八年。这时往返于潼关、洛阳及京、津与察绥冀鲁间,负责联络具有反北洋军阀思想的地方武装,并窥察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动向。历尽艰辛和危难。
  1922年(29岁)
  冬季,因长期奔波,过于劳累,肺胃病发,出现休克现象。经医生诊治,认为需长期休养,到北京西山疗养院医治、休养年余。
  1923年(30岁)
  在北京西山养病,常往返北京城内,受新思潮影响,广交各方爱国人士。与北京民社急进分子、北大学生赵守耿、杨集贤等交往;并建议赵守耿回晋筹办平民中学(后成为国民党在山西的一个革命中心)。
  不久,又得续西峰、景梅九等赞助,在京与王振钧、郭春涛、王建屿等创办《国民新报》,宣传孙中山进步思想。
  1924年(31岁)
  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北方,曾受李大钊影响的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派出代表,在河北邯郸丛台集会,商定:准备成立国民军;欢迎孙中山北上,接收北京政权等。
  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23日,原属直军的冯玉祥、胡景翼从滦平前线回师北京,通电主和。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倒台。
  10月24日,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等于北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军。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为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孙岳为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并通电全国,宣布国民军正式成立。
  11月初,范亭出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胡德夫任支队长)。
  11月24日,段祺瑞在奉军拥戴下组成临时执政府。11月25日,冯玉祥通电全国宣告下野,两次电段祺瑞请求辞职,段表示拒绝。不久,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
  12月4日,孙中山到天津,范亭随续西峰前往谒见。
  1925年(32岁)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春季,憨玉琨叛变,胡景翼对憨声讨,范亭指挥第二混成支队到洛阳协助攻憨。
  豫西战役方定,范亭率部行至郑州,旧病复发,离开部队到北京医治,住法国医院半年。在他养病期间,国民军形成混乱局面,战争中屡次受挫。奉军占领北京,范亭随国民军第三军退至南口。升任国民军第三军第六混成旅旅长。
  1926年(33岁)
  年初,率第六混成旅攻入晋北,因奉军从背后尾追,前后受敌,被迫率队西行,7、8月间在绥远五原与冯玉祥第一军会合(第三军胡德夫、武勉之部退入陕北;徐永昌部退入山西投阎)。
  3月29日,续西峰病殁于天津。
  9月17日,范亭参加国民联军五原誓师,不久向西安进发。
  11月,国民联军进入西安后,范亭对冯玉祥在进军途中将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大部缴械(第六混成旅也被缴械),很不满意,称病由西安去三原。
  1927年(34岁)
  年初,冯玉祥到西安,一再派人到三原敦请范亭回西安,后经朋友劝说,担任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职务,认真教练军队。
  夏季,冯玉祥率师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校学生全部随军东征(军校到济南后改编成为一个警备师即宣告结束),范亭暂留西安。
  11月,经老友杜斌丞介绍,与许玉侬女士在西安结婚。
  冬天,范亭偕夫人许玉侬由西安去南京,欲前往北京居住。在南京特请于右任为建续西峰墓题字,书写碑名。
  1928年(35岁)
  年初,在东京经丁某推荐,曾面见蒋介石陈述对时局意见,主张停止内战。蒋不采纳,对他拉拢、应付,委以国民政府高级参议。范亭答以体弱不能胜任,婉言拒收,两次将委任状退回。
  5月,亲睹南京政府腐败,忧虑苦闷异常。济南“五三”惨案后愤而离开南京,到北平居住。
  9月,在北平东四牌楼十二条横街,夫人许玉侬生下一女,取名续小侬(后名续磊)。范亭三十六岁,始得后裔(二年后许五侬又产一子,取名恕生)。后迁居西总布胡同。
  1929年(36岁)
  住北平,与徐永昌、邓宝珊及其家属时有来往。常有进步青年前来向他求教救国途径,范亭谈话沉痛,时常声泪俱下。
  1930年(37岁)
  10月,阎锡山因联合冯玉祥倒蒋失败,逃往大连。范亭从北平返晋。在太原联络各方人士,拟召开续西峰追悼大会;并周旋于驻晋各军之间,力图另辟局面。
  1931年(38岁)
  8月5日,日本人用飞机把阎锡山送回大同。范亭即离太原回原籍西社村居住。在失望中曾有过终老林泉的念头。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东北。范亭怒火中烧,热血沸腾,抛弃了息影家园的念头,决心为挽救亡国灭种的危局奔走出力。
  1932年(39岁)
  4月,应杨虎城之邀,续范亭任西安绥靖主任公署驻甘行署参谋长。邓宝珊任主任。
  范亭费尽周折,招纳官兵,筹措枪枝弹药,为筹组新一军奔走。
  6月,西安绥靖主任公署驻甘肃行署正式成立。
  1933年(40岁)
  年底,新编第一军在兰州成立。续范亭任总参议。邓宝珊任军长。
  1934年(41岁)
  秋天,去泰山会见冯玉祥,共度中秋佳节。受冯玉祥委托,起草了“中国人民抗日团”纲领,并协助冯创立这个秘密的爱国团体。
  1935年(42岁)
  夏天,续范亭结识了前来兰州的张学良,相谈融洽。这次的相识,为日后的相会奠定了良好的友谊基础。
  稍后,蒋介石电令免去范亭所任驻甘行署参谋长职务;仍任新一军中将总参议(当年南京国民政府给军官授衔,给他授了中将军衔)。
  11月,离兰州去西安,与老友刘定安相偕出潼关,经太原、北平前往南京,观察时局动向,呼吁团结抗日。
  12月15日,经北平到达南京。先住国民饭店,后移住东亚饭店。
  12月26日,续范亭愤于国民党政府实行“先安内而后攘外”的反动投降政策和“不抵抗主义”。身为军将,报国无门,竟于南京中山陵前剖腹明志,冀以一死震惊全国。幸而遇救。这一行为表示了他与蒋介石集团的彻底决裂,是对国民党集团卖国政策的严重抗议,是对背叛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叛徒们的无情揭露,也是当时一个革命的三民主义者的悲剧。剖腹事件对全国的震动很大,鼓励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
  出事前,范亭写下了呼吁团结救亡,揭露南京政府屈辱媚敌的《绝命书》和五首《绝命诗》。
  遇救后入南京中央医院抡救、治疗。冯玉祥、杨虎城、邓宝珊等国民党高级官员及各地爱国人士,纷致函电慰问和表示敬意。张学良亲到医院探视。12月28日,南京《新京日报》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京沪各报相继发表消息;经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报道后,中外报纸广泛刊登。
  1936年(43岁)
  3月1日,经过六十五天住院治院,伤愈离院。不久离开南京,由亲属及刘定安陪同,曾至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疗养。
  5月1日,经由上海到达杭州,住东南饭店。
  5月4日,定居西湖旁香山寺内的香山精舍,长时期疗养。在此医疗、静坐、读书、吟诗、游览,学习进步书籍。
  10月18日,应蒋介石之召前来杭州议事的杨虎城、徐永昌,先后到香山精舍探望范亭。
  杨虎城邀他赴陕共谋救国大计,范亭慨允并赠诗致意。
  11月上旬,赴杨虎城约,离开杭州前往西安。过南京时再次谒中山陵,献诗:“羞见先生面,陵园我又来。何时擒海寇,献捷祭灵台。”过洛阳时闻蒋介石正在此部署内战,进攻红军,要求见蒋劝谏,遭到拒绝。他留信给蒋予以责斥。中旬抵达西安,住西安柴家什子许玉侬预先租赁的房屋安居。20日,夫人许玉侬早产一子,范亭甚喜,给次子取名大我。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范亭极为兴奋。经常向张学良、杨虎城提出建议,协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5日曾“拟十条面致张、杨,并面谈一切”。18日又拟文提议对各社团“宜组织一最高指导机构以一致步伐之效。当晚面陈张、杨,交设计委员会办理。”
  12月17日,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抵达西安。后经南汉宸引见,周恩来曾在西安七贤庄一号红军联络处与续范亭进行了连续数小时的长谈,向他说明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各项抗日救国政策,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对当前局势作了深刻的剖析。范亭亲聆教言,深受感动。他钦佩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感到救中国唯有依靠共产党。西安事变成为他一生中不平凡的分水岭,思想上的转折点。这时他曾以痛惜的心情说:“要是早就认识共产党,我也不会到中山陵去自杀了”。
  12月中旬,张、杨在14日撤销“西北剿总”,同时解散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并改组陕西省政府。续范亭与在西安的一部分在团结抗日问题上志同道合的老国民党员,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西北临时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这一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各党派伟大的联合,一致对外。肃清党内亲日分子,遵行总理(孙中山)遗言。”22日,西安《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国民党西北临时党部成立消息;同时发表社论《争取联合战线胜利与国民党的新生》,祝贺它的诞生。
  12月17日,晋绥旅陕爱国人士组织“晋绥旅陕同胞抗日救国同志会”,在西安市东木头市四号举行成立大会。晋绥旅陕同胞一千多人前来参加。会上推举续范亭与景梅九、史侠侯等为该会委员。该会宗旨“为团结革命力量,巩固革命阵线,进行抗日工作。”在此期间,续范亭还曾参加“山西旅陕同乡援助晋绥抗敌将士委员会”的活动,19日该会常务会议上传说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即将来西安与张、杨会晤,公推续范亭与续式甫、景梅九等人为迎接赵氏的代表。
  12月20日,应杨虎城的委派,到大荔,劝说蒋介石正利诱其倒戈的冯钦哉(第十七路军四十二师师长),向他阐明“西安事变”的经过意义,促使冯支持张、杨的义举,曾使冯深受感动;后续式甫又去劝说,使冯暂时未公开叛杨。
  1937年(44岁)
  1月1日,陪同杨虎城在西安西关阅兵。
  蒋介石由张学良陪同回南京后自食其言,扣留张学良并行审判。范亭对此异常气愤,连续著文抨击。
  1月9日,西安各报发表《劫后余生续范亭掬诚敬告国人书》。
  同时,撰写文章:《我们不能上当,上当,再上当》。
  1月10日,西安各报发表范亭《对于中国现在时局应有之认识》。
  同日,撰写文章:《国民党员应取之态度与做法》,提出“永息内争,抗日图存”。
  2月下旬,以杨虎城将军代表的身份前往山西推动阎锡山抗战。2月底抵达太原。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8月15日,国民政府委任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续范亭任第二战区高级参议。
  8月下旬,阎锡山到晋北代县雁门南麓的太和岭口设立行营指挥战事,范亭随同前往。
  9月7日,周恩来偕彭德怀、徐向前、南汉宸到太和岭口行营与阎锡山谈判,范亭在座。经周恩来提议,商定建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9月8日,范亭陪同周恩来等前往大同会晤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并在大同、雁门关视察国防工事和国军防务。
  9月9日,与周恩来等回到太原。当晚陪周恩来、南汉宸往河北省保定。
  9月I0日,陪同周恩来、南汉宸到达保定,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河北省政府主席徐永昌谈判八路军以恒山山脉涞源、阜平、灵丘为中心开展抗日活动地区问题,得到刘、徐同意。
  9月13日,同周恩来等在石家庄、娘子关勘察国防工事和防务后回到太原。
  这时,周恩来委托程子华主持起草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纲领》已经完稿。即由范亭和南汉宸偕往行营送阎锡山审核定稿。
  9月20日,有各党派、政府、军队及群众团体代表参加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太原山西大学校园内正式成立。周恩来到会讲话。经与阎锡山协商,决定由续范亭担任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共产党派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参加领导战动总会工作。
  10月30日,战动总会由太原转移到汾阳县。
  11月8日,太原被日军占领。
  11月9日,战动总会由汾阳转移到离石县。
  1938年(45岁)
  2月,阎锡山下令将战动总会组建的十四个游击支队,改编为山西保安二区的八个保安支队,任命续范亭为保安二区司令。
  2月25日,战动总会又由离石转移到岢岚县。
  4月3日,战动总会在岚县邀各军、各机关、各界代表开会。范亭主持并在会上讲话,决定动员新战士一万三千八百人。不到一月时间,晋西北各县动委会就动员了两万人(这一年,晋西北地区总共动员了新战士七万多名),主要分配给八路军和新军,也有一部分给旧军各部。
  6月10日至21日,续范亭主持,在岢岚召开战动总会第一次各县代表大会,总结该会成立九个月以来的工作,研究了当前形势和今后工作方针。会后,战动总会以更大的注意力,积极开展敌区工作。陆续派出干部和游击队:到大青山建立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雁北西部和绥南地区建立晋绥边办事处;到同蒲路以东察南、雁北派出察绥游击队。战动总会活动地区,包括晋西北地区及绥远、察哈尔两省共计六十八县。
  8月,阎锡山图谋解散战动总会,曾通过山西二区专员杨集贤(兼任战动总会副主任委员)等人向共产党进行试探(提出取消或改组战动总会的建议)。
  8月23日,中共中央就阎锡山拟解散战动总会问题发出指示,明确表示反对取消战动总会。并及时把这个意见告知阎方。
  夏天,美驻华大使馆参赞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到岢岚访问续范亭和战动总会。在他所著的《中国的双星》中,称赞战动总会说:“这大概是我在中国看到的不同政见的人们合作的最好榜样了。人们都具有真正的自我牺牲精神,有要把中国从外国统治下拯救出来的强烈愿望。”又说:“在这个舞台上最有力量的人物,是总动员委员会的主任续范亭将军,国民党员。他是一位高尚、正直、诚恳、细心、精力旺盛又谦虚的人。”
  8月28日,阎锡山电告续范亭去司令长官部商谈战动总会的问题,离开岢岚前往吉县古贤村。范亭拥护中共的方针,会谈时坚决反对解散战动总会,挫败了阎锡山破坏抗战、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
  秋天,续范亭和罗贵波、南汉宸到河曲参加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召集的军事会议。到会的还有北路军副总司令邓宝珊、何柱国、马占山等。共同商谈合作抗日和维护晋西北社会秩序问题。
  11月,经战动总会提议和推动,在岢岚县城召开山西第二、四、八区军政民扩大干部会议,到会有三个专署的专员、三个牺盟中心区的负责人、三个保安司令部的代表,各县县长、县动委会主任、县牺盟特派员和工、农、青、妇救会的代表等,共计二百多人。会议讨论了晋西北各界有关抗战以及有关应兴应革的议案十四项,成为当时和以后一个时期内与会各方共同遵守的规约。
  1939年(46岁)
  3月25日至4月22日,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地址在陕西省宜川秋林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散布反共投降妥协舆论,采取瓦解新军的措施,妄图消灭新派力量。范亭参加这次会议,和新派代表一起,进行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斗争。阎锡山对其亲信说,我们不能象续范亭那样“背上棺材抗战”。
  6月,阎锡山悍然命令取消战动总会,取消二区保安司令部,将各保安支队缩编为山西陆军暂编第一师(下辖第三十六团、三十七团、四十四团共三个团),续范亭改任暂一师师长。
  7月1日,中共中央为了推迟与阎锡山公开爆发冲突,指示战动总会结束工作。战动总会向全国发布《结束通告》。
  10月5日,续范亭决心将阎锡山、赵承绶勾结暂一师第四十四团团长冀聘之炮制的“七·卅一事件”真相公布于众,揭露山西反共顽固分子反对新派,反对八路军、共产党、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签发《陆军暂编第一师新编四十四团七·卅一事件概述》,并率全师官兵为此打电报给牺盟总会。
  11月21日,在第七集团总司令赵承绶策动下,暂一师第四十四团团长冀聘之(旧军官)率部叛变,开往赵承绶部骑兵第一军防区。范亭亲率部队追击,除冀聘之带少数人逃走外,该团官兵于25日均回到了师部驻地,进行整训。
  11月28日,范亭发表《暂一师为四十四团事件已告解决,敬告社会人士书》,就此事件谴责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
  12月1日,阎锡山开始在晋西发动向新军进攻的“晋西事变”。
  12月4日,范亭发表《四十四团团长冀聘之背叛原因及经过》。
  12月15日、16日,范亭参加了赵承绶在兴县召集的高级军事会议。得悉赵承绶即将进攻、包围新军决死四纵队的阴谋,不顾个人安危,中途逃席,迳直赶往岚县史家庄,向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报告。当时晋西北地区八路军和新军分散活动,一时集中不起来。范亭主动提出先把暂一师顶上去,抢先占领了岚县、方山间战略要地赤尖岭。延缓了大战爆发的时间,争取主力部队赶回晋西北,取得了反顽战争的主动地位。续范亭在此紧要关头所表现的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得到中共党组织和人们的高度赞扬。
  12月18日,中共晋西北区党委书记赵林、副书记罗贵波将续范亭所谈顽军高级军事会议情况电报报告中共中央及一二〇师。
  12月25日,和彭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冒险参加赵承绶召开的团结会议。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请范亭出面建议赵承绶召开统一战线座谈会,力求阻止、延缓晋西北武装冲突的爆发。赵承绶接受建议,在兴县召开团结会议。续范亭在会上积极进行了争取团结赵承绶的工作。虽然并未发生效果,但使我方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并争取了较多时间集结主力和进行新军巩固内部的工作。
  12月27日,决死二纵队等新军部队在晋西转战二十天后,越过汾离公路封锁线进抵临县以南招贤地区。赵承绶部在临县集结,妄想阻挠决死二纵队等部与晋西北新军、八路军会合。
  12月30日,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在岚县史家庄召开军政干部紧急会议,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成立了“晋西北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治委员。
  1940年(47岁)
  1月1日,新军总指挥部下令向赵承绶、郭宗汾部反击。
  1月14日,经十多天激战,八路军和新军攻占临县,胜利会师。赵、郭两军向汾离公路以南逃窜。
  1月15日,晋西北军民代表会议在兴县蔡家崖召开,决定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以后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公推续范亭任行署主任。
  1月16日,山西新军总指挥部成立。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委。
  1月24日,晋西北行署召开第一次行政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山西省第二游击行政公署”(即晋西北行署的正式名称)。会议制定与通过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施政纲领。
  1月25日,中共晋西区党委正式成立,林枫任书记。
  1月26日,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成立。贺龙为主任委员,续范亭任常委。
  同日,范亭出席在岚县史家庄召开的晋西北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
  2月2日,范亭主持晋西北行政会议开幕,并在会议上讲话。
  2月22日,晋西北各界万余人在兴县集会,庆祝晋西北行政公署及山西新军总指挥部成立,庆祝讨逆胜利暨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从冀中归来。范亭出席并在会上讲话。
  9月11日,主持召开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
  11月7日,晋西北军区在兴县李家湾举行成立大会。八路军总部任命贺龙为军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军区副司令员。
  1941年(48岁)
  3月中旬,离兴县前往延安治病。
  4月初到达延安。最初住在杨家岭中共中央所在地。
  不久,住进延安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治疗。经检查,肺病严重,又加肠胃病、气管炎,需要长期疗养。
  5月7日,写信给阎锡山,代表山西新军表达与阎军团结抗战,劝告阎能继续和八路军、新军团结抗战。
  10月,经过精心治疗,病情好转。从国际和平医院移住延安交际处休养。
  11月6日,应邀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并在会上讲话。
  11月21日,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闭幕式,并且讲话。
  1942年(49岁)
  年初,参加延安老一代革命家组成的“怀安诗社”。(范亭自云:“1942年春节将届,病体稍愈,经李木庵、朱英两同志邀我参加怀安诗社。”——春节是阳历2月15日)
  2月,中共中央指示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范亭主动参加整风学习。
  4月22日,到中央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要他继续休养。
  4月26日,由延安交际处移住枣园的延园内休养。毛泽东、任弼时等都住在枣园。
  5月8日,贺龙、林枫等到延安开会的七位晋西北负责同志到枣园看望续范亭。
  5月29日,和贺龙、关向应、林枫在枣园为晋西北士绅赴延参观团洗尘。
  7月,由枣园迁往杜甫川(又名少陵川)西北财经办事处休养。与贺龙、李井泉等同住一排窑洞。刘少奇、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均曾与续范亭谈过整风问题。
  7月10日,应朱德邀约,同到八路军新开辟的农场南泥湾休养。住陶宝峪休养所。同去的还有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等。
  9年18日,在陶宝峪休养所会见前来看望的晋西北新军军事参观团。(参观团是来延安观看9月1日举行的延安运动会的)
  秋天,从南泥湾回到杜甫川。
  年底,夫人许玉侬携二幼子从西安来延安,在此地与范亭及长女续磊团聚。次年底许玉侬又生一子,取名大田。
  10月24日至11月11日,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在陕西神木县胡家庄举行。选举林枫为临参会会长、续范亭为行署主任。
  1943年(50岁)
  6月17日,国民党军晋陕绥边总司令邓宝珊赴渝途中到达延安,停留一周。续范亭特地住到延安交际处来相陪并设宴招待,就国事问题长谈,还陪同参观。
  7月18日,因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续范亭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呼吁国人制止内战、反对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通电。
  7月20日,续范亭抱病撰写《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一文,在《解放日报》发表。
  8月1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感言》,批判蒋介石著的《中国之命运》。
  11月15日,邓宝珊由西安返榆林途中到达延安,住延安交际处。
  11月16日,范亭同正在延安学习的宝珊之女邓友梅赴交际处探望邓宝珊,畅淡竟日。以后数日又住交际处相陪。
  11月1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在延安交际处庆祝续范亭五十岁诞辰。在座者有贺龙、林伯渠、谢觉哉、南汉宸及邓宝珊等。范亭在《诞日话衷肠》中记述:“席间畅谈甚欢,余对大家说:“不管寿不寿,将此余年完全贡献国家革命、革命斗争中心亦有幸福也。”
  11月26日,陪同邓宝珊参加陕甘宁边区英雄模范、生产工作代表、生产展览会开幕仪式,两人均发表讲话。
  冬,由杜甫川迁往延安北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开始住后勤部山上窑洞,后移住山下的石窑洞),与贺龙、徐向前等住在这里。
  1944年(51岁)
  上半年,住进柳树店新建的石窑洞内(邻近国际和平医院)。当时贺龙、徐向前、周士第等均住在柳树店。
  4月10日,应邀到毛泽东住处小宴。续范亭度过了一生中难忘的一天。即席赋诗赠毛泽东,归来又赋《五百字诗并序》。
  6月26日,晋西北临参会、晋绥边区行政委员会召开边区各界代表会议,推选出续范亭等八人为出席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代表。
  8月1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三年不言之言》,驳斥阎锡山在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就1939年“晋西事变”一事对山西新军的诬蔑。
  8月24日,在《解放日报》发表《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毛泽东事先看了此文,于8月22日致函范亭:“你的檄文式的文章(寄阎信)看到,即可发表,并广播出去,廉顽立懦,振奋人心。听王彬同志说才知你已入医院,写此等文章当然会加重你的病。但是听说休养方法已改为静卧,是很好的。希望你用此法完全治好。”
  1945年(52岁)
  8月,日本投降后,曾向毛泽东写过一个关于解放全国先要夺取东北、解放华北先要夺取太原以巩固平津的战略性意见。
  9月13日,范亭参加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举行的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当选为筹委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是周恩来)。
  11月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痛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1月2日毛泽东看过此文稿后复信范亭说:“力疾为文,词严义正,已付报社发表。”
  1946年(53岁)
  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范亭写《悼关向应同志》长诗,深沉地寄托哀思。
  10月21日,致函邓宝珊,劝他高举义旗,投向人民。
  10月25日,范亭打电报给胡景铎,祝贺他率国民党军第二十二军第十七师官兵在陕北横山战场起义的壮举。(胡景铎是胡景翼的六弟)
  11月,胡宗南调动大军进犯延安,范亭离延安到达绥德。
  1947年(54岁)
  1月8日,范亭在《晋绥日报》发表号召山西人民推翻军阀阎锡山文章,这是他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政论文章。
  1月7日及17日,范亭接连写信给邓宝珊。敦促他早举义旗,投向人民。
  2月22日,又写信给邓宝珊,劝邓当机立断举行起义。刘绍庭之子刘嘉携此信及朱德致邓信到榆林。邓宝珊复信称:“只要有机会,决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其后,邓宝珊于1948年12月应傅作义邀请到北平,主持和人民解放军方面和谈,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邓全权代表傅作义在协议上签了字,对和平解放北平作出重要贡献)
  3月,从绥德转移到晋绥边区临县甘泉村疗养。后因敌机轰炸,又移住都督村。
  5月中旬起,病情逐渐加剧,咯血不止。至8月末,下肢开始水肿,渐及全身,饮食不进。
  9月12日11时,在山西临县都督村病逝。遗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吊唁,并接受续范亭的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9月18日,晋绥各界召开追悼会,举行安葬。毛泽东主席送的挽词:“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邃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全国解放后,续范事遗体迁葬于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陵园)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