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第十九章 致力解决海军装备问题 四、迈出自行建造舰艇第一步
《萧劲光传》编写组
海军机关成立后,萧劲光在千方百计谋求进口苏联舰艇装备的同时,还派人到香港活动,联系购买西方国家的舰船(后因朝鲜战争爆发而中断)。
现实使萧劲光意识到,从国外购买舰艇,是必要的、重要的,但单靠这一条路不行。一则给不给、给什么样的,主动权都在别人手中,即使同意卖给,就目前国家的经济条件,经费也是个大问题。要建设海军,从根本上解决装备问题,还得靠自己,靠自力更生,走自己建造舰船的道路。造不了大的,可以先从小的开始。8月海军建军会议,把这一思想写入会议决议。9月份,他带着司令部、装备部业务部门的几个人到上海、青岛等地部队和修造船厂进行调查后,更坚定了这一信心。
回到北京的当天,他亲自动笔,连夜给总参谋部写了一个报告:
目前蒋军、海匪不时袭扰,海情异常复杂,部队巡逻任务繁重。但海军现有艇只时速只有七八海里,确实速度太慢,一年须修船三四次,且仅能在近海岸活动。在艇只数量上,亦相差甚远。为了更好地完成海上巡逻任务,急需从速解决巡逻船只问题。为此,我们要求利用现有条件,建造几艘小型巡逻艇。
报告很快得到军委的批复。其间,萧劲光向周恩来作了口头汇报,周恩来也表示支持,认为是个办法。可以一试。海军党委经过慎重研究,把任务下达华东军区海军,交给了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称“江南造船所”),坐落在上海市黄浦江边,占据着沿江一千多米的水面和相邻陆地。其前身是19世纪中叶清末两江总督李鸿章开办的江南船坞。随着中华大地的风风雨雨,数易其主,兴兴衰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是时,厂里拥有船坞3座,造船台9座,年造船能力达1万吨。国民党军队溃退前,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歇斯底里地下令“搬空、运光、炸毁”,对工厂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待修船只及电厂、船坞、闸门等设施,均被炸毁。机器设备凡能够搬运的被拆卸一空;所长、总工程师连同200多名技术骨干被赶上船,强行带往台湾。偌大一个工厂,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成堆废铁和数以千计衣食无着的工人。上海解放,华东军区海军接管后,通过整顿,江南造船厂为抢修舰艇做了不少工作。至于造舰艇,一无设备二无技术骨干,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华东军区海军仍然愉快接收了任务。张爱萍亲自主持会议,调整、加强领导力量,组织设计班子,进行思想动员。经过紧张的准备,1950年12月中旬投入建造工作。进入组装阶段时正值严冬,邻近出海口的船厂寒气袭人。由于国民撤退前的轰炸破坏,工厂不仅生活条件差,一些必须的工作条件也不具备。但广大职工热情高涨。许多技术人员、工人骨干,常为解决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几天几夜不回家,不休息。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业务部门的干部也一起参加会战。在部队、工厂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造出了两条42吨的三桨巡逻艇。
1951年3月18日,第一艘巡逻艇建造完工,举行试航。结果刚一下水,尚未离港便翻沉了。经检查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是设计船形系数小,导致艇体稳定性不够。于是,在第二艘艇上加装了六吨压舱铁,再重新进行航行试验,试航成功。之后,按照这一方向作了进一步调整、改进,使巡逻艇功能基本上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接下来,在总结试制经验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出了50吨的巡逻艇(又称“小炮艇”),定名为“52甲”型。
就在江南造船厂第一艘艇试航翻沉后,即1951年3月底,萧劲光又将研制巡逻艇的任务交给了青岛造船厂,并委派新到任的海军修造部部长林真前往领导巡逻艇研制工作。
林真,原名林志中,1936年入学的燕京大学理学院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离校参加八路军,之后进入延安抗日大学学习。此后十余年里,参加过若干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陆军某炮兵师任政治委员。萧劲光亲自找军委首长,把他调入海军。接受研制巡逻艇任务后,林真住进了海军青岛造船厂,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参与制造和试验。通过几个月的突击攻关,也于当年8月造出了一艘43吨的巡逻艇,并一次试航成功。
萧劲光参加了试航典礼。面对试航成功的巡逻艇,他抑止不住内心的高兴和激动:艇很小,但是我们自己造的,中国海军自己可以造舰艇了!萧劲光当场把参加设计和建造的骨干人员召集来,与他们一一亲切握手,表示感谢、祝贺。他说,江南造船厂的巡逻艇成功了,我们青岛厂的也成功了。虽然这几艘艇很小,航速不高,但它是我们自己造的,它解决了我们的急需。有小的就会有大的,有慢的就会有快的。只要我们总结经验,不懈努力,以后就一定会造出更大、更先进的舰艇!萧劲光还当场表示,对舰艇设计制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工人骨干,要表扬,要记功!
当时,朱德总司令正在青岛出席海军首届政治工作会议。萧劲光向他汇报了青岛造船厂自行设计建造巡逻艇的情况,他非常高兴,说:这很好,解决了执行巡逻任务的需要,还可以摸索经验,把我们自己的造船工业搞起来。
获悉海军自造巡逻艇成功后,毛泽东也很满意。1952年2月14日视察海军机关时,他当场向萧劲光等海军领导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那是一个大雪过后的下午,萧劲光上班不久突然接到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通报:毛主席到海军机关视察,现在已经从空军机关出发了。
当时海军机关驻在贡院东街,与空军机关相距不远。放下电话,萧劲光立即收拾起桌上的文件,整装前往迎接。毛泽东和公安部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已经到楼梯口。
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一边随萧劲光、刘道生往会议室走着一边说:“海军成立两年多了,我还没来过。今天来这里,一是看看大家,看看我们海军领导机关驻在哪里,二是有件要紧的事要和你们商量。”
落座以后,毛泽东望着室外的皑皑白雪,惬意地说:“瑞雪兆丰年,看样子今年是今好年景!”随即和大家交谈起来。
他首先问了正在开展的“三反”运动的情况,萧劲光作了汇报。随后,毛泽东郑重而又亲切地说:“要和你商量的是这样一件事,原计划花几亿卢布给你们买几艘驱逐舰、买几十艘鱼雷快艇。现在抗美援朝急需飞机,中央打算集中财力解决一下空军的问题。这样一来,外汇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先给空军买飞机,你们要买的舰艇再往后推一推,怎么样?”
事关抗美援朝大局,毛主席亲自来做工作,萧劲光还能说什么?他当即表示,拥护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萧劲光说,海军、空军都是党的军队,事情有缓有急,就把有限的财力先给空军买飞机吧。在场的海军其他领导,副司令员王宏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等,也一致表示赞成。
听了大家的表态,毛泽东很满意,轻轻扫了大家一眼,说:“好,就这样定了。国内的钱,有,你们可以买些材料自己造一点,上海的厂不是可以造快艇吗?”
刘道生说:“上海江南厂,还有其他几个造船厂,现在都可以造几十吨的小艇。去年青岛造船厂也造出了几条小艇,质量还不错。今年我们打算让江南厂试造大一点的船。”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先造小艇,来得快,又实用,花钱也不多。逐步积累经验,把我们的造船工业搞起来,将来就可以造大的。”
据此,海军于1952年4月拟定计划并经军委批准,正式向江南、青岛两厂下达任务:突击生产30艘巡逻艇,以满足部队战备训练急需。到第二年春天,50吨的巡逻艇26艘、43吨的巡逻艇4艘,按时下水,这一任务胜利完成。
1952年秋,在林真的主持下,海军舰船修造部设计室主任徐振骐、副主任戴世伦等对“52甲”型巡逻艇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性能有了较大改进提高。改进后的巡逻艇称“53甲”型,航速达到11.5节。
后来,海军舰船修造部根据南海海区气候条件的需要,对“53甲”型巡逻艇图纸又作了修改,定型为“54甲”型。由于中南军区海军辖区缺乏造船的技术力量,江南造船厂为其建造巡逻艇采取了“两步走”的办法:先在上海分段把艇体做好,然后将所有部件和设备运到广州,由江南造船厂派出技术人员到广州进行装配、合拢。用这种办法,1954年为中南军区海军建造“54甲”型巡逻艇16艘,均在年内交付使用。
以上这两种型号的巡逻艇,在海军装备发展史上统称人民海军第一代巡逻艇(炮艇)。
在建造这两种型号巡逻艇的同时,海军舰艇修造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利用苏联转让的图纸资料,设计了一种75吨的木壳巡逻艇(后来把木壳改成铁壳),航速达到22.5节。这种型号的巡逻艇被定名为“55甲”型,先后建造了75艘。习惯上称之为“海军第二代巡逻艇”。
到1955年底,海军自行设计建造的各型巡逻艇、登陆艇、运水船、自动驳船等,已达236艘,1.2万多吨。但这些艇上的主机、火炮仍需从苏联进口。这批巡逻艇的建造下水,不仅在当时执行战斗任务、训练、护渔、护航、巡逻等繁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以后进行转让制造和自行设计建造各种大型舰艇,打下了基础。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