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
|
目 录 |
陈桂生 |
|
|
序言…………………………………………………………………1 旨趣 I 一部活的“教科书”的开篇………………………………………1 〔一〕考察徐特立前期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1 〔二〕早年生活掠影………………………………………………4 〔三〕“破产读书”………………………………………………6 〔四〕近代“新”教育的尝试……………………………………8 从“教育救国”论者到红色教育家………………………………12 〔一〕“教育救国”论名实辨……………………………………13 〔二〕教育界的“长沙王”………………………………………14 〔三〕扶拐棍的“洋学生”………………………………………16 〔四〕“教育救国”的立足点在转移中…………………………19 〔五〕“老古董”的新生…………………………………………20 〔六〕“入污泥而不染”…………………………………………23 “红色教育”天地的开拓…………………………………………25 〔一〕“身教主义”的新篇章……………………………………27 〔二〕“红区教育”的园丁………………………………………31 〔三〕老教育家的新难题…………………………………………34 “红色教育”的考验………………………………………………36 〔一〕在苏区教育方针争议的公案中……………………………37 〔二〕在根据地教育重点问题争议的公案中……………………40 〔三〕在教育的“游击性”问题争议的公案中…………………43 〔四〕在“吃”知识分子问题争议的公案中……………………46 〔五〕沉默的应战者………………………………………………49 〔六〕徒步长征……………………………………………………51 探索根据地教育道路的新里程……………………………………53 〔一〕“红色教育”的新起点……………………………………54 〔二〕在教育上做出“叫全中国吃惊的事”……………………60 〔三〕外线“作战”的历史使命…………………………………64 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68 〔一〕构建新型理工干部的摇篮…………………………………69 〔二〕群众教育改革的后盾………………………………………72 为新中国教育催生…………………………………………………80 〔一〕教育改革新苗的培育………………………………………81 〔二〕对“左”倾教育思想的清算………………………………86 〔三〕为未来建设教材……………………………………………88 〔四〕总结毕生教育经验的酝酿…………………………………89 卓越的“身教主义者”……………………………………………92 〔一〕多种教育角色的“身教主义者”…………………………93 〔二〕人民教育的“身教主义者”………………………………99 〔三〕现代中国的一代宗师………………………………………101 教育理论上的建树…………………………………………………103 〔一〕为人民民主教育立言………………………………………104 〔二〕教育理论探索的高原与低谷………………………………106 〔三〕彼时无声却有声……………………………………………113 〔四〕求实的“教育理论”观……………………………………116 Ⅱ “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21 〔一〕“科学化”: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特征………………121 〔二〕教育的“科学化”…………………………………………123 〔三〕教育的“民族化”…………………………………………129 〔四〕教育的“大众化”…………………………………………131 人民民主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133 〔一〕教育对象: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133 〔二〕教育目的:造就人民民主立场的无限 生动发展的人格……………………………………………………137 特殊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之路…………………………140 〔一〕理论前提与不成熟的社会历史前提………………………141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历史必由之路……………………142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三个基本观念……………………144 〔四〕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抉择……………………………………147 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152 〔一〕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政治教育的地位………………………152 〔二〕教育中的政治空谈辟议……………………………………156 “教学实践”观念的更新…………………………………………157 〔一〕“教学实践”别解…………………………………………158 〔二〕“教学实践”新观念的理论基础…………………………160 〔三〕对教学历史的审视…………………………………………162 〔四〕从“教学做合一”到教学做“统一”……………………164 课程的系列化………………………………………………………168 〔一〕课程标准的重要……………………………………………168 〔二〕课程系列化的设想…………………………………………170 〔三〕科目分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思路…………………173 〔四〕各种科目在不同级别与类型学校 课程中的组合………………………………………………………177 〔五〕“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177 教材的“活用”与“活用”的教材………………………………179 〔一〕“活用”的教材……………………………………………179 〔二〕课程标准一元化与教材多元化的统一……………………183 〔三〕教材的“活用”……………………………………………184 〔四〕《文化课本》:根据地教材史上的明珠…………………185 民主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格局………………………………190 〔一〕“思想教育”的观念………………………………………191 〔二〕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内在联系………………………………192 〔三〕学校中的民主管理…………………………………………195 〔四〕民主的教育方法……………………………………………196 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197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98 〔二〕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地位………………………20l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条件…………………………………20l 灵活的“学习检查制度”…………………………………………205 〔一〕传统考试制度的痼疾………………………………………206 〔二〕“学习检查制度”的构想…………………………………207 〔三〕兴利除弊的见识……………………………………………211 Ⅲ “群众本位”的教育观……………………………………………214 〔一〕“群众本位”:贯穿整个教育思想的红线………………215 〔二〕“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样本……………………………217 〔三〕“群众本位”教育观的理论基础…………………………220 〔四〕“群众本位”教育观与“人本位”教育观的界限………223 〔五〕“群众本位”教育观与“社会本位”教育观的界限……227 作为教育方法论原则的“古今中外法”…………………………229 〔一〕“古今中外法”的系统化…………………………………229 〔二〕“古今中外法”在教育中的运用…………………………235 “师陶”一家言……………………………………………………239 〔一〕识陶的过程…………………………………………………239 〔二〕评陶的视角…………………………………………………245 〔三〕批陶声中的沉默……………………………………………250 徐特立与毛泽东……………………………………………………252 〔一〕毛泽东的“徐特立观”……………………………………253 〔二〕徐特立的“毛泽东观”……………………………………254 〔三〕“当代毛公曾受教,而今禹墨正国时”…………………257 中国教育界的一代天骄……………………………………………260 〔一〕历史的选择…………………………………………………261 〔二〕时间的考验…………………………………………………264 〔三〕独到的见识…………………………………………………265 〔四〕历史将再选择………………………………………………267 附录 徐特立生平记事……………………………………………………268 参考资料目录………………………………………………………290 |
|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陈桂生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