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世泰回忆录——三路游击队
王世泰
    为了贯彻包家寨会议精神,红四十二师抽调了一批军事干部,拨出部分武器弹药,协助地方组织扩建游击区的工作。
  第一路游击队,原定以强世卿的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为基础逐步扩大。由强世卿担任总指挥,魏武任政委,活动地区以安定县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发展,以期达到与南梁根据地打成一片的目的。1933年11月中旬,强世卿、魏武率部队百余人离开红四十二师向北开拔,11月15日到达安定县境内。由于游击队总指挥部求战心切,对敌情估计不足,于20日仓促向枣树坪井岳秀部一个正规连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未能攻克,部队损失很大。惠泽仁等五人阵亡,总指挥强世卿身负重伤,离队养伤,后被叛徒出卖,惨遭敌人杀害。部队由魏武率领向北转移,途中又遭文家铺敌人袭击,魏武不幸牺牲。为了摆脱困境,部队分两路继续北上至安定北区活动,但因损失过大,得不到及时补充,活动受阻,最后被迫分散活动。这路游击队虽然未能实现预定任务,但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不少继续坚持战斗,为恢复陕北游击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路游击队,是以庆阳、合水、保安三支游击队发展壮大起来的。总指挥杨琪,开始没有政委,后高岗任过一段政委。辖合水游击队(队长张振东)、庆阳游击队(队长杨培胜)、保安游击队(队长刘约三)、安塞游击队(队长王子长、政委吴雅雄)等四支游击队。在杨琪领导下,庆阳游击队先后收缴了东华池民团20几支枪,动员60余名青壮年参加游击队。他们以奔袭、偷袭等战术,接连消灭了太白镇、廉家砭、葫芦河三处民团,缴获长短枪80余支,进一步壮大了自己,开辟了根据地。二路游击队的合水游击支队,先后消灭南梁民团30余人,活捉阎家洼子团总,缴枪30余支,使游击队迅速壮大起来。保安游击队,曾配合骑兵团在赵家石洼歼灭张廷芝部30余人。这样,二路游击队先后消灭了东华池、林锦庙、高台儿、刘家坪、阎家洼子等民团据点,巩固和扩大了南梁革命根据地。
  第三路游击队,是以照金游击队总指挥部领导的各游击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第一任总指挥张明吾,出任不长时间被叛徒暗杀,由王安民继任总指挥,后在老爷岭战斗中王安民英勇牺牲,总指挥由陈国栋担任,政委张仲良。三路游击队主动出击,先后消灭柴场子、淳化桃园等地民团,不断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发展壮大自己力量。1934年辖宁县游击队(队长杨生财,指导员邵培田)、正宁游击队(队长陈德才,指导员赵铁娃)、平子游击队(队长何炳正,指导员郭炳坤)、赤水游击队(队长王振西,指导员王有信)、淳耀游击队(队长张占虎,指导员冯德才)、富甘游击队(队长边德荣)、中宜游击队(队长邵成林,指导员牛书申)、九支队(队长瓜子老么,指导员穆天祥)、特务队(队长张家伯,跟指挥部活动)和底庙游击队(旬邑)。最后还成立了个回民支队。每个游击队大体有三四十人,共计500余人。第三路游击队各支队基础很好,历史比较长,早在1933年春季就战斗在照金根据地周围。这些地区敌人反动势力强,他们经历过多次艰苦的战斗,锻炼了部队,打击了敌人,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为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从红军到达南梁地区以后,群众武装广泛建立起来,地方游击队得到迅速成长,从而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的军事系统。到了1934年2月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红色区域迅速扩大到包括保安、安塞、甘泉、富县、庆阳、合水、宁县、正宁、旬邑、淳化、耀县、铜川、宜君和黄陵等14个县的部分地区。
  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巩固后方,支援游击战争,陕甘边特委于1934年2月下旬,在南梁地区的小河沟四合台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人民的政权机关——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白天章为副主席,以及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文教等委员。与此同时,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习仲勋兼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马文瑞等兼任教员。军校具体任务是负责训练红军、游击队、赤卫军的基层干部。事实上,在以后的年月里,这所学校确实为红军、游击队和赤卫军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
  1934年春,四十二师党委派惠子俊、强家珍、马仰西等到庆阳以北一带开展工作,开辟了庆北苏区。
  至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这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也是以刘志丹为代表的红四十二师师党委、陕甘边特委正确军事路线的胜利。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