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在大革命中
路海江

  张国焘出狱后,仍负责全国铁总的工作。1923年11月10日,孙中山表发了北上宣言。中共中央为支持孙中山北上,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以召开国民会议为中心内容的运动。①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12月中旬,张国焘率领由10人组成的铁路工会代表团前往天津探视孙中山。12月31日,孙中山抱病到达北京。他因病重已不能接见宾客和处理事务,便指派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组成—个临时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代替病中的孙中山处理一切政治事务。李大钊和张国焘等参加了这个会议。12月20日,中央决定建立北方局,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等为委员。②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张国焘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任中央工农部主任。中共中央要张国焘从速辞去在北方的一切职务,到上海就任新职。但张国焘正在积极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铁路工人代表大会。2月7日,铁路工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秘密召开。张国焘向大会致开幕词,并宣读了《追悼“二七”殉难烈士词》。会后,张国焘辞去全国铁总总干事一职,而由张昆第继任。
  张国焘的工作,引起了段祺瑞政府的嫉视。在办完全国铁总的工作交接后,张国焘即于3月8日悄然出京,途中在郑州停留了几天。3月16日,张国焘和杨子烈抵达上海。张国焘重返中央工作,在担任中央工农部主任初期,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主持筹备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并于5月1日在广州胜利召开,张国焘代表共产党致贺词。中共党团在大会上起了核心作用,张国焘则以中共中央代表的名义,在幕后指导中共党团。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等决议,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二是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会址设在广州,因不便指导其他地区工作,便决定在上海设立一个秘密办事处,由张国焘任主任。这是考虑张国焘在上海工作,又担任中共中央农工部主任,便于指导,二则是上海交通比较方便。五卅惨案发生的当天下午,张国焘经香港返回到上海。当日晚上,中共中央召集紧急会议,决定首先发动反对外力压迫的罢工、罢市、罢课运动,并立即组织上海总工会,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委员会,作为领导三罢运动的中心。③5月1日,张国焘以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主任的名义,与李立三、刘少奇筹备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由李立三任会长,刘少奇任总务处长,张国焘则驻会指导。这期间,中共中央经常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住所召开会议,讨论形势,确定相应政策。张国焘和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都是会议的参加者。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各阶层群众积极起来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共组织在五卅运动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对迅猛发展的群众运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十分恐慌,对各地群众运动进行了镇压。在听到社会上传闻军阀将封闭上海总工会时,中共上海区委于9月12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张国焘出席了会议,作了目前政治状况的报告。张国焘和中共上海区委决定:在当前情况下,“采取退守政策,以保守储蓄既得之势力与阵线,同时积极努力于基本的秘密组织工作待时而动。”⑥9月18日,奉系军阀邢士廉果然将上海总工会封闭,并通缉会长李立三。
  三是张国焘已开始考虑组建党领导武装的问题。1925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发动战争,把奉军赶出苏皖两省,并占领了上海。张国焘曾对党内同志说:“下次上海发生战争,我们应有准备,把败退兵士的枪械缴下来,自己武装,再同得胜的军阀说话。”⑦11月2l日,张国焘在《向导》周报第136期上发表的《反奉战争与革命民众》一文,也指出:“五卅运动还没有完,我们要利用这次战争的机会,成为武装民众的机会,使示威游行的五卅运动成为武装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并使向军阀要求自由的运动成为民众武装保障本身自由的运动。”
  此后,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中共中央的干部相对紧张,张国焘就回到中央,协助陈独秀工作。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左右派分化。11月,国民党老右派分子邹鲁、谢持等10余人公开地从国民党内分裂出去。他们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会后,又在上海自行组织“国民党中央”,同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对抗。12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联席会议,斥责西山会议,并决定在1926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各地选出的国民党二大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很大优势。⑧中共广东区委的陈延年、周恩来等主张通过大会严惩西山会议派,并开除戴季陶等的党籍。还主张在选举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时,少选中派,多选左派,争取共产党员达到三分之一。但这个计划未被中共中央接纳。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张国焘等生怕西山会议派的活动会造成国民党的全面分裂,生怕广东的革命局面会陷入孤立以至失败,而主张实行让步,以缓和国民党内的矛盾。为此,12月下旬,“在维经斯基的协助下,中共中央陈独秀、张国焘等与孙科、叶楚伧、邵元冲在上海苏联领事馆商议国共关系,会议达成七项协议,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以国民革命为中心任务,继续与国民党共同努力,但不包办国民党事务,不排斥国民党忠实党员,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领导机构中不超过三分之一”。⑨张国焘在解释这个政策时说:“中共没有掌握政权的经验,更没有掌握军事实力,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我们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多占了一些席位,除了引起国民党人士的反感以外,我不信真能增强中共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⑩
  会后,陈独秀派张国焘去广州,代表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二大上指导中共党团的活动,说服广东区委的同志服从中央指示。
  1926年1月1日至19日,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张国焘以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会议,1月7日还被推选为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⑾虽然这次大会代表中革命分子占很大优势,但由于陈独秀、张国焘退让,在选举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大会选举前,汪精卫曾约张国焘会谈,提出了—张他预拟的二届中央委员名单,征求张国焘和鲍罗廷的意见。名单中中共党员除第—届委员全都在内外,还增加了吴玉章、董必武、恽代英、杨匏庵等人。张国焘则提出中共党员如瞿秋白和他本人“没有在国民党内担任职务,不必再当选,其余中共党员也可以斟酌减少几个。”⑿结果,大会选出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36名委员中,共产党员只占7名,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2名委员中,右派占绝对优势,“左派反而比右派少了,这就使左派势孤而右派得势了。”⒀为以后的国共合作留下了后患。
  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舰长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员,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面对这个突发事变,中共事前毫无精神准备,也缺乏应付的经验。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主张给蒋介石以回击。但是苏联顾问季山嘉认为左派力量不足以同蒋介石对抗,不赞成反击,当时在广州的苏联视察团团长布勃诺夫也主张对蒋介石让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则认为事变同广州同志工作上的错误有关,不是“当进攻而没有进攻”,而是“当退让而没有退让”,⒁认为蒋介石有军事力量,又有资产阶级的支持,只有退让才能团结蒋介石,⒂稳定广东局面。陈独秀又派张国焘为代表到广州执行这一妥协政策。
  4月上旬,张国焘到广州后,立即召集中共广东区委紧急会议,要求大家执行中央政策。“对蒋应表示让步,同志们对外的言论和行动不可再有参差”。⒃就这样,接受蒋介石的无理要求,撤回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然后,张国焘又跑去看望蒋介石,与蒋介石直接谈判,中共始终支持他,希望彼此仍能精诚无间的合作。张国焘还与谭延闿等国民党人保持了经常的接触。5月25日,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⒄中央采取了妥协态度,张国焘在指导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的中共党团时,强要大家接受。⒅使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得以顺利通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北伐。在短短3个月内,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吴佩孚,席卷湖南、湖北两省。8月上旬,张国焘辞去了中央农工部主任的职务,担任中共中央首任军事部长,负责动员中共组织和工农民众团体参加北伐战争。⒆军事部刚建立时仅有两个人,只能做些从报纸上搜集军事情报的工作。不久,又组织了—个由8人组成的暴动队,余洒渡任队长,任务是与湖北地方党组织配合,扰敌后方,发动兵变和暴动,夺取溃军的武器来武装自己。9月上旬,北伐军占领了汉口和汉阳后,张国焘率领中共中央军事部的同志,赶往汉口。
  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胜利,革命群众运动也出现了高涨。中共中央指派张国焘为中央代表,担负指导湖北区委,发展工农革命势力,团结国民党左派,争取北伐胜利等任务。当时,湖北党组织比较软弱,与它所担负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区委书记彭泽湘“复多政治活动,难专理党务,一时颇呈混乱现象,幸有中央张(国焘)同志驻鄂,几成事实上的书记,工作渐就条理”。⒇中央指出“目前主要的问题还是要使区委相当健全,才能应付这个广大的局面。”(21)
  12月中旬,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后,任命张国焘为湖北区委书记。张国焘任区委书记期间,还兼任两湖党校校长、《群众周刊》主编、汉口地委书记。他建立健全了区委领导机构,汪泽楷、项英主管组织工作,陈潭秋、蔡以忱主臂宣传工作,李立三主管职工运动,陆沈(即卢斌)主管农民运动,董必武主管国民运动,聂荣臻主管军事工作,蔡畅主管妇女运动,湖北区委一时人才济济,工作有声有色。”(22)各工作机构日益健全,“各方面工作均极紧张”,而“有秩序”,(23)受到了中央的表扬。到1927年4月,张太雷接任区委书记时,湖北区先后在黄梅、通城、武昌、汉口、襄阳、黄石港、黄安、枣阳、罗田等县建立了党的地方委员会,在16个县建立了支部委员会,除武汉三镇外,全省各地支部增至400多个,党员由1926年11月的2500人增至13000人。(24)但是,在发展党员中也存在着忽视质量的问题。郑超麟回忆说:“张国焘一开始工作就拼命增加党员人数,同志介绍的不够,还在群众大会上公开征集。”(25)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4月13日至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讨论了今后革命去向问题。陈独秀、张太雷、彭述之赞同鲍罗廷的主张——继续北伐及向西北发展,张国焘和谭平山则建议南伐广东的李济深,瞿秋白主张先东征讨蒋,然后北伐。(26)同时,武汉国民政府内部对于是东征讨蒋还是北伐讨奉也是举棋不定。最终,中共中央还是采纳了鲍罗廷的主张,而放弃了东征讨蒋的机会,决定同武汉国民党一道继续北伐。可是,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在这时却“一天一天地受到大资产阶级影响,走向反动,走到敌人方面去。”(27)于是,一系列限制工农运动的条例和法令便陆续制定出来了。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央五大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召开了。大会虽然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批评,但对全党最关切的如何挽救革命却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张国焘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还与陈独秀、蔡和森组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8)但他们已无法改变愈来愈恶化的局势了。张国焘此时,“只就其所主管的业务,寻找个别的解决方案。”(29)
  5月13日,夏斗寅发动叛乱,攻击武汉国民政府。5月2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又发动了“马日事变”,实行反革命恐怖,汪精卫集团也日趋反动。6月下旬,张国焘向中央提议中央机关立即从汉口移驻武昌,并说:“事到如今,我们与国民党要人还有甚么接头之余地(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我们的武力都在武昌方面,现在如何集中我们势力于武昌,整军经武,准备后事”。(30)但是,张国焘的这个提议并未受到陈独秀的重视。
  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1),并由张国焘主持(32),调陈独秀去共产国际。从而“开始改变了右倾投降主义统治我党中央的状况,改变了向汪精卫反动集团一味退让的政策。”(33)
  张国焘主持五人中央常委会期间,主要决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同意举行南昌起义,第二是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第三是决定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后来的八七会议)。(34)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10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②《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赵秀德文。
  ③《中国产党历史》上卷,第117页。
  ④《我的回忆》第2册,第33页。
  ⑤《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480页。
  ⑥《五卅运动》第—辑,第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⑦《郑超麟回忆录》,第112页。
  ⑧《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132页。
  ⑨《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18—119页;《我的回忆》第2册,第67页。
  ⑩《我的回忆》第2册,第79页。
  ⑾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文件汇集》(上)。
  ⑿《我的回忆》第2册,第85页。
  ⒀吴玉章:《国民党改组前后和大革命的失败》,《中共党史资料》第10辑第69页
  ⒁李立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教训》,1930年1月。
  ⒂《我的回忆》第2册,第99页。
  ⒃《我的回忆》第2册,第105页。
  ⒄《整理党务第二决议案》,《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第233页。
  ⒅《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23页。
  ⒆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及《我的回忆》第2册第137页。
  (20)《中央局报告》(十、十一月份),1926年12月5日
  (21)《中共湖北省组织史资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共湖北省组织史资料》
  (2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第311页。
  (24)《中共湖北省组织史资料》
  (25)《郑超麟回忆录》,第14l页,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
  (26)《罗易赴华使命》,第162页。
  (27)《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10页。
  (28)《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94页、第95页、第102页。
  (29)《我的回忆》第2册,第235页。
  (30)《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95页,第102页。
  (3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199页;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第158页。
  (32)《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95页,第102页。
  (33)李维汉:《会议与研究》(上)第159页,第160—161页。
  (34)李维汉:《会议与研究》(上)第159页,第160—161页。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路海江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