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胡景铎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录 寻找将军的足迹
崔晓民

  崔晓民
  1988年冬,在西安某医院工作的一名富平籍在外人员,给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弛同志来信,建议为胡景铎将军写传,以宣传他的革命事迹,激励富平的下一代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张弛同志和当时的主管书记田即晓同志先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县委党史研究室办理此事。
  县委党史研究室经与省、市党史研究室联系,达成了共识,认为胡景铎将军是富平重要地方党史人物之一,应该予以重点研究,并作出安排,由雷兆平同志负责此项工作。
  当时,党史研究有关胡景铎将军的资料很少,只有他在山西参加抗战和横山起义的回忆文章。兆平同志就以这些极有限的资料、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言为线索,开始了艰难的寻找将军足迹的工作。
  1989年5月10日,兆平同志首次访问了将军的遗孀张颖玲同志,随后又走访了他的三哥胡景铨、五哥胡景通、儿子胡希捷和他的秘书张淳,还有被人称之为称他的朱可夫的李振华,以及横山起义的参与者范明、师源、姚绍文、张亚雄、范芷英、刘茂坤和习仲凯、周惇、惠静山等一大批老领导、老干部。从那时起,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兆平同志先后走访将军的亲友、战友、同事、100多人次,其中对重要当事人的访谈不下10次。召集各种小型访谈会10余次。又多次到北京、西安、咸阳、宝鸡、铜川、三原、耀县、凤县等地查阅档案资料和走访知情者,形成了近50万字的走访记录,并找到一些将军的手迹、照片、遗文等珍贵资料。一次次的反复访谈,一次次的综合分析,加上各种资料的相互印证,终于使将军一生的轮廓在我们的面前显现出来。1991年7月,《胡景铎传略》(初稿)形成了。虽然,它只有一万多字,但它的产生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对将军深入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随后,在多次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对传略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并在1993年10月将其收入《富平英烈》(书稿),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出版。
  1995年夏天,我到党史研究室工作。为了进一步探索党史工作服务现实的新途径,我们计划利用党史资料编辑出版一批丛书,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富平县历史大事记》、《红星闪烁》、《发展中的富平》、《富平百年风云》、《大潮滚滚》、《习仲勋的青年时代》和《胡景铎将军》等。经过这几年努力,前三部书已以一定的方式编辑出版,《富平百年风云》基本定稿,《大潮滚滚》和《习仲勋的青年时代》正在编撰之中。为了科学地反映将军的革命生涯,我们多次与省、市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的专家教授联系,共同探讨最佳方案。按照最初的设想,计划把将军和他的大哥胡景翼写在一起,以将军为主,书名叫《新旧革命两健将》。后来读了将军写给女儿的信,深为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又想从这封信入手写开去,书名叫《家书抵万金》。总之,设计了几种方案,目的是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再现将军的一生。
  1996年,我们在参与为中共中央习仲勋文选传革命生涯编辑委员会搜集有关习仲勋同志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又知悉不少将军的情况。这年10月,有关方面举行横山起义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横山起义》、《横山起义资料集》等书籍相继出版,有关将军的第一手资料渐渐多了起来,于是,目前这种编撰形式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最佳选择。
  形式确定之后,从1997年开始,我们便着手编辑的准备工作。首先对已有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决定了取舍的内容;其次,制定了编辑出版方案,并报经县委主管领导同意;第三,初步讨论确定了该书的编排方式;第四,商定了补充有关资料的方式和途径。然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4月份便进入精编出版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征求意见,补充资料,完善书稿。如横山起义后转战西北时期将军的活动、在天水步校的活动、青少年时期要求进步、向往革命的活动、榆林统战活动、转业地方后的活动等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有些还要查证。不搞清这些问题,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将军的人生历程。同时,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反映将军活动的照片缺损严重,必须想办法补救。当然,还有经费问题,县上每年给我们的经费除工资外,仅仅一万元,而编辑出版这部长达28万字,又有许多彩色黑白插页的书籍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人力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矛盾。
  面对困难和挑战,同志们没有退缩,而是又踏上了继续寻访将军足迹的道路。5月份,我和陈建国、庞六十、雷震民四同志首次前往陕北横山波罗堡,进一步了解横山起义的有关情况。也许是老天的善意安排,也许是将军在天有灵,一下车,我们就碰上了一位了解横山起义的老者,他热情地招呼我们,给我们当向导,并滔滔不绝地叙谈开来。虽然,关于横山起义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了,但还是认真倾听,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将军的轶闻趣事。登上城堡,望着绵延无尽的沙丘、静静地无定河,心中不免澎湃翻腾。金色的沙丘、蜿蜒的河流、神密的古堡,还有那矗立在堡前的横山起义纪念牌,仿佛又向我们开始诉说横山起义的故事。昔日的陕北保安指挥部如今已成断壁残垣,面目全非。站在屋顶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将军在灯下运筹帷幄的身影。还有,东北方向、榆横大道上,将军摆脱榆林官员和特务的纠缠,急回波罗堡的马蹄声似乎又响了起来,离我们越来越近……南城门洞不知成了谁家堆放柴禾的地方,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得很远。当年,将军就是站在这儿,急切地等待着解放军接应部队的到来……
  日月如梭,50多年过去了,将军去逝也已经20多年。但是,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不仅无法使人忘记这一切,相反,只要一来到这儿,一打开思绪,横山、波罗、胡将军,还有那诉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就会如潮漫涌。历史将永远记住,在这儿,一位将军,一位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位值得富平人民永远骄傲的人,终于以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历史壮举,谱写了一曲华美的诗章。
  1998年春季,为了适应精编出版工作的需要,在县委书记张平、县长张宁、县人大主任李高文、县政协主席田即晓、县委副书记程创、王茂义、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升良、副县长刘玉川等领导同志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协调抽调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崔利民、县政协常委孙喜贵等10多名同志参与此项工作,县政协、县委办、县交通局等单位也伸出援助之手,给编辑出版工作以实际的支持。
  从5月份开始,精编出版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加快进度,确保书籍质量。我们将所有人员分成五个工作小组,一组由王文学和我负责落实编辑印刷费用,联系出版事宜,赴陕北、山西补拍照片,同时查证山西抗战若干事件;第二组由雷兆平同志负责,走访省内知情人、查阅档案、考证各种事件,同时继续征集回忆文章;第三组由崔利民同志负责完善补充传略,修订遗文和回忆文章;第四组由庞六十同志负责赴兰州了解将军转战西北的情况,同时了解天水步校的一些情况;第五组负责广泛收集各方面对书稿的意见。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多,各个组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截至7月份,在天气最热的时候,兆平同志仅去西安一地就达20多次,查校书稿中各种事件、时间、人物等近30余处。他编修的年谱大改不下10次,小改不计其数;利民同志冒着酷暑,突击翻阅各种资料书籍30余种(部),对传略作了较大补充和完善,使传略由当初的一万多字增加到近4万字。
  在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从6月20日至7月9日,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我和孙喜贵同志两次赴陕北波罗和山西的忻州市、霍口县、垣曲县、闻喜县等地深入了解将军参加抗战的情况,补拍照片,查证资料。由于经费时间所限,两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路艰辛,自不必说。好在收获颇丰,自然深感欣慰。
  我们第二次去山西是7月7日出发的。这次的任务是补拍将军在中条山抗战的照片。当天晚上,我们赶到垣曲县城,并和当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接上了头。我们说明来意后,即请她带我们连夜走访了《光荣的垣曲》的主编、原垣曲县人大副主任王建武和垣曲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中条山抗战专题的同志和其他3名知情者。通过走访,虽然了解到一些中条山抗战的情况,但遗憾的是,我们要拍照的坡坡岭、刘家庄、横岭关、马家崾等地皆不在垣曲境内,而在闻喜县内。看来,过去的资料中关于这些地方的记载都是有误的。这次多跑了点路,弄清了这些问题,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夜里,天竟下起雨来了,一直到第二天的10点钟,仍不见放晴的意思。经费有限,时间有限,车也是借人家的,不能再等了。告别这儿的同仁,我们首先冒雨登上了县城北面的柿子山,这是昨天入城前看好的地形,站在最高处可以拍到中条山之一脉——云佛山。大雨给我们登山带来了困难,但是,山间飘动的云团却为我们创造了极好的竟境。随着快门的响声,“莽莽中条起烟云”——那个中条山抗战的历史瞬间似乎又定格在人们的眼前。地处中条山东部的垣曲,北倚太行,南据黄河,东临王屋,西蔽中条,三面环山,为天然屏障,一面临河,属古之天堑。在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峦叠障,沟壑纵横,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是一个屯兵鏖战的军事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不仅是前后方运输补给的交通要道,还是著名的“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日军曾五次重兵进犯,企图占据作为南下河洛(河南洛阳)的一个桥头堡。那时,垣曲县城在今黄河边上的古城,这儿叫刘张*(左土右古)垛。将军所在的十七军就驻在北起横岭关、南至朱家庄一带,曾与日寇进行过多次殊死的搏斗。将军带领的五百团三营在垣曲、闻喜等地抗击日寇达4年之久。由于将军指挥得法,部队建有共产党的组织,加上八路军的配合,该营多次给进攻的日军以重创,在当时抗日军队中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能打硬仗的“胡营愣娃”。
  雨还在下着,亳清河静静地向南流去,从古城汇入滚滚黄河之中。中条山上,朵朵云团不断地变化着,似乎在重演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与倭寇的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
  走出垣曲,进入闻喜。我们冒雨继续到横岭关、马家崾、刘古庄、坡坡岭等地进行采访和拍照。一个地方就有一次甚至数次战斗,一张照片就有一个故事。坡坡岭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这儿今天属于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乡桃沟村。它当时是日军由华北进逼中原的必经之路。当年,17军军部驻酒头务乡文家村,将军带领的三营驻在盖寨村花家岭。据今年75岁的柴永福老人回忆,那年夏收后,将军即带进入他们村,西坡头他那18亩地就是三营的操场。他说,胡营长是个大个子,看起来很威武,特别能打仗。1938年9月上旬,日寇集中更多兵力,为打通中条,割掉“盲肠”,发起了第三次犯垣战役。其中一路日军30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三营阵地坡坡岭气势汹汹地扑来。将军指挥战士沉着应战,迎头痛击。敌人几次进攻被击退后,便野蛮地向三营施放毒气,随后冲入阵地,双方展开激烈肉搏,一直战到天黑,敌人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三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连的一个排几乎全打光了,排长张文林和刘勋义、王国良、李耀东三个班长壮烈牺牲……
  老天似乎要有意考验我们,当我们在盖寨村采访中刚刚问清坡坡岭的准确位置时,一排弥天大雾一下子罩住了坡坡岭。我们只好蹲在雨中等待。30分钟过去了,40分钟过去了,终于,在等了将近一个钟头时,老天爷开恩了,雨幕中遮罩坡坡岭的大雾张开了一个口子。就在那一刻,喜贵同志果断地按下了快门。坡坡岭,这个令多少三营将士至今魂牵梦绕的激战之地,终于被我们收入了镜头。雨下得更大了,大雾又罩住了坡坡岭,似乎不忍让人多看一眼那浸透鲜血的土地。
  山西之行,不仅补拍了许多照片,更重要的是修订了过去资料中的一些错误。同时,从忻州、垣曲等地带回部分有关山西抗日的图书资料。负责编撰的同志又加班加点,将这些书籍仔细翻阅了一遍,以寻找将军参加17年抗战的点滴记载,充实到传略中去。截至7月中旬,五个工作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新收将军遗文6份,回忆文章8份,其他附录资料4份;修正各种地名、人名、事件等20多处。这一时期,又陆续收到王世泰、杨拯民、张亚雄、王杰山、张耀明和县上领导的题词以及对书稿的意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世泰、杨拯民、张亚雄等老领导在给我们的信中,都肯定了为将军立传这一做法,使我们深受鼓舞。以习仲勋同志题写书名的封面设计也在征求意见后送出版社审定。这样,整部书稿在7月底完全编就,并通过省市党史研究室审批。8月初,书稿即送印刷厂排版,编撰的同志又投入到紧张细致的校对工作中去了。
  将军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虽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寻觅到这样一些反映他生平的资料,并编成了这本书,但仍恐挂一漏万,不能尽展将军的风采。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横山起义52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家乡对将军的一个纪念。
  1998年9月3日
  

胡景铎将军/中共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