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第九章 留守延安(上) 三、以弱胜强守河防
《萧劲光传》编写组
陕甘宁边区东临奔流不息的黄河,河对岸便是日军大兵压境的山西省。
这段黄河,北起府谷,南至宜川,蜿蜒五百余公里,通称“千里河防”。它既是阻止日军侵犯边区的天然屏障,又是边区、党中央与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必经通道。一旦河防失守,不仅作为八路军大后方的陕甘宁边区不得安宁,而且势必割裂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所以,留守部队组编伊始,军委首长向萧劲光下达的任务,首要一条就是“保卫河防”。
抗战初期,日军在华北的兵力近20万,进入山西的是两个半师团,少说也有4万多人。而留守部队初建时不足1万人(翌年春发展到1.5万),并且还要担任中央、军委等各级机关的警卫任务,还要剿匪,还要应付顽固派的骚扰破坏。至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
千里河防,千钧重担!从留守兵团成立那天起,如何保卫河防,就是萧劲光经常思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日军咄咄逼人,逐步向河岸逼近。1937年11月16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把萧劲光找来窑洞,专门听取他关于保卫河防的汇报。
“听说你们研究了,今天请你谈谈。日本人目前会不会过黄河?他们过黄河怎么办?”萧劲光刚跨进窑洞,毛泽东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问题。
萧劲光是毛泽东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见面。没有客套,一边掏本子一边就开始汇报:“这个问题,曹里怀、莫文骅我们几个人研究了几次,昨天开了干部会,有个文件很快就报军委。”
萧劲光说:“我们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日军要进攻西安的时候,可能以一支部队策应,进犯河防以配合行动;二是日军要进攻整个大西北时,可能以一路兵马突破河防,进攻陕北;三是日军在山西进行‘扫荡’时,侵犯河防,以切断陕甘宁边区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威胁我们边区的安全。”
毛泽东插道:出现了这些情况,你们怎么办?能守得住吗?
萧劲光接下去说:“仅从兵员数量、装备质量上看,明显‘敌强我弱’。单靠留守部队的少数兵力,这么长的防线,确有困难。但是和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联系起来看,黄河对岸,无论是晋西北、晋西、晋东南,都有我八路军主力和友邻部队在不断打击敌人,破坏敌人的进攻计划,牵制敌人侵犯河防的行动。所以我们坚守河防,不是孤立的。更何况我们还有地理上的优势:黄河虽然蜿蜒千里,但水深流急,渡口很少。东岸多土山,西岸多悬崖峭壁,无法架桥,要渡河只能漕渡。这样的地形条件,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还有一条,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援,这是孤军深入的日本侵略军所不能比的。”讲到这里,萧劲光稍作停顿说,“综合这些条件,我们的‘弱’就不是单纯的‘弱’,敌人的‘强’也不是真正的‘强’。只要我河防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加上部署、指挥得当,河防就会固若金汤。我们一定能胜利担当起保卫河防的任务。”
看得出,毛泽东对萧劲光的汇报是满意的。萧劲光一讲完,毛泽东便径直说道:“现在就要起草一份电报,把兵力部署告诉贺龙他们。”
翌日,留守兵团便向黄河对岸第一二○师贺龙、萧克、关向应、甘泗淇等,发去毛泽东口授并亲自修改过的电报:
(甲)为保障我们河东部队能在晋省支持艰苦持久的游击战争,及于必要时能迅速安全的西渡,且增加敌人河渡之障碍,故河防之巩固为目前紧迫任务。
(乙)已将整个河防线(由神府马镇到宜川临真河)划分三段,各段设河防司令部指挥之。1.从临真河以北到清涧之河口,设两延河防司令部,何长工任司令员,以警备五团为河防部队;2.从河口到葭县归五县(陕西省绥德、清涧等5个县)警备区指挥,以七一八团及警备三团为河防部队;3.从葭县到马镇设神府区河防司令部,以神府保安营任河防部队。
(丙)为保障河东部队在必要时实施西渡,拟选择以下地段之渡河要点。1.从三交到绥米各渡口;2.两延间之马头及平渡两渡口;3.神府河防区内选择二大渡口。
(丁)每一渡河地段,备置船二十只以上,大船每只可容一百人,并征集必要的水手、舵手。为隐蔽我之企图,这些船只应隐蔽河之西岸,并派兵看管,防敌毁坏及保护其他各渡口之船只。除在必要的渡口上留下一二只渡船外,其余一律或集中他处或泊西岸,并准备必要时破坏之。
(戊)凡对我军不需要之渡口,应依照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破坏。并在沿河某些要点上,特别在我渡河地段上,利用然险要、或构筑相当程度工事,其具体布置由河防司令部负责侦察、计划,并告我们。
(已)两延、五县河防区已着手布置。关于神府区,请贺、萧直接派人,或令王兆相派得力干部为河防区司令员,前往侦察布置一切与指挥担任该段河防之保安部队,并请转达神府特委知照。
日军侵入山西后,由于驻晋八路军各部和友军部队的牵制,相当一段时间里未敢渡河西进。1938年2月后,日军陆续进占了黄河东岸的一些据点。经过一段烧杀,日军自觉脚跟站稳,便开始向黄河西岸伸出魔爪。
3月13日,侵占山西的日军先是派出10架飞机在河西岸留守部队阵地上空轮番侦察、轰炸。接着,用20余门大炮一齐开火,向对岸猛烈轰击。与此同时,2000多名日军集结在黄河东岸,待命突击渡河。留守兵团警备六团官兵在团长王兆相的指挥下,沉着应战。敌机轰炸、炮火轰击时,部队隐蔽不动。三个小时过去,日军见对岸无反应,以为轰炸攻击奏效,遂蜂拥冲下河岸,试图在大炮的掩护下登船渡河。警六团官兵们见时机已到,遂集中全部机枪同时开火。突然间,密集的子弹像飞蝗一样落人敌群。日军毫无戒备,被打得懵头转向,乱作一团。警六团事先准备好的一部兵力,乘敌慌乱之际迅疾过河,袭击敌人侧背。敌人连遭重创,无力支持,向兴县方向仓皇逃去。此次战斗,毙伤敌人140余人,缴获步枪10支及军用物资一批。警六团只伤亡6人。
同年5月初,日军1.5万人倾巢出动,附炮30门,气势汹汹地沿离(石)军(渡)公路大步西进,企图占领军渡,在宋家川附近渡过黄河,侵入陕甘宁边区。10日晚,其先头部队已抵近王老婆山,后续部队还源源不断推进。驻守宋家川一带的警备八团,经过周密侦察,事先已准确掌握了敌人的行动意图。团长文年生抢先率领一支部队渡过黄河,借暮霭掩护,隐蔽待机。日军刚抵达黄河边,立足未稳,天已黑尽。文团长便指挥部队趁暗夜向刚刚进到王老婆山的日军大队发起突袭。日军猝不及防,慌忙应战。双方激战数小时,毙伤日军200余人,缴获步枪、机枪20多支,营长郭永清还亲自抓了一个日军俘虏。由于在此遭受重创,同时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和地方抗日游击队也在敌侧后连连发动袭击,展开游击战,日军只得掉转头撤兵向东退去。
1939年1月,在河防南段也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战斗。1938年底,进占永和、大宁、吉县一带的日军2000余人,附炮30余门,兵分两路向留守兵团守备的马头关、圪针滩渡口的对岸进逼。1939年元旦清晨,两路日军同时占领了两渡口东岸的阵地,并以大炮、机枪隔河向两渡口近区猛烈射击。继而又派出十多架飞机对留守兵团部队驻地实施轰炸、扫射。河防守备部队毫不畏惧,沉着地按照预案隐蔽待机。日军隔河炮击过了,飞机轰炸、扫射过了,以为障碍已除,可以渡河了。日军步兵集结河岸,准备登船渡河。突然,河防守备部队枪炮一起开火,向河岸集结的日军步兵射击。敌人见机慌忙撤下步兵,开炮向对岸还击,并发射毒瓦斯弹数十发。双方枪炮时紧时缓,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日军准备的船只大部被毁,已无法实施抢渡。与此同时,河东八路军——五师独立支队等部积极配合作战,不断向敌增援部队发动袭击。日军无奈,于4日晚开始撤退。河防部队乘胜渡过黄河,向敌发起追击。追至大宁以西地区与日军交火,再次歼敌一部。1月7日,河东八路军部队胜利收复大宁、吉县,河防部队安然撤回河西。此次战斗,毙敌近百人,并缴获了部分枪支、马匹。河防部队伤亡官兵8人。另有10余人中了毒气。
这次战斗后,留守兵团召开作战会议,专题研究保卫河防的问题。萧劲光亲自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我看主要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在敌人没有到达我火力地带以前,要善于隐蔽,避开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待敌人进入我火力网,就最大限度地发扬自己的火力,大量杀伤敌人,或消灭敌人于集中岸边登船时,或击敌于航渡中或击敌于登陆之前。《孙子兵法》中说“令半渡而击之利”,意思是说让敌人走到河中间,进退不得时再打他。我们不妨借用这句话,把这一条叫做“半渡而击”;第二条,则可以叫“主动出击”,或者叫“以攻为守”。就是说,我们的防御不是消极的、单纯的防御,而是要选择时机,于战斗前或于敌人溃逃的时候,在对面有我主力部队配合或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渡河到东岸去主动袭击敌人,以配合正面的防御部队,粉碎敌人的进攻。这一条要奏效,及时准确地获得情报是关键,没有边区自卫军派人侦察、及时提供准确的情报,在多方面密切配合是不行的。
留守兵团这次作战会后不久,日军又一次发动了对黄河河防的大规模进攻。其进犯的主要方位是柳林、军渡一带。军渡是河东岸的一个重要港口,在河防战线的中部。在此之前日军进占这个渡口,大都是坦克开道、飞机掩护,沿着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前推进。由于连遭失败,敌人这次改变了战术。6月4日至5日,驻晋西离石市日军1个旅团约1.5万人,再次向柳林进犯。表面上,与往常无异,其实这只是其“中路军”——钳制部队。主力部队已分成两路,在与中路军各相距15里到20里左右的山地中迂回前进。当时国民党战区指挥官阎锡山的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在柳林地区驻防。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仍然只注意公路正面的防御,忽视了对两翼的侦察警戒,结果使日军企图得逞。阎军一部被敌人包围,柳林、军渡、孟门、碛口相继失守。当天晚上,敌人就进至河边,调动一切装备,飞机、大炮、轻重机关枪,对河西阵地进行狂轰滥炸、猛烈射击。直打得西岸河防阵地和附近山头硝烟弥漫、黄土变色。留守兵团河防部队由于有了以往的经验,沉着应战。加上有到前线检查战备工作的萧劲光的亲自坐镇指挥,官兵更加胸有成竹。萧劲光一边指挥部队凭借天险和坚固的工事打击敌人,阻止其过河,一边紧急从边区内地调兵前来增援。双方对峙了两天,日军见渡河无望,便开始撤退。这时河防部队援军已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及时赶到。萧劲光遂令增援部队过河追击。这支增援部队与河东部队密切配合,打得日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不仅胜利地解了阎军之围,且收复了大批失地。
1939年秋,由于河防紧张,党中央将以王震为旅长的三五九旅(属第一二○师)调回陕北,驻防绥德地区,河防守备力量大大加强。由是,我军不仅阻止了日军渡河,而且在日军“扫荡”晋西北时,主动出击,积极配合河东部队作战,打击敌人。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军西渡黄河、拔除八路军指挥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一天也没有放弃。特别是最初两年,进犯河防十分频繁。留守兵团成立后,在驻晋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萧劲光指挥河防部队对日作战七十余次。千里河防固若金汤,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一步。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