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陈嘉庚 > 全文图书 > 南侨回忆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三〇 出国首次报告抗战必胜
陈嘉庚

  十五日在仰光赴各界欢迎会,主席致词毕,余上台言:“余此次代表南侨回国,历十五省,参加演说会者百余次,而时间在重庆及福建最久,占去三分之一。我国近来交通已大有进步,经过路程路面多已铺石子,未铺者如兰州往青海、西安往延安诸路。唯未有乌油路耳。前在贵处开会时,余不敢预告将到诸省,恐未能达到,而拟往之意早有主张,除非万不得已外,当然要亲闻亲见,俾回洋时对侨众报告,不致有失实错误。此为余职责,故不能采一方宣传,或据报纸刊载,便可尽余之任务也。余至重庆时,闻政府预备八万元,作招待慰劳团费用,若不力辞,社会民众亦必仿效,他日慰劳团至各省亦必如是。在此抗战辛苦时际,应当节省诸费。但恐口辞无效,乃登报辞谢,言慰劳团回国,各费已自备,不欲花政府及社会之款,并遵守新生活实行节约,希国内诸同胞原谅。越早冯副委员长来见,云阅报甚表同情,余寓所尚有空屋数间,乃向政府假为慰团寓所。计全体慰团到重庆者五十人,有五人或病或因家事回去。五月一日分三团出发,每团十五人,在重庆廿天,共费去国币六千一百余元。政府只供给两辆客车油资而已。社会则联合作一次大会,亦未有开销何费用。余曾访何应钦部长言:慰劳团应否以金钱赠军队?如需要余当向财政部磋商。因南侨所有义捐,概汇交行政院也。何君答必须赠多少以资勉励为妙。现前钱二百八十师,计有二百八十万人,每人按一元,须二百八十万元,伤兵每人两元,约四十万元,合计三百廿万元。后方军兵及游击队则免。余乃呈函孔院长,告以此事。孔院长立即覆准,备交何部长分发矣。我国抗战之初军队实数不过一百五十万人。现时在前线已近三百万人,后方训练备补充者有九十万人,游击队八十万人,又中共军二十余万人,合五百余万人。至于军械除大炮外,其他均能自制,钢铁铜诸原料,生产亦甚进步,足可供用。机关枪前每师分配不及二成,现下已配有七八成,再加数月便可配足。步枪以前种类甚复杂,近已淘汰一律用新式,故言军械已比前远胜。至于后方壮丁训练,到处皆有,千百成群,每早四点余钟即闻路上口声步声,常被震醒。余每次耳闻目见,莫不欣慰无已。他如各处治安亦好,无盗贼之纷扰,民气旺盛,都能同仇敌忾,知非辛苦抗战,则无救亡可能,进步之速可以想见。至于重要之粮食,我国原以农立国,如雨水调顺,定可充裕。加以物价日好,农民更加勤劳,荒地新垦日广,冬季复加种什粮,更免患不足。虽如广东最缺粮之省,而据建设厅长告余,经积极垦荒,再加半年足可自给。由政府公务员以身作则,每人须开垦一亩以领导之。
  综观以上情形,可见国内甚有进步。古语云,自助者天助,故能愈战愈强,确可自慰。现下各战区,我军均居在崎岖有利地位,敌虽有机械化部队,难于施用。而我众彼寡,我虽未能反攻,而彼亦不能再进,因其后方补给线愈长愈形不利,每被我游击队截夺或消灭之,实令彼防不胜防也。我各省区域,失陷虽多,而敌可到之处,不过交通线及城市而已。如北平沦陷最早,现下敌人如要出城十里外,须有相当军队保护,否则屡为我游击队消灭,此为近间厦大新聘某教师,从北平来为余言之。至于敌士气亦远不如前,各处多衰退。傅作义将军自绥远将往重庆,在兰州与余相会,深赞华侨回国慰劳助力,云各处军官,可藉此以鼓励兵士及民众。余问敌士气如何?答初开战经年间,在战场敌伤兵虽逃走不脱亦不愿降,或奋斗至死,或自杀。后来则大不同,虽非伤兵,如被我军包围,彼即弃枪举手投降,或跪地哀求赐命。又初战时队长下令开枪,敌军则作有秩序开放,一响一响相续而来,既较准确,且省炮弹。而我军则不然,一闻下令,则枪声齐发,如燃爆竹,战术实不及他。自近年来则相反,我之军队开枪,较有秩序,而敌则不然,盖其新补充之兵不如前,于此足见其士气战术均形衰退。阎锡山将军亦言,前敌人每师兵约二万人,完全为日本青年,自称为皇军,气概激昂。迨近年来所有补充,则复杂不一,有日本人、朝鲜人、台湾人及伪军等,气势退化,不似前之猛烈矣。西南方面张发奎将军言,敌士气已衰退,近来时有厌战士兵,或三五人,或十人八人,相率来降。由上举南北各战区司令长官之经验,可证明敌已气衰退化,而我军民气势,日加强盛,对抗战都抱乐观,最后胜利决定属我。然须再经若干久,则无人敢武断。但长期战争最关紧要者在人力与金钱。人力我国既绰有余裕,而金钱则多靠海外华侨。余曾会见宋子文君,问抗战后,有无向外国借来多少现金?渠答一文钱都未有,初战时英国借我五百万金磅,系维持纸币基金之信用。后来苏俄借我虽多,概是军火。美国借我几千万元,乃是货物交换,均非现金。我国抗战后,第一次发出救国公债五万万元,而各省及华侨承购不及半数。再后至今三年,政府已再发出五六次,每次五万万元,合计三十余万万元,约每年发出公债券十万万元,均未再向各省及华侨摊派。若然则向何处借得如许巨款?此无非概向我政府所办诸银行借出。然政府银行安有此多款?盖即是海外华侨外汇之金钱。如去年南洋及美洲等,寄家信及义捐,共汇国币十一万万元。照世界银行公例,如有现金一元,便可发出纸币四元,如十一万万元之现金,存在政府各银行,则可发出四十四万万元之纸币,以十万万元付华侨家眷,尚可存三十四万万元之多。除将十万万元借政府外尚可取半数向外国买军火及原料,如前向德国捷克及其他诸国购买,俱是以华侨汇款现金支付。至客年汇归之十一万万元,南洋占三分之二,美洲及他处占一分。义捐约十分之一,余系寄家信者。抗战金钱既须倚赖华侨,而华侨负此重要任务,应人人更加努力,多寄家用及义捐,尤希各侨领尽力鼓励。况汇水廉宜,亦是极好机会,既可救国,又可充裕家费,诚一举而两得。将来最后胜利达到时历史记载,华侨实与有荣焉。”
  

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