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节 永恒的丰碑,无尽的纪念
江来登,孙光贵
    徐特立身后享受了无尽的殊荣。党和政府以多种形式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宣传他的教育思想。1968年徐特立逝世以后,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献了花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追悼会。中共中央委员滕代远[1]同志代表党中央致悼词。悼词概述了徐特立光辉的一生之后说:
  徐特立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遵循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为创造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做了奠基的工作。他又红又专,学识渊博,通晓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他懂得很多,却时刻以为不足,做到了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言传身教,教育了几代青年,桃李满天下,不愧为人民师表。
  徐特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的忠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他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他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反对迷信,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他密切联系群众,不搞任何特殊,总是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口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和手里做的;他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有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廉洁奉公,助人为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他是全党自我牺牲的模范,艰苦奋斗和遵守纪律的模范。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我们沉痛地悼念徐特立同志,一定要学习他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遵循党的三中全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据说悼词中“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是毛泽东亲自写进去的,正好与31年前所评价的“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前后遥遥呼应。
  1982年2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徐特立诞辰105周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蒋南翔[2]主持座谈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3]到会讲话。
  习仲勋说,徐特立同志生前在我们党内,在我国教育界、思想界拥有很高的威望,很多党的干部、知识分子把他看作是学习的楷模。可惜他在1968年林彪、康生、江青一伙肆虐的时候郁郁去世,没有得到应有的悼念。今天我们来补这一课,纪念他革命的一生,学习他革命的精神,是很有意义的。他的传奇的一生贯穿了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习仲勋指出,我们纪念徐特立同志,有三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学习。
  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习仲勋说,徐特立同志是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很多共产党员人头落地,不少动摇分子脱党和隐退的最严重关头,毅然决然地走到我们党的队伍中来的。这不仅显示了他有惊人的革命胆略,更重要的是表明他有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很有必要在我们的同志中间唤起这种精神,在青年中间发扬这种精神。
  二、顽强的学习精神。习仲勋说,徐特立同志光辉的一生,确实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典范。
  三、非常质朴的作风。习仲勋指出,在徐老身上体现了最优良的党风。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以徐特立作榜样,增强党性锻炼,树立好的党风,并且把它推广到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中间去。
  同一年的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徐特立诞辰105周年》一文,还刊登了新华社发的3幅照片,分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1921年在巴黎、1937年在延安和建国后与青少年学生打乒乓球。
  1984年12月,武衡等延安自然科学院21名老校友倡议在北京工业学院(前身为延安自然科学院)设立徐特立奖学金,至1984年该校徐特立奖学金基金理事会成立。
  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徐特立纪念馆题写馆名。
  1986年9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北京工业学院隆重举行徐特立铜像揭幕仪式,习仲勋亲自为徐特立铜像揭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仪式上讲话。李鹏说,徐特立渊博的知识永远受到我们的敬佩,他高尚的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徐特立同志是我们解放区宣传、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是我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对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李鹏说,徐特立同志的教育思想,以及党在延安时期的教育实践和办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纪念徐老,需要认真地回顾、整理、总结徐特立教育思想,目的是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
  1991年10月,广州市第63中学40周年校庆暨徐特立铜像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出席讲话并为铜像揭幕。
  1992年6月长沙师范学校隆重举行徐特立铜像揭幕、徐特立纪念馆开馆暨校庆80周年庆祝大会,中顾委委员武衡、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为铜像揭幕。同年9月,中国老区技术开发研究促进会设立“徐特立助学金”,旨在扶植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境贫困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
  2000年世纪之交,北京建成举世瞩目的中华世纪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重大事件都浓缩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其中的1968年,就有“教育家徐特立逝世,有《徐特立文存》传世”的文字记载,徐特立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2005年10月1日在全国各大报纸、中央一台和各重要网站同时发表《永远的丰碑·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的纪念文章。全文如下:
  在中国共产党里,有一位被誉为“人民之光,我党之荣”的“坚强的老战士”,他就是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五年后回国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红军战士。在漫长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他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了苏区和根据地的教育部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等职。他制定了各种教育政策,开办了各类学校,不仅为革命事业造就培养了大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专门人才,还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高度关注着党的建设,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和精湛的论述。徐特立是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1968年11月徐特立老人走完了他为人民,为国家执著奋斗的一生。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徐特立的活动,影响较大的平均不止每五年一次,参加过纪念活动或者曾经为徐特立题词纪念的党、政、军要人先后有:李维汉、成仿吾、周扬、陆定一、李卓然、董纯才、曹瑛、武衡、曾三、周谷城、习仲勋、蒋南翔、刘英、廖沫沙、李鹏、叶选平[4]、朱家骅、张爱萍、萧克、帅孟奇、张国基、雷洁琼等。在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广东、陕西举行的纪念活动次数之多难以统计,单湖南有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出席的纪念活动不下20次。湖南的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省政协主席都曾出席过徐特立的纪念大会。
  1971年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四人帮”受到沉重打击。1974年4月上旬,联合国大会召开关于原料和发展问题的特别会议,即第六届特别联大。邓小平同志亲自率团出席会议。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仍未结束。几年来,邓小平被打成第二号走资派,饱受批斗,这次居然能东山再起,代表中国人民走上国际舞台,标志着国内政治形势已经出现重大转机。在这种背景下,1974年3月,湖南省委批准恢复徐特立曾经两度在荷花池办学的长沙师范,作为实践徐特立教育思想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从此开始,由湖南省委或湖南省教育厅主持,由长沙师范承办的纪念徐特立的活动都按一定的规律如时举行。1992年湖南省设立徐特立教育奖,作为全省教育界最高荣誉。到2007年已经举行了5次颁奖仪式,每次都由湖南省委书记亲自颁奖。第五届徐特立教育奖由现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颁奖,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现任校长彭世华等16人获奖。2007年12月在长沙师范隆重举行徐特立诞生130周年纪念大会和徐特立纪念馆新馆揭幕仪式,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等领导和徐乾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为了纪念徐特立,很多学校和公共场所和道路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湖南有益阳徐特立植物园,长沙有徐特立公园、特立路,长沙县江背镇有特立小学、特立中学,陕西有西安特立实验小学、宝塔区特立小学,延安市有特立中学,西安有特立中学等等。在长沙师范专科学校还有全国唯一的徐特立纪念馆和《徐特立研究》杂志。另外还有近年兴办起来的山西高平特立高级中学,高平特立高级中学是经徐特立孙女徐禹强女士认可而冠名,由民营企业家赵启珍投资创办的一所纯民办高中。高平市特立中学坐落在高平市旅游名胜区七佛山生态公园脚下,位于长平东街东端。学校依山傍水,独创的花园式学校,是一座学习的理想环境。学校占地160亩,总投资1.2亿元,是一所秉承徐特立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实施全封闭管理的新型民办寄宿学校。
  以徐特立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有:湖南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分会拍摄的《徐特立》;师秋朗、左辛编剧,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徐老特立》;柯蓝、文秋编剧,湖南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分会拍摄的《一代师表——徐特立传》;柯蓝、文秋编剧的《这一座高山》;赵强编剧的《徐特立在延安》;师秋朗、左辛、左正民编剧,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北京理工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友会联合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徐特立的后半生》。
  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纪念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所知难免挂一漏万。且不说徐特立的后人和国内其他省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纪念活动,所较详知的长沙有两个个人开展的纪念活动颇为感人。一个是受到徐特立三次亲切接见的五美学校老校长,书法家章桂佛老先生,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学习徐特立,为宣传徐特立一辈子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他发表了大量的介绍、纪念徐特立的诗文,收集了散佚子长沙各地的徐特立照片,2006年徐特立纪念馆扩馆,他把毕生撰写的书法作品、发表的诗文和收集的纪念徐特立的文章以及照片汇集成《学习和弘扬徐特立革命思想和圣人品德》上中下三大本,无偿地捐献给徐特立纪念馆收藏。其中有纪念徐特立120周年诞辰献诗,诗曰:
  古来尊孔圣,当代有徐翁。化雨九州润,布衣天下闻。
  时穷明大节,气浩识真人。典范三第一,千秋照后昆。
  还有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在家里开设了一个私人的徐特立纪念室,一辈子以弘扬徐特立精神为己任的王汉秋。徐特立寄给他的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和“我们抗战建国凡两年有6月,已经建立了独立统一的基础,这是由全民族鲜血换来的成果,应该继续努力发扬光大之”的条幅,他从1939年一直珍藏到1981年。无论是在日本进攻家乡,沦陷逃难的艰苦日子里,还是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时刻警惕日本鬼子、汉奸和特务的盘问和搜查,不知担过多少风险,才安全地保存下来。1981年长沙市文化局征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同意将此文物留给长沙,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纪念馆展览、收藏。王汉秋在他的回忆文章《忆徐老》中说:50多年了,每当我凝视徐老的遗墨时,一股暖流沁入我的心田。遗墨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鞭策,使我能认清形势不迷航。过去,我还时常拿出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戚友以及厂里的青年同志,要求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兴亡。今天,我将遗墨捐献给国家,为的是让更多的青年受益。捐献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写下《忆徐老》七律一首以抒缅怀之情。
  徐老英名众望归,良言诲我胜朝晖。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字字谆谆铭肺腑,行行熠熠照心扉。谨将遗墨呈吾党,典范长存史册垂。
  一生都在学习、宣传徐特立的还有很多人,由于疏于调查汇集,其事迹很难核实。所知的还有熊瑾玎、朱端绶夫妇,他们发表的作品有1947年在《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上的文章《我们的师表》;1958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读物《徐特立老爷爷的故事》,发行量达70多万册;1959年在《工人日报》连续刊登《革命老人徐特立》,后由工人出版社编辑成册出版,发行量达80多万册。从1958年秋到1965年,熊瑾玎忙于到各处宣讲徐老的革命故事,被誉为“徐老专家”。
  自古圣人能够扬名天下均不在当朝,而在后世,孔子、孟子、关羽、岳飞等等莫不如此。由于徐特立品德思想确实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公德到私德,至善至美,所以预见随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徐特立的名字不但不会渐传渐淡,反而会与日月同辉,永昭史册。
  注释:
  [1]滕代远,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麻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同彭德怀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后任红五军党代表、红一方面军副政委等职。1935年7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后入列宁学院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39年冬,奉命去晋西北统一指挥八路军、新四军2万余人,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经艰苦努力,粉碎了顽固派的进攻,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同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做出重要贡献。1942年5月,任八路军参谋长,领导抗日军民战斗。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铁道部部长、党委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
  [2]蒋南翔(1913-1988),宜兴高塍镇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入党。曾任清华党支部书记,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后长期从事青委领导工作。1949年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2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60年至1965年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副部长、部长,主持起草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条”)等,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文革”期间被批斗、下车间劳动。1977年任天津市委书记。1978年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1979年任教育部长兼党组书记。1982年任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1982年9月当选为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任中顾委委员。1988年在北京逝世。
  [3]习仲勋,陕西省富平县人,1913年生,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后,从事学生运动。1930年至1932年,在西北军中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至1936年在陕西、甘肃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游击战争,曾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粉碎敌人对陕甘边苏区的一、二、三次“围剿”战役。1936年至1943年,任关中地委书记、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等职。1943年至1949年任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政委,西北军区政委,与彭德怀、贺龙同志一起参加领导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大西北的斗争。建国后,曾任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西北土改委员会主任,领导了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运动。1952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秘书长、副总理。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广州部队第一政委。习仲勋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4]叶选平,1924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参加工作,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毕业,大学文化。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学习。1945年至1947年为延安兵工厂工人、军委工业局干部。1947年至1948年为晋绥边区第一机械厂干部。1949年至1950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短期学习。1950年至1951年任沈阳第一机床厂车间副主任。1952年至1953年赴苏联机床厂实习。1954年至1960年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60年至1961年任辽宁省沈阳市机械局副总工程师。1962年至1973年任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至1977年任北京市机械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常委。1977年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至1980年任国家科委三局局长。1980年至1985年任广东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年至1991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1991年至199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至现在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党组副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