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
|
十、西征转移 |
路海江 |
|
|
在敌人军压境,前堵后追的严重情况下,张国焘变得惊惶失措,竟认为“今天打出一个厉害的敌人来了……红军只可打一仗,没有打第二仗的力气。”①并于9月13、14日连电向中央告急。②9月27日,部队到达燕子河,张国焘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问题。鉴于敌人已从四面八方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带,红军的周转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张国焘和陈昌浩、徐向前主张南下先取英山、以英山为立脚点,喘息待机,与敌周旋,恢复根据地。讨论的结果,决定以郭述申和独力第四师副师长徐海东等带少部兵力及地方武装,在皖西和潜太地区扰敌后路,主力红军则先取英山,再向黄麻地区转移。 10月10日,中央分局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针:是继续留在根据地打,还是跳到根据地外面打?张国焘提出红军跳出根据地打,待机歼敌后再返回;关于转移方向,他提出:去平汉路以西,与红三军会合。最后,张国焘根据与会多数同志的意见作出了决定:留下七十四、七十五两师与各独立师团,由沈泽民负责,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四方面军总部率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跳出根据地,暂到平汉路以西活动,伺机打回根据地。③ 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东康家坪、任岭地区时,陕军三个团已据漫川关防守,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并企图围歼红军于康家坪至任岭10余里悬崖峭壁的峡谷中。这时,张国焘不知所措,竟准备让部队分散突围。如此必将为敌各个击破。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徐向前和陈昌浩等决心从北面敌之薄弱环节实行突围。经过敌我反复争夺,红军终于打开了通道,连夜突围出击。11月19日,部队进抵商县西50余里的杨家斜。在此期间,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④ 11月27日,中央致电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在鄂豫陕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继续向西入陕与长期行动是不适当的”;“迅速与红第二军团取得联系与行动的呼应”;“帮助领导鄂豫边区,恢复鄂豫边苏区”;红军休整后“应取向回发展的方向,造成时时威胁襄樊及武汉形势”。这个指示,远远脱离了红四方面军的实际。②于是,张国焘决定部队南进汉中,并于12月7日进抵秦岭南麓的小河口。 部队到达小河口的当晚,部分高级干部商议同张国焘进行斗争。因为张国焘到鄂豫皖后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打击迫害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实行冒险的军事方针和家长制的统治,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直接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转移前既未向部队说明原因,途中又借口军事机密对行动方向缄口不言,无止境地长途转移。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张琴秋、朱光等酝酿,要派人去党中央揭发张国焘的错误。③张国焘为缓和下面的不满情绪,立即在小河口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听取意见。会上,张国焘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并任命曾中山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任命张琴秋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得知四川军阀正在混战,川北敌人兵力极为空虚,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回旋余地更为宽阔。遂于12月15日,在大巴山北麓的西乡以南的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了进军川北建立革命根据地方针。“这次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意志的目的,对部队鼓舞很大。”⑦ 注释: ① 转引自《红四方面军战史》,第186页。 ②《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鄂豫皖时期》(下)。 ③ 徐向前:《历史的问题》(上),第210、211页。 ④《红四方面军战史》,第197页。 ⑤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第226页。 ⑥《张琴秋同志的声明书》,《干部必读》第33期,1933年。 ⑦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第230页。 |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路海江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