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第十章 留守延安(下) 四、在党的七大前后
《萧劲光传》编写组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
从1928年六七月间召开六大,至这次七大召开,时间已过了17年之久。而且自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之后发出通知,到会议正式召开,也已经过了六年。其间,经过了认真的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代表的广泛性、议题之重大、当时的作用和影响、此后发挥的历史作用,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合计755人,代表着当时全党121万名党员。萧劲光是正式代表,属于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他不仅出席了长达50天的大会,还参与了几年来为召开此次会议作准备的一切重要活动。
自1942年起,在延安和各根据地进行的整顿党的作风运动,是从思想上、政治上为七大召开作的最实际的准备。萧劲光参加了整风全过程,并且对整风受到的教育、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终生念念不忘”。
萧劲光始终认为,西北局高干会尽管对留守兵团的批评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成绩是主要的,是延安整风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使我们每一个参加会议的干部都受到了教育,也确实解决了留守兵团存在的一些思想、作风不纯的问题,对留守兵团的建设起了促进作用。”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总结了留守兵团政治工作经验,写成了继古田会议决议后又一个重要的政治工作文献《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这个报告是由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起草的。动笔前,毛泽东与谭政一起召集萧劲光并贺龙、徐向前等座谈讨论政治工作问题。初稿写成后,毛泽东亲自修改,加写了三千多字。这个报告充分肯定了留守兵团政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指出,通过一系列政治工作,特别是经过整风运动留守兵团“充满战斗热情、生产热情和学习热情,是富于朝气的部队”,“陕甘宁边区部队的进步,可以为一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所仿效”。这个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
诚如萧劲光所说,党中央、毛泽东也没有因为一些偏颇的批评意见,而改变对萧劲光的看法。七大审查代表资格时,对萧劲光当年在中央根据地无端遭受打击的问题,再次公开平反,正式作出了结论。大会选出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第一次参加党代会的萧劲光,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在七大前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以留守兵团为主的陕甘宁边区部队中,抽调了二十多个主力团开赴前线。按时间先后,依次是,由王震、王首道率领开赴华中、华南的南下支队;张才干、陈先瑞分别领导组建,跟随王树声、戴继英开赴豫西的两个支队;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的南下第二支队(原拟挺进华南,后改赴东北);文年生、张启龙率领的南下第三支队(原拟赴广东,后改到豫北);以及三八五旅(欠七七○团)、独立一旅等。1944年底,张才千、陈先瑞奉命率部随王树声开赴豫西。出发前一天,毛泽东接见了出征部队的团以上领导干部。与大家一起合影后,毛泽东对王树声说:“我看萧劲光同志的那些留守兵团的人马,就很值得大家学习。三原改编(在陕西三原县,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他们不也一样擦好了枪要上前方吗?可是,叫人家留守,人家二话没说,马上收枪刺,立正向后转,到陇东去了,到绥德去了,到三边去了。上前方打仗,能立战功,又升官快,可他们一守就是七八年啊!今天叫出征,一个一个又包包一背,胡子也不刮,马上就出发上前线。这就很值得大家学习嘛!”
随着形势的发展,延安党政军机关和抗大的大批干部被陆续派往各解放区。7月中旬,毛泽东在枣园小礼堂召见了萧劲光。
一进门,毛泽东就说“请坐”,还让公务员马上给萧劲光倒了一杯水。这倒使萧劲光感到不自然了。他望着毛泽东,想听毛泽东的指示、吩咐。毛泽东站起来离开办公桌,在萧劲光旁边一个椅子上坐下,说,刚开完书记处会议,有点时间,一起谈谈。
毛泽东首先问了个人生活方面的几个问题,问了一些部队去前线后留守部队的反应。然后缓缓地说:“高干会批评了留守兵团,但留守兵团几年来认真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完成了各项任务,工作成绩是主要的。留守兵团有缺点错误,但性质是属于联共(布)党史结束语中第五条的性质,不是路线错误。高干会对留守兵团所作的不恰当的结论,应予纠正。高干会前后调动了许多留守兵团干部的工作,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方法上是不对的。”
实事求是地说,对高干会后期对留守兵团的一些批评意见,萧劲光是有些想法的。高岗等人一再讲的所谓路线问题,是留守兵团不顾大局,“把住干部不放”,“搞本位主义”、“闹独立性”。留守兵团从若干部队抽出来组编在一起,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白手起家,由比较散乱的状况成长为能攻能守的正规战斗部队,是党中央、毛主席关怀培养的结果,但与留守兵团各级领导的严格整训也是分不开的。作为留守兵团的主要领导,他对这个部队的每一个官兵都倍加珍爱。前方需要干部,留守兵团也陆续向前方输送了不少干部。自己手下好的干部、战士送出去,作为指挥员,好像嫁姑娘一样有些舍不得。再说,从留守兵团担负的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的任务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部队也是绝对不行的。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有些前方部队的领导点名要干部,才没能完全满足要求。这怎么成了“路线问题”、成了“军阀主义”?和张国焘的“军党论”有什么关系!——现在毛主席这样讲了,还有什么说的呢?萧劲光在毛泽东面前向来无拘无束,今天却有些木讷了。他什么话也不想说了。直到最后,毛泽东告诉他,形势发展很快,下一步准备派他到前方部队去,看他有什么想法。这是萧劲光所希望的,求之不得的。但他也只简单回答几个字:听主席的,服从组织决定。
有两次留苏经历的萧劲光,对联共(布)党史是熟悉的。他清楚,“所谓结束语第五条的性质”,就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对这些缺点错误必须正视,勇于改正。但回到住处,他仍然不自觉地从书架上抽出联共党史。翻到结束语,其中第五条说:“如果党陶醉于胜利开始骄傲起来,如果它不再注意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它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公开地改正这些错误,那它就当不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如果党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果它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如果它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来教导和教育干部,如果它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它就会是战无不胜的。”看着这些已看过若干遍的话语,萧劲光感到说不出的亲切、激动。
时过不久,军委正式通知萧劲光,与林彪等一起去山东解放区工作。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