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
王世泰回忆录——大生产运动 |
王世泰 |
|
|
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之一。为什么军队在那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还要抽出相当部分的力量从事生产?这主要是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寇惨无人道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的困难,粮食、油盐、被服、经费都很缺乏,如果不解决这个困难,抗日战争就无法坚持。他们企图把共产党、八路军困死、饿死。在这严重关头,怎么办?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毛主席说,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他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学校一切领导人员都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全套本领,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一切军民人等凡不注意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1943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根据党中央、毛主席部署,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了大生产的各项指标。其中,要求警备第三旅1943年自给粮食25%,自给经费71.4%;1944年,要求屯垦部队每人每年完成细粮3.6石,非屯垦部队每人每年完成细粮2石的生产任务。 为此,警备第三旅八团开赴甘泉县的清泉沟屯田垦荒。警备七团两个营开赴三边天池子,组织挖甘草专业队。警备第九团驻守在乌审旗陈川,周围800里,是屯田的理想地方。旅司令部决定,旅机关人员分为两班,一班坚持正常工作,并负责在驻地种莱、纺线等生产任务;一班上山开荒种地。其余各团根据驻地条件,就近开辟生产基地。各戍边营、连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 八团开赴清泉沟以后,面对荒凉偏僻、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交通闭塞的荒山沟,安营扎寨,白手起家。自办铁厂,锻造生产工具;抓紧春耕春播时节,突击开荒种地;组织打猎、采药、编织等加工组,修建了简易营房和至外地的公路。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为战士做出了榜样。各团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七团第七连一班班长张治国,33天挖甘草1580斤,创造的价值可供3人一年的全部费用,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荣获毛泽东、朱德6位领导亲笔题词的奖状。他所在的班2个月开荒1200亩,收获的粮食创“耕一余九”的边区最高纪录,荣获联防军授予的“生产模范班”锦旗一面。联防军政治部出版了《警三旅张治国运动》一书,推广其经验。八团二连战士郝树财,日开荒4.3亩,创边区个人开荒最高纪录,被评为边区甲等劳动英雄,有“气死牛”之雅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亲自给他奖励了纪念品和镢头。还有侯步昌、贺芳春等也荣获了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出席了边区群英大会。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警三旅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43年,全旅开荒2万余亩,人均达6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达到2370.l万,折合细粮约5266石。加上挖甘草42万斤,价值21.92万元。解决了全旅人员全年所需粮食的52%,超额完成任务113%。伙食、服装、杂支及其所需经费达到了全部自给,蔬菜和副食品生产自给有余。1944年,全旅粮食全部自给有余。部队生活已平均达到每人每月肉5斤、油1.5斤、菜35斤、粮45斤的标准。并开始下发自1939年冬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克扣我抗日经费以来停发的干部津贴(每人每月1元),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部队的生活。1944年7月,外国朋友来参观部队屯田生产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1943年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评选领导经济建设成绩卓著、刻苦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高级干部,我之所以名列其中,是与三旅广大指战员做出的成绩分不开的。 |
|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