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邓宝珊 > 全文图书 > 邓宝珊传
|
附录 |
王劲 |
|
|
邓宝珊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94年 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三日) 生于甘肃秦州(今天水市)。父亲邓尚贤是一位穷书生,后改习商,因资本不丰,仅为小商。及邓宝珊步入少年时,家道更显衰落。因家贫,邓宝珊幼年只读了两年多私塾。 1908年(14岁) 春 父母先后去世,辍学到兰州谋生,在父执马尊义的“骏川成”水烟厂当学徒数月。 夏 湖北新军标统杨缵绪部调驻伊犁,在兰州招募新兵,邓宝珊应募入伍赴新疆。 1910年(16岁) 在伊犁与同盟会秘密组织负责人冯特民相识。7月加入同盟会。 1912年(18岁) 1月7日 伊犁革命党人响应武昌革命发动起义,邓宝珊积极参加攻打惠远城的战斗。起义成功后建立革命政权,宣布“五族共和”。 2月 邓宝珊随伊犁革命军在伊犁以东精河、沙泉子一带与清军激战,因作战英勇,献策奏功,战斗结束后调将弁学堂学习,毕业后升任参谋。 1913年(19岁) 杨增新在袁世凯支持下窃取新疆辛亥革命果实,捕杀革命党人。邓宝珊假道西伯利亚,又经东北、津京,返回甘肃故里。冯特民、李辅黄等人在新疆遇难。 1914年(20岁) 前往陕西,寻找伊犁同盟会同志。参加北方革命党人的“华山聚义”,识井勿幕、孙岳、胡景翼、刘守中、续桐溪、续范亭等人,以“讲学”为名,密谋反袁。曾与续桐溪“拟赴新疆树新基”,因途中川资告罄而折回。 1915年(21岁) 在陕西与董振武等活动于渭北县份,密制炸弹,夺取军警枪械,又与西安城内革命党人暗中联系,准备发动反袁武装起义。 1916年(22岁) 2月 与董振武、邓宝珊有联系的革命党人李歧山、张深如、王绍文等在西安密谋起义。事败,杜守信、王绍文、张深如等18人就义。董振武、邓宝珊等继续在渭北从事武装反袁活动。 5月 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营长胡景翼在富平起义,拥护陈树藩为陕西护国军总司令。董振武、邓宝珊加入胡部。胡部扩充为团,董、邓均为胡“十大连”连长。 6月 陈树藩投靠继承袁世凯实际权力的段祺瑞,扩大自己的基本力量,限制革命党人掌握的部队的发展。胡景翼团调驻陕南。 1917年(23岁) 4月 陈树藩惧胡景翼举帜反对自己,欲采取剪除胡的骨干的办法。以调省“面授机宜”为名,准备拘捕邓宝珊。胡景翼让邓宝珊潜赴河北孙岳处暂避。邓离去后,陈树藩下令通缉。 7月 张勋复辟时代表孙岳往晤冯玉祥,又往说直军张锡元反对张勋。孙中山号召掀起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后,陕西革命党人秘密酝酿“反段倒陈”,胡景翼密函邓宝珊返陕,共议“倒陈”大计。 冬初 邓宝珊经绥远伊克昭盟到陕北,又到三原。在胡景翼部张义安营任教练。 1918年(24岁) 1月 邓宝珊与董振武协助张义安成功发动了“三原起义”。这次起义促成了陕西护法力量的联合。 2月初 曹世英以陕西靖国军左翼总司令,胡景翼以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名义传檄讨陈。邓宝珊为右翼部队前敌总指挥。 3月 张义安、邓宝珊、董振武等坚持战斗在进攻西安的作战前线。中旬,张义安战死。 4月 在胡景翼一再要求下,邓宝珊、董振武等退军回三原。同月,陈树藩率精锐会同镇嵩军进攻靖国军,杨虎城、董振武、邓宝珊等苦战六昼夜,迫使陈树藩军与镇嵩军撤退。 8月 于右任归陕,在三原设立了靖国军总司令部。于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各路陕西靖国军改编为六路。邓宝珊隶胡景翼第四路下为前敌总指挥。 9月 胡景翼被陈树藩羁于西安。 1919年(25岁) 1月 陈树藩向北洋政府请援。奉军许兰洲、直军张锡元入陕,晋、甘、皖各省军阀亦派兵援陈。陕西靖国军在西安以西与入陕北洋系军队大战两月,董振武、邓宝珊、杨虎城、冯毓东驰援周至之靖国军,大胜退敌。其间董振武作战负伤殒命,邓宝珊继统其众,为第二支队司令。 1920年(26岁) 7月 直、皖军阀矛盾激化,陈树藩欲缓和与靖国军的对立关系,放胡景翼回三原。靖国军将领迎于右任再回三原主持总司令部,并推胡景翼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岳维峻、邓宝珊为胡倚重之将领。 1921年(27岁) 7月下旬 直军阎相文、冯玉祥等率部入陕,陈树藩败逃南山。皖系的失败和陈树藩的失势使靖国军斗争口号失去意义,又在直军强大力量压迫下,郭坚、樊钟秀、胡景翼、曹世英等酝酿接受改编。邓宝珊反对接受改编,劝谏无效。 10月 胡景翼部接受直军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孙中山致函邓宝珊勉励他“坚持初志,百折不挠”,为实现民主共和国理想继续奋斗。 1922年(28岁) 4月 直奉战争爆发。胡景翼部集结潼关,准备与冯玉祥部队一起东出作战。邓宝珊时为胡部第一旅(旅长岳维峻)第一团团长。 5月 河南军阀赵倜进攻郑州之冯玉祥部队,胡景翼部队驰援,邓宝珊为胡部前敌总指挥,大败赵倜军。 1923年(29岁) 邓宝珊随胡景翼部驻河北正定、顺德(邢台)与河南彰德(安阳)之间。与孙岳时有往来。 1924年(30岁) 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起,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密谋共讨曹锟、吴佩孚,邓宝珊为胡景翼联络冯玉祥、孙岳。 10月 北京政变前,邓宝珊以胡景翼代表前往滦平议定政变计划。北京政变后,邓宝珊任国民二军第二师第一旅旅长。 12月 邓宝珊随胡景翼沿京汉铁路南下,击败吴佩孚军残余部队。 1925年(31岁) 1月 在开封襄助胡景翼整顿河南军政。 2月 胡景翼挥师攻打豫西的镇嵩军憨玉琨部,邓宝珊为左翼总指挥,率本部一旅及李虎臣旅、蒋世杰旅,配合樊钟秀建国豫军及国民三军一部,从南路打败憨玉琨部。刘镇华逃晋,憨玉琨兵败自杀。 4月 胡景翼因疔疮复发病逝于开封。岳维峻继掌国民二军,扩充部队,邓宝珊任第七师师长。 春、夏 邓宝珊驻兵陕州,开办军官传习所,任命共产党员胡重差为所长,聘用苏联顾问。共产党员葛霁云受李大钊之命到邓部工作,邓委为秘书长。 12月 参加国民军会战天津之役,败奉系李景林部。在李大钊策动下,邓宝珊于是月13日在马厂附近领衔发表通电,反对段祺瑞的反动政策。 1926年(32岁) 1月 国民军二军在河南军事吃紧,邓宝珊部调回河南在南线作战,数战失利。 2月 邓宝珊部在驻马店一役中与二军主力一起遭到大败。邓宝珊间道回陕集结余部。 9月 冯玉祥从苏联返国举行五原誓师,宣布响应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邓宝珊与在陕国民军其他将领通电拥冯。 11月 国民军联军迫进西安,邓宝珊参与西安破围的指挥工作。在乾县所部驻地开办军官队,聘请邓希贤(小平)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对学员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 1927年(33岁) 1月 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于右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是年,邓宝珊与在国民军联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颇多合作。 5月 国民军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日在西安举行集会,冯玉祥宣誓就任总司令。冯任命邓宝珊为南路军第五军军长。南路军出荆紫关进入河南,投入北伐战场。 6月 陕西省政府于13日成立,于右任为省主席,邓宝珊、石敬亭等九人为省政府委员。19日,蒋介石与冯玉祥会谈于徐州,事后蒋、冯通电合作,冯玉祥“礼送”第二集团军中的共产党员出境。邓宝珊同情共产党人,与刘伯坚、邓小平黯然惜别。岳维峻投靠蒋介石后,邓宝珊偕葛霁云等经武汉到上海暂住。 1928年(34岁) 2月 7日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发表为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实际上邓未接受。此后一直“蛰居”上海,一方面与中共地下组织保持联系,一方面与国民党反蒋势力来往密切,曾会见李济深。 1930年(36岁) 年初 在上海结识周恩来、邓演达。 5月 在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后,应冯玉祥之邀赴河南游说樊钟秀反蒋,樊部被编为冯、阎讨蒋军第八方面军。邓宝珊协助樊钟秀军对蒋作战。樊钟秀被蒋军飞机炸死,邓宝珊接任第八方面军总司令。 11月 中原大战以冯、阎失败告终。第八方面军警卫师师长焦文典执邓欲送蒋介石处。由于于右任帮助,邓宝珊离开部队,再次到上海“蛰居”,与中共中央军委保持接触。并与于右任在上海秘密会见由国外归来、将赴苏区的刘伯坚。 1931年(37岁) 春、夏 参加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任该组织五人军事委员会委员。 冬 甘肃由于政争激烈而演成的“雷马事变”后局势混乱。事变进行中,甘肃地方武装势力及士绅中发起迎邓回甘活动;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陕西省主席杨虎城也派人请邓回西北鼎助自己实现其“大西北主义”。邓宝珊遂准备回甘肃参与整饬军政局面。 1932年(38岁) 2月 洛阳建立国民党政府之“陪都”。在于右任活动下,邓宝珊被宣布为“陪都委员”。 3月 国民党政府发表邓宝珊为西安绥署驻甘行署主任。 4月 邓宝珊偕甘肃省主席邵力子到达兰州就任。此后一年,邵、邓合作,整顿省政,核定军粮饷款,努力恢复秩序、恢复生产。 1933年(39岁) 年初 杨虎城之孙蔚如部离甘,将在甘肃收编之李贵清、石英秀两个旅交给邓宝珊。 4月 邵力子离兰州赴南京述职,旋改任陕西省主席。此后数月,邓宝珊代行省主席事务,继续稳定各派力量,安辑流亡。于右任、邵力子有荐邓宝珊任省主席之意,未能如愿。 7月 朱绍良任甘肃省主席。 9月 蒋介石撤消西安绥署驻甘行署,成立甘肃绥靖公署,朱绍良兼主任。邓宝珊改任新编第一军军长。 1934年(40岁) 11—12月 受命处理甘南双岔事件,本着分清是非,维护团结的精神,顺利解决了甘南藏族部落间的纠纷。处理中,废除陋规,不收任何礼物,深受藏族上层人士和群众称许。 1935年(41岁) 夏、秋 邓宝珊对蒋介石堵截红军的命令持消极敷衍态度。红二十五军徐海东部过甘肃境,邓部殊少与红军接触。中央红军过境时也未堵截。同时在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感召下,赞成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此,奔走晋、冀、鲁、陕,分别会晤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以及杨虎城、张学良等人,恳谈抗日大计。 1936年(42岁) 秋 红军二、四方面军由陇南向陇东进军,邓宝珊命令部队避免接触生事,或守在县城不出击,或借口撤退。 12月 西安事变发生后,同情张、杨义举,赞成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月底,应杨虎城之邀赴西安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1937年(43岁) 2月初 代表杨虎城赴杭州见蒋介石,探询蒋介石对杨虎城态度。蒋介石同意杨虎城出国考察,所部交孙蔚如带领。 3月 陪同杨虎城到杭州会见蒋介石。 6月 陪同杨虎城到上海,安排有关出国事宜。旋陪杨去庐山面见蒋介石表示辞行。29日送杨虎城登轮去欧美。 7月 七七事变发生后,请缨上抗日前线。同月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到兰州,此后多次与邓宝珊会晤。邓宝珊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极力拥护,对有关国共合作的各项问题均以实际行动支持解决。 10月 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下辖新一军两个旅、第一六五师、第八十六师。开赴榆林。 1938年(44岁) 春、夏 与高双成合作,安抚晋绥前线撤退到榆林的军队,稳定了榆林和伊克昭盟的军事形势;同时与陕甘宁边区建立睦邻关系,派部队驻防延(安)、榆(林)交通线上,维护交通安全。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北路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为傅作义。 9月 傅作义在山西河曲召开军事会议,与北路军各部协商合作抗日问题。邓宝珊在这次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抗战时期晋陕绥地区的安定局面。中共中央代表南汉宸、罗贵波参加了会议。会后傅部移驻绥西陕坝、五原一带,邓宝珊被任命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 1939年(45岁) 5月 参与成吉思汗灵榇西移工作。任起灵致祭官。 9月 接待国民党政府“前线将士慰问团”。支持榆林进步文化人士反对国民党军统分子破坏抗战活动的斗争。 1942年(48岁) 10月 山西新军成立五周年纪念,发去了热情的贺电。 1943年(49岁) 6月 奉蒋介石电召去重庆,经过延安时,毛泽东与之晤谈,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面临胜利,希望邓宝珊为民主团结、抗战胜利再作努力。经过西安时,又与周恩来晤谈。 7月 在重庆,为争取民主团结,制止国民党内第三次反共高潮的逆流而努力;曾向蒋介石大胆进言:“我愿把领袖拥护成华盛顿,不愿把领袖拥护成拿破仑。” 11月 又过延安,参观并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因偶遇风寒患感冒。毛泽东关切慰问。 1944年(50岁) 12月 接毛泽东函,内称:“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1945年(51岁) 5月 参加国民党“六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52岁) 3月 参加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4月 参加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军事会议,发言认为“八年抗战,人民灾难深重……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反对扩大内战。会后到兰州,在演说中继续就内战发表意见,说“抗战胜利了,我们应该给老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不应该别有什么!”返住陕西三原家中,不愿再去榆林,以免卷入内战漩涡,后在胡宗南催促下返回。 1947年(53岁) 春 刘绍庭携朱德、续范亭给邓宝珊信到榆林,要邓当机立断举行起义。邓复信称:“只要有机会,决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 8月初 人民解放军进攻榆林,发生第一次榆林战役。 11月初 人民解放军再次进攻榆林,发生第二次榆林战役。时邓宝珊在包头,闻讯赶回,人民解放军已撤退。 12月 傅作义在张家口就任“剿总”总司令。后邓宝珊等被发表为副总司令。 1948年(54岁) 3月 赴宁夏马鸿逵处,意在了解其动向。以谈论战争形势方式试探马鸿逵有无共同起义可能,失望而归。 4月 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西北军事汇报会议,目睹国民党“行宪国大”的种种丑剧,对蒋介石集团完全失望。归途中滞留三原家中,思想异常苦闷。 8月 冯钦哉衔傅作义命来三原邀邓往包头,以副总司令名义坐镇后方,纾彼后顾之忧。邓曾飞北平向傅作义相机进言,指出华北战局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12月 傅作义电董其武到陕坝请邓宝珊到北平共商大计。 1949年(55岁) 1月 邓宝珊由周北峰陪同前往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谈判,达成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邓宝珊全权代表傅作义在初步协议上签了字。 2月 邓宝珊偕傅作义于22日乘机前往平山县西柏坡村会见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以及周恩来、朱德等。这次会见主要是商讨绥远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共领导人提出划线停战,让绥远军队的主和派做好内部工作;实现通车、通邮等办法。 8月 傅作义、邓宝珊乘火车沿平绥线往绥远,就绥远问题进行工作。 9月 绥远国民党部队通电起义。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邓宝珊出席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0月 参加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邓宝珊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 12月 与傅作义同赴归绥参加绥远军政委员会成立典礼。 1950年(56岁) 1月 3日飞往兰州赴任;8日主持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2月 赴西安出席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典礼。 10月 在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3年(59岁) 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4年(60岁) 9月 在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省长。1958年、1964年在第二、三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9年、1964年,在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继续此项任命。 1955年(61岁) 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62岁) 2月 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58年在民革“四大”上继续当选。 1959年(65岁) 4月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委员。1964年在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 1966年(72岁) 10月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反动路线的迫害。周恩来总理闻讯接邓往北京治病休养。 1968年(74岁) 11月27日 病逝于北京。 197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决定,在北京为邓宝珊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邓颖超、胡耀邦等送了花圈,乌兰夫主持追悼会,宋平致悼词。 1984年11月,民革中央举行邓宝珊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习仲勋、杨尚昆、朱学范等出席,屈武主持会议,王震讲话。 1994年11月,邓宝珊诞辰百年之际,由邓小平题名的“邓宝珊将军纪念亭”在其故乡甘肃省天水市南郭寺森林公园落成,即被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革中央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邓宝珊将军诞辰一百周年,宋平、刘澜涛、孙起孟等出席,李沛瑶代表民革中央、万国权代表全国政协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撰写纪念文章。 |
|
邓宝珊传/王劲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