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张邦英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早期边区工会工作回忆
张邦英

  工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在组织领导工人群众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陕甘宁边区工会工作的情况我知道得很少,虽然那时我曾经管过一个时期的群众团体工作,主要是青年团和妇联方面,没有或很少接触工会工作,和做这项工作的同志联系也很少,因此只能谈一点我所知道的简单的情况。
  1932年末到1935年上半年,陕甘宁边区许多地方处于土地革命战争环境,那时边区没有几个城镇,党的一切工作的重点都在农村。当时的工人队伍,主要是农村的雇工和铁、木、瓦、石、毡匠等分散的小手工业者及小商小贩等。工会还没有正式的组织领导机构。工会的工作是由各级党组织来领导的;在基层建立的雇工小组等,也多是在农民协会里。工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人组织发动起来,与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积极参加反对地主、富农的封建压迫剥削,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有些地区吸收铁匠、木匠,为红军、游击队、赤卫军修枪和制做“独角牛”(即“折腰子”)、单圈步枪及大刀、长矛等武器。记得1933年在照金革命根据地的薛家寨搞了一个小工厂,那时候叫修械所,不仅从当地吸收工人,而且通过白区党的组织关系从西安兵工厂动员丁惠子俊、桂生方两名工人(又都是可靠的共产党员)前来参加指导,使这个小修械所既能修枪,又能翻装子弹,搞底火,用铜钱制造麻辫炸弹。这种炸弹形状象个洋烟壳,后边拴一条麻辫,摔得很远,一投出去就爆炸,威力满大,很受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欢迎。还制造地雷。我还在耀县作地下工作期间,惠、桂两人进出照金根据地时,曾住在我家。并通过我们派往照金根据地的秘密交通员,经常为这个小工厂购买火药、制造炸弹的硫磺之类的所需物品。
  工会工作的另一个任务,也是最主要的任务,是动员雇工、工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同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在红军、游击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好些人是雇工、放牛娃、放羊娃。他们和全体指战员一起,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作战非常勇敢,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打击消灭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像照金根据地薛家寨修械厂等数十名工人,在两次敌人“围剿”和包围炮击下,拿起武器,与寨上一部分游击队武装并肩战斗,不怕牺性,顽强抵抗、打退敌人多次冲击,给敌人很大杀伤,对保卫陕甘边区领导机关人员的转移,起了一定作用,随后有些工人上了部队。
  由于许多雇工和工人出身的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好些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作重要工作。如惠子俊以后就作了陕甘边特委、西北工委的主要负责人,桂生方成了军事指挥员,现在任大连警备区副政委。陕甘边和陕北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各级政府中的主席、副主席和部队指挥员,有好些是由雇农、雇牧(放牛娃、放羊娃)出身的同志担任的。
  党中央、毛主席1935年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后,直到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区扩大了,有了许多县城和镇子。这个时期的工人队伍除上述成分外,又增加了人数较多的手工业作坊工人和许多商店店员。同时,为了部队供给的需要和克服边区的财政困难,保证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曾在陕北瓦窑堡及保安等地搞了军工厂、印刷厂,并由干部家属、军属和许多市民一起搞了被服厂、鞋袜厂、为红军干部战士做鞋缝衣,以供军需。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领导机关到了延安后,又建立了“抗属工业社”、“难民工厂”、皮革厂、炼铁厂、肥皂厂等许多个厂子。恢复了旧日的延长石油厂和三边地区的苟池等盐场,部队也搞了军工后勤等工厂,工人队伍大大增加了。从1935年后半年起,各级工会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党委、西北局和中央领导下,先后成立。至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许多县、区,都相断筹建了工会,并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历任总工会主席的有高长久、刘长胜、毛齐华、肖彩峰等同志。工会当时除了建立健全本身的组织外,主要任务是宣传组织工人一致反对内战,抗日救国,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动员雇工、工人参加红军、八路军,改善工人生活,提拔培养工会工作干部,实行雇工要求纲领,等等。
  在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下,陕甘宁边区的工人和工会作了很多的工作,在反对国民党进行内战,支援抗日前线和克服经济困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在川口建立的那个几百工人的难民工厂,主要生产纺织比较粗的棉布与羊毛线毯,颜色都是用沉淀的草木灰染的。当时许多地方干部和某些地方部队都穿这样的灰土布制服,用这样的毯子。那时工作、生活很艰苦,但觉得穿着我们自己生产的服装、用自己工厂出的毯子很舒适,很光荣。难民工厂的工人除吸收一部分抗战中的难民和当地工人外,还从部队中调去一些曾在外地当过纺织工人的同志。吴生秀同志当过这个厂的厂长,在桥儿沟河南沿罗家坪办的“抗属工业社”,实际上是个被服厂,为部队及地方干部做衣服、鞋袜。大砭沟的铁厂每次能炼一半吨灰生铁,用来造枪,造炸弹等。三边的盐场生产大量食盐,有代价的动员群众的牲口驮到边界上,为我们换回大量布匹、棉花和所需物品。有的部队也办起了纺织等厂,如三五九旅还能用羊毛纺粗呢子线,做呢子服。当时中央、西北局由边区政府许多领导同志,高兴的穿上了三五九旅送的呢子服。另外部队后勤部门还办起许多军工厂、机械厂。这对发展边区生产,保障供给,解决了很大问题。
  总之,这个时期陕甘宁边区各级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工人群众中做了大量地工作,动员工人参军参战,生产了许多军民用品,对于粉碎国民党蒋介石、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封锁,渡过经济困难,保卫边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片段回忆/张邦英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