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
《民国十大战将》日酋眼中的“支那虎将” |
孙宅巍 |
|
|
1937年10月1日深夜,太原。 阎锡山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自己的办公室里,正焦虑地踱着步子。自7月份日军攻陷平津后,分兵南下,把夺取山西作为战略重点。9月12日,攻陷了晋北重镇大同,又连克繁峙、代县,锋芒直指太原。阎锡山再也沉不住气了,几天前,他直接与蒋介石通话,要求调派驻石家庄的卫立煌第14集团军开进山西。接着,又连发几封急电,期盼中央的援军扭转战局,把山西安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卫立煌身上了。 阎锡山点名要卫立煌率部增援,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卫立煌部相距不远,能及时赶到,固是一因,但同样相距不远的还有刘峙等部,阎锡山却单点了卫立煌的将,这里有更深层的考虑。他素闻卫立煌特别能打硬仗,完全是靠战功挣下第14集团军司令这个职务。卫立煌不满15岁即参加了家乡的辛亥革命,后来到广州被选入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北伐中,卫立煌已是蒋介石任军长的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第9团是攻坚团,凡是有困难的仗都叫卫立煌去打。到达福州之后,他被提升为第14师师长。1927年8月底,孙传芳乘机率六七万人强渡长江,目标直指南京,一举攻进龙潭车站。龙潭车站的收复,成为保卫南京的关键。卫立煌率第14师反击,先后与孙传芳部悍将崔景桂师、刘士林师、段永泽师、马葆珩师血战五日四夜,夺取车站周围孙军盘踞的各高地,并最后收复龙潭车站,使南京转危为安。 1932年5月,蒋介石指挥大军“围剿”鄂豫皖苏区,卫立煌任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在其他纵队连遭败绩的情况下,卫立煌率部冒险深入,于9月20日一举进占鄂豫皖的中心金家寨。事后,蒋介石对卫立煌大加褒奖,划出鄂皖两省的五县边境地区设立了“立煌”县。当时全国以人名命县者,除广东中山县外,只有立煌一县。到1936年,卫立煌已是陆军上将了…… “报告,卫将军到。”卫兵的声音打断了阎锡山的思路。 “阎长官,俊如向您报到。”卫立煌一身灰布军衣,风尘仆仆。阎锡山如遇救星:“俊如,是咱把你求来了,你辛苦了!” 敌情万般紧急,他们立即商讨军情,卫立煌胸有成竹:“阎长官,据我得到的情报,由平型关侵入的日军为板垣师团,雁门关侵入的是关东军及伪满蒙军。日军兵力共约三个师团,七万余人,炮250门,战车150辆。我认为晋省在军事上地位极其重要,应抽调足够的兵力集结在忻口一线防御部署,与日军展开决战,保卫太原。” 阎锡山赞道:“俊如,就按你的主张办,我将命令晋北全部部队都归你调遣。” 第三日,忻县第二战区前敌指挥部中,脸色严峻的卫立煌正在下达命令:“我以前敌总指挥的名义命令由刘茂恩指挥右翼兵团,郝梦龄指挥中央兵团,李默庵指挥左翼兵团,立即带部队进入指定区域,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忻口两翼依托五台山和宁武山脉,我军战线全长达五六十里。绵亘的战线上,我军将士正抓紧日军尚未逼近的时机,赶修工事,贮备弹药。卫立煌来到中央兵团防地,远处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他从士兵手中拿过铁锹,做了深挖、加固的示范动作,然后,跳上战壕,对围拢在周围的官兵们说:“弟兄们,你们都听见炮声了吧,我们与日军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担负着保卫太原、保卫山西的重任,作为一个军人,丢失阵地可耻,为国捐躯光荣。各位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一定不让日军越过忻口一步。” 10月13日,远处隆隆的炮声变成了震动山谷的爆炸,日军板垣师团出现于中国守军阵地面前。日军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中央兵团南怀化地区郝梦龄、李仙洲部阵地。土石翻滚,山林燃烧。雨点般的炮弹轰击之后,日军以战车五六十辆,掩护步兵约5000人,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集团冲锋,密密麻麻的日军,端着刺刀,来势汹汹地向中国守军阵地扑来。守军将士从坍塌的工事中抬起头来,沉着应战。一排子弹射出,日军倒下一片,但仍然不能阻止敌人潮水般地冲上来。为了充分发挥火力,机枪手站高了位置,一名机枪手倒下了,另一名又迅速补上来。敌人冲上来了,守军将士,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刺刀的撞击声和“啊啊”的惨叫声,交织成一片。不一会儿,南怀化的土地已被鲜血浸红。 忻县前敌指挥所,卫立煌的棉军帽上,满是被炮火震落下的灰尘和草屑,他一边拂着地图上的灰尘,一边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守军和日军的位置,还不断抓起电话,命令炮兵还击。一会儿,他又走出指挥所,立于高处,用望远镜观察。 残阳如血,南怀化的争夺战已进行两天了。日军虽然丢下一堆堆尸体,依然疯狂地向前冲锋。日军的炮火像似要将南怀化与中国守军一起夷平。山崩地裂,血肉横飞,守军官兵一批批阵亡。终于,南怀化被敌突破了一个缺口,日军又趁势向南怀化东北高地发起猛攻。守军早已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面对突击上来的敌人,舍命相拼。敢死队员奋力冲击,他们先向日军投去一排手榴弹,趁着硝烟,端着刺刀,举着大刀,向敌奔去。一场生死格斗正在进行,双方都杀红了眼。守军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伤亡在不断加剧。 卫立煌面对地图,陷入了沉思。作为久历沙场的战将,他的感觉是敏锐的:敌军不计伤亡,猛攻南怀化,并突破部分阵地,说明敌军此役志在必得。南怀化有任何闪失,都将动摇全线的军心。卫立煌想到了动用预备队反攻,这无疑是有风险的:如果预备队反攻未果,左右翼遭敌突破,则全军恐怕连有组织的撤退也难以做到。保留预备部队,则在战役不利时,可由预备部队掩护全军撤退。卫立煌反复考虑,认为左右两翼虽也有激烈战斗,但目前尚无被敌突破的危险,特别是左翼主力第14军,是自己的起家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而中央战场上日军板垣师团久战之下,伤亡很大,正是予以痛击的时机。卫立煌决心已下,对参谋长说:“板垣师团现在伤亡很大,兵力又过于集中,我军可使用口袋战术,消灭其于云中河谷。现在首要的是夺回南怀化阵地。” 卫立煌决定反击,以歼灭敌板垣师团,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过人之处。当时,中国军队虽然在华北对日军进行了坚决抵抗,但以消极的正面防御为主,这在中国守军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特别容易被日军集中突破一点,而且在国民党上层将领内,有很多人对日军的战斗力心怀畏惧,作战中往往就先胆怯。而卫立煌在陆大特一期学习时,就曾大量搜集日本自甲午之战起,在历次战役中所使用的战略、战术和武器的资料,对日军历次战役的胜败,都作过周密的分析。毕业论文,也是以日本为假想之敌写的。所以他有着对敌作战的旺盛斗志和克敌制胜的坚强决心。此时,他毫不畏惧,决心给板垣师团以重创,认为只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守住忻口。 15日深夜,卫立煌亲自来到南怀化,并将反攻的任务交给第9军军长郝梦龄。在完成作战准备的部署后,卫立煌亲自来到担任突击任务的部队中激励士气。他望着已血战多日的官兵们开了口:“弟兄们!我知道,在这几日的血战中,我们已有太多太多的好兄弟、好战友血洒疆场。我也知道,弟兄们连番苦战,也太累太累了。可是我们此刻进行的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我们必须作最后的牺牲。弟兄们,如果我们丢失了忻口,让日军一无阻碍地占领华北,父老乡亲会问,我们中国的军队怎么了?我们还有没有热血男儿了?弟兄们,今天,我们大家要共同告诉我们的父老乡亲,在忻口,在华北,有的是热血男儿!”郝梦龄和他的士兵们哽咽了,他想向自己的长官保证些什么,可却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声口令:“敬礼!”整个队伍就像一座沉默着然而就要喷射的火山,军人的豪气激情回荡在士兵们的胸中。 郝梦龄将军也是位热血的爱国军人。“七七”事变发生后,他两次请缨杀敌,终获批准,率领第9军千里迢迢,从贵阳赶赴石家庄,归属第14集团军。此役前夕,他给夫人剧纫秋留下了最后遗言:“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于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对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郝梦龄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自忻口之战打响以来,他指挥的中央兵团阵地,成为战斗最为惨烈的地区。南怀化阵地中国守军伤亡惨重,郝梦龄夜以继日奔波在前沿,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鼓励官兵奋勇杀敌。第322团在经反复冲杀后只剩百余人,郝梦龄来到矢石横飞的阵地上给士兵们鼓气:“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我们剩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 10月15日深夜,一场更加惨烈的血与火的搏杀开始了。郝梦龄指挥七个旅,兵分三路反攻南怀化东北高地。被炮火掀起的土石,高高飞舞。爆炸声不断在山谷中发出沉闷的回响,日军野兽般的嗥叫和中国守军英勇悲壮的呐喊声交织成一片。守军官兵抱着以身许国的决心奋勇杀入敌阵,而日军在得到增援后也拼死反扑。守军第21师师长李仙洲数日前已负伤,仍带伤随队猛冲。进攻中,旅长董其武左臂中弹,血流不止,他顾不上包扎,忍着伤痛,冲在士兵的最前面。 激战中,郝梦龄不断随着突击部队的前进将自己的指挥地点前移,当参谋人员极力劝阻时,他决然地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在我让部下准备牺牲的时候,我自己早已做好准备了。”就在他带领第54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越过距敌仅有200米的隘口时,不幸被敌炮击中,三人同时壮烈牺牲。 指挥所里,刚刚听到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殉国消息的卫立煌,红红的双眼眺望着前线,挺直的身躯似一座雕像。参谋们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指挥所里难得如此宁静,继而是卫立煌低沉的吟哦:“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他满含悲愤,伏案疾书:“特急。京委员长蒋钧鉴:成密。铣日攻击南怀化之役,我第九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长刘家麒、独立第五旅长郑廷珍均身先士卒,肉搏殉国。当弥留时,仍大呼所属杀敌而逝。似此忠勇,足式群伦。拟请钧座优予议恤,赐以国葬公祀,并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刘家麒、郑廷珍为陆军中将,用表忠烈而励来兹。”10月24日,三位忠烈灵柩运抵武汉,各界代表4000余人素车白马迎接忠骸。11月16日,武汉举行郝梦龄公祭大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代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主祭,会场高悬“死重泰山”、“报国成仁”两横匾。12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郝、刘、郑三将军,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刘、郑为陆军中将。 就在郝梦龄指挥中央兵团与日军浴血鏖战时,左翼地区李默庵指挥第14军也在大白水地区与板垣师团主力牛岛旅团展开激战。殊死的战斗已进行多天了,第14军阵地上的树木已全部被炮火打光,到处是熊熊燃烧的断木残枝。阵地被炮弹打得埋了又挖,挖了又埋。敌军的坦克极其肆虐,第10师57团一个连被碾埋于交通壕内,死伤过半,活着的士兵立即从坍塌的工事中爬出来,将跟进的敌步兵击退。为了对付日军坦克,士兵们除用山炮外,还想出许多土办法:或先往坦克上浇汽油,再投掷手榴弹,或是翻滚到坦克面前,把手榴弹塞进履带。多少英勇的士兵或被碾断手指,或被压得粉身碎骨,日军的坦克终被制服,大白水阵地岿然不动。 卫立煌已多日未曾合眼了,困倦一阵阵袭来,他走出掩体,任凛冽的寒风吹拂。 “报告,忻口正面日军中发现原在平津担任警备的第109师团的一个大队。”“发现原在天津的第136联队的一个大队。”“发现独立混成第1旅团的机械化部队。”看来,板垣在不断请调援军。卫立煌当即叫通担任左翼防守的第14军85师陈铁师长:“命令你师迅速增援中央地区陈长捷部。”拥有全部机械化装备的第85师即刻收复了中央阵地的全部山头。 10月22日,卫立煌接报:“阵地前方发现新增调的萱岛支队。”24日,卫立煌接陈铁报:“日军今日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不仅采用步、炮、空配合,并使用催泪弹、烟幕弹、烧夷弹、达姆弹,手段残毒,我军伤亡惨重,阵地没有损失。”卫立煌沉着命令:“陈师长,94师很快就去增援。在此之前,我只要阵地,不要伤亡数字。”27日,陈铁又向卫立煌报告:“我师伤亡惨重,排附已升任营长。阵地一寸未丢。”卫立煌布满血丝的眼里露出欣喜,只见他握紧拳头,对着话筒说:“陈师长,请你务必坚持!坚持!只要再坚持几天,我一定要板垣师团全部丧身忻口。” 10月29日,卫立煌接前线报:“现在日军用各种手段,久攻我阵地不下。已全线采用坑道作业,携带大量炸药,于接近我阵地时施行爆炸突破。我军早有防备,日军未获得逞。”卫立煌信心十足,他期待着全歼板垣师团。 10月30日,卫立煌指挥所的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的却是阎锡山急匆匆的声音:“俊如,大势不好啊! 日本人见攻不破咱的忻口,由川岸文三郎率军由正太路向太原进攻。刘峙这个胆小鬼,放弃石家庄。现在娘子关已失守,太原东面守不住啦,你看咋办?”“啪”地一声,卫立煌手中的红蓝铅笔断成两截:“刘经扶啊刘经扶,你让我全歼板垣师团的计划功亏一篑了!”11月2日,卫立煌集合总部人员,下达了命令:“现在我军已腹背受敌,必须立即脱离忻口阵地,向太原靠拢。如果采取佯攻或炮击一阵的办法,很容易被日军识破。因此,各军行动时务必要静,行动时要疾如旋风,速发速成。现在我命令各军作撤退准备,按指定路线前进,全体集中于太原以北待命。” 夜色中,大军开始缓缓移动。卫立煌和他的参谋们伫立于高坡上,督促部队的行动。忽然,郭寄峤参谋长从卫立煌的眼角看到一丝闪烁的泪光。是啊,卫立煌怎能不动情呢?20余天鏖战忻口,歼敌三万余人,板垣师团差不多消耗殆尽,日军嚣张的气焰受到重挫,这对于抗战初期的中国守军来说,确可谓重大的胜利。而守军的损耗也是惨重的,卫立煌亲手组建的第85师,几经血战,已不足一营。在忻口这块土地上,倒下了将军多少生死与共的部下和战友。决战时刻,卫立煌不得不把感情深埋在心底,以免情感的波动影响自己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冷静分析和果断决策。可此时,这份感情在他胸中云涌激荡,他默默地向长眠在这里的将士们发誓:卫立煌决不退出华北,誓与日本鬼子拼杀到底。你们用鲜血为14集团军,不,应该说为全体中国军人争得的荣誉,我们一定用鲜血发扬光大! 忻口战役的帷幕落下了,但此役给战局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日军侵华以来,长驱直入,一直未受到强有力的抵抗,气焰极为嚣张,而国民党军队内部也有许多人畏敌如虎,信心不足。忻口一战,日军板垣师团猛攻20余日竟前进不得,大长了中国军队的斗志。经过这一战,日酋也不得不心惊,将卫立煌称为“支那虎将”。 |
|
民国十大战将/孙宅巍.—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