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二十八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上) 第一节 从陕西到北京
《马文瑞传》编写组

  1984年5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二次全会上,马文瑞增选为副主席。但他当时还在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任上,继续在西安主持工作,直到8月底新省委书记上任,而交接工作到11月初才完成。
  9月底,马文瑞去北京参加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建国35周年国庆观礼。在此期间,他的小儿子马小马因病在西安去世。孙铭和全家为了不使他工作分心,没有把消息及时告诉他。他回到西安才知道,深为悲痛,但并没因此影响他的工作日程。他照常出席了省委扩大会,在会上作了被省里干部称作“告别讲话”的长篇发言。
  离开省委书记的岗位,没有那么多急务缠身,顿时有了一种“今日得宽余”的轻松感觉。他想利用这段时间去南方,主要是去井冈山和广东看看,以了却多年的夙愿。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早在20年代末,他就听说过井冈山和朱毛红军,心向往之。1959年参加庐山会议后,曾打算去井冈山看看,后因周恩来电召,只好赶紧回京,与之失之交臂。广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深圳、珠海等特区建设热火朝天,名闻遐迩,他早就想去参观学习,一睹真容。
  11月下旬,他偕夫人孙铭、女儿小玫、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孙平、秘书杨才玉等,坐上了南去的列车。这一路他走访了武汉、南昌、井冈山、赣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
  在井冈山的中心茨坪,马文瑞一连住了三天。他登上了黄洋界,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并亲笔题了词,还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的旧居。他在江西及井冈山参观时的情景和心境,杨才玉在以后的一篇文章中作了生动描述:初冬季节,江西大地到处呈现一派江南水乡景色,空气中阵阵寒意被山清水秀所消融,跟随毛泽东革命几十年的马文瑞同志,从延安来到井冈山,心情格外激动,浮想联翩。在十多天的参观活动中,他一直沉浸在无比喜悦和深沉的回忆之中。①
  在深圳、珠海,他认真听取当地同志介绍建设的经验。珠海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修好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后,再招商引资,外商纷纷来投资,修宾馆、盖厂房、参与成片开发。马文瑞称赞说:“这路子对,是开发的好办法,谁开发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成片开发,可加快建设,提高效率。”当时深圳、珠海起步的时间还不长,建起的楼房不很多,但许多地方已成工地,塔吊林立,到处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他从已有的快速变化中,看到了希望,认为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重视。②
  1985年春,他举家迁往北京。先住在京西宾馆,当年10月,才搬到北京在当时还是西郊的一个院子。这是一个安静的绿树掩映的地方,有几座两层小楼,他住靠西的一座,从此就再也没有搬过家,是他一生住得最长的地方。
  他开始正式参与政协的领导工作。但副主席当时没有明确的分工,用他的话说,政协副主席的工作,伸缩性很大。身体好,愿意多做工作的,可以多做;身体不好,想少参加些活动的,也可以少做。平时日常活动是参加定期的主席会、常委会、常委专题座谈会、一年一度的全体委员大会,此外,还有一些外事活动;其他时间的活动由自己安排。他是属于“愿意多做工作的”,因此在政协日常工作之外,还做了不少其他工作。电影《彭大将军》的拍摄,就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早在1982年,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就曾致信马文瑞,称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个教员,想把彭总的形象搬上银幕,他们愿写剧本,希望西安电影制片厂向他们约稿。马文瑞对此十分重视,考虑到彭德怀平反后,一直还没有正面表现他伟大业绩的影视作品,而这样的影视作品,也是对拨乱反正的深化,富有现实意义,因而当即批示西影厂尽快同北京联系。当年8月,马文瑞到北京开会,抽时间同浦安修一起听取了两位作者的构思与设想,并向他们提出了希望与要求。第二年春天,剧本第二稿完成后,马文瑞把它推荐给熟悉彭德怀的有关老同志,一一征求修改意见。以后又委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范明搜集修改意见,向西影厂转达。
  1985年4月,在全国人大、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马文瑞邀请参加会议的西北五省区及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开会,商议彭总电影拍摄问题,并就拍摄影片的意义、经费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拍彭总这部电影是必要的,极有意义的,表示全力支持。经费由各省区共同承担。在与会同志的推举下,成立了以马文瑞为总顾问、西北五省区负责同志参加的彭总影片筹备组。
  为了把影片拍好,他同原总导演苏里、以后的导演刘斌等多次交谈,激励他们以满腔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创作。他强调:“剧本是关键,要下大力气把剧本改好!”他还建议要挖掘彭总的生活细节,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尤其要把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放在这个场景中集中表现出来。要争取拍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影片。为加强剧本,经西影厂提议,由该厂编剧郑重重新改写了剧本。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他又多次接见郑重,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
  1986年11月5日,马文瑞再次主持有编剧、导演和部分顾问参加的会议,讨论郑重的剧本。会上出现了意见分歧,有部分人对剧本持否定态度。马文瑞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基础上作了讲话。他说,要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彭德怀的高大形象,剧本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作修改。他提出要写彭德怀在西北战场的高明指挥,减少庐山会议后、特别是三线的内容,使影片保持高昂的格调,与他一生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英雄业绩协调起来,给人以教育和鼓舞,避免看后让人觉得凄凄惨惨。为郑重起见,他让秘书把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分送给范明、刘斌、浦安修。他还分别同郑重、苏里、刘斌等个别交谈,鼓励他们团结一致,把电影拍好。1987年7月,电影拍成后,他又出面请曾同彭德怀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审看。杨尚昆、习仲勋、廖汉生、余秋里等都看了。他对审看的结果十分关心,曾直接打电话给杨尚昆等同志,听取意见,直到得到肯定的回答,才放下心来。他为拍这部电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使一直参与此事的张国臣感动不已,他感慨地说:“没有马老的努力,这部电影不可能拍成!”③
  ① 杨才玉:《掀动心头波澜》,《各界》杂志1999年第9期。
  ② 访问孙平记录。
  ③ 访问强国臣记录。时张任浦安修秘书。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