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一节 绥德四师风波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1927年6月中旬,马文瑞在周家崄高小毕业,到绥德四师补习班学习,准备正式报考该校。 绥德四师成立于1923年。1924年共产党人李子洲任校长后,逐步建立党组织,经常开展一些很有声势的革命活动,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被誉为陕北的革命摇篮,是陕北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 李子洲、又名李登瀛,陕西绥德人,曾被毛泽东赞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①。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是李大钊领导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成员,五四爱国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也是陕西籍学生在京成立的政治社团组织“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1923年初,在北大由李大钊和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毕业,李大钊派他回陕西开辟革命工作。李子洲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1924年7月,接任绥德四师校长。 绥德四师背靠雕山,原叫“雕山书院”,是一所尊孔读经的旧式学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气氛沉闷,教学呆板。李子洲在李大钊的支持帮助下,从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和北京师大聘请了一批革命进步教师如王懋廷、王复生、田伯英、韩叔勋、杨明轩、常汉三、李瑞阳等,作为革除旧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骨干力量。李大钊还决定李子洲和王懋廷为北京党组织直属特别通讯员,负责在陕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李子洲来校后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向学生公开讲授《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浅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等革命理论,并向学生推介《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国文课程主要讲五四进步文学,以鲁迅的《呐喊》和宣传文学革命的书刊为教材,向学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 尤其是在王懋廷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的杰出的教育家、革命家和组织活动家的协助下,1924年11月绥德四师成立了党的小组,12月上旬建立了青年团支部。到年底王懋廷把发展党、团的工作扩大到校外,广泛开展了农运、工运、学运和兵运。绥德四师成为陕北革命的中心。 马文瑞一进学校,就被新的环境所吸引。给他们授课的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接受的是全新的知识,学习的是新的革命理论,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吸收、消化。此间,他结识了许多新同志和新朋友,了解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事物。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物的革命活动,都是大家每天谈论的话题。这个刚从大理河川走出来的农村青年,革命知识丰富了,视野扩大了,开始像那些高年级同学一样,关注全国各地中心城市革命形势的发展。他很快与学校的党、团组织接上了关系,开始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党、团活动和秘密会议。每当晚饭后,他们三五同学相约攀登学校背后的雕山,交谈思想,沟通认识。生活在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中间和政治气氛相当浓厚的环境里,马文瑞感到从未有过的舒心与思想活跃。 在马文瑞学习生活兴趣正高涨的时候,陕北军阀井岳秀追随蒋介石开始“清共”:解散各地国共合作组织国民党县党部,停止榆林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和学校进步组织的一切活动,解散其组织,命其师长刘润民、高双成将四师和延安四中封闭。各地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白色恐怖笼罩陕北各地。 井岳秀早期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第四混成旅营长,1913年被派到榆林平息“神团”反抗烟税的斗争,崭露“头角”。1916年任第二混成旅团长,由陈树藩派驻榆林。从此,他盘踞陕北,统治长达20年。其间历经黎元洪、曹锟、吴佩孚、冯玉祥等册封,由镇守使、师长、司令、陕西军务帮办等迭次升迁。1927年蒋介石公开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此时占据陕甘的冯玉祥还未立即表态追随蒋介石,这样就使得陕西西安和陕北的国民革命运动,还有一个轰轰烈烈发展的短暂时期。6月20日,蒋、冯徐州会议后,冯玉祥公开倒向蒋介石一边。这时,井岳秀也就充当了蒋介石、冯玉祥反共、镇压群众革命运动的鹰犬。 1927年8月上旬的一天,马文瑞和预科班的同学们正在上课,突然听见教室外面一片乱嚷声。有人高喊,“国民党军队来了”,话刚落音,就听见了枪声。井岳秀的旅长刘润民已带兵冲进校园。正在上课的学生,顿时乱作一团,有的慌忙烧书,有的东逃西藏。士兵们把学校师生一律赶到操场,命令带上书本接受检查。凡发现是红色封皮,或是带有“革命”、“共和”字样的,均视为有问题的书,统统没收。马文瑞的两本书,也被士兵夺去,撇在了准备焚烧的书堆里。刘润民向被驱赶来的学生“训话”。刘大讲了一通四师、榆中就是共产党的“巢穴”,井司令命令对共产党统统要格杀勿论,他自称兄弟和大家一样也是知识分子,不愿意那样做。并说,你们谁是共产党要即刻声明退出,今后不许再搞“共产”。限令接任李子洲校长的常汉三,三年不准任教、不准离开绥德,由三家大商号担保,将常汉三软禁城内。最后宣布解散四师,将绥德地委书记蔡南轩、常委关中哲按四师教员同其他教员一起驱逐离校。团地委书记赵通儒逃走。 与此同时,井岳秀的延安驻军高双成部队也奉命封闭了延安四中。延安地委书记、四中校长田伯英被软禁在校,大部分教师被遣送回家。在榆林,井岳秀下令通缉地委负责人、榆中训育主任马云程和共产党员周家干、郭洪涛、杜聿德等7人,迫使他们离开陕北。在一片封闭学校,驱赶党、团员和进步教师、学生的反共声浪中,陕北党、团组织大多处于散乱状态,革命陷入低潮。 在白色恐怖下,不少党、团员消沉动摇,有的甚至变节投敌。剩下不多的党、团员,有的到外地躲藏,有的分散到乡下隐蔽起来,但还有部分党、团骨干仍然秘密活动在各城镇和僻壤远乡,寻找失散的党、团员,恢复和重新建立各地组织。被迫回到周家崄高小的马文瑞,就是这批骨干之一。由榆林中学来周家崄高小任教的共产党员刘景向,这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在他和马文瑞的秘密活动下,周家崄高小的党、团组织非但没有解散、瘫痪,而且在激烈的风浪中还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周家崄高小的党、团组织在革命的低潮中,反而加强了。 ① 何寓础:《绥德四师党的活动简况》,1959年8月16日,载《陕西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12月(第7期),第14页。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