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研究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也谈造福桑梓匾匾文①
刘桓
    
  《中国文物报》2007年12月19日第8版刊载的《献给李鼎铭的“造福桑梓”匾》一文,拜读后颇受启发教育。该文介绍了造福桑梓匾匾文赞词,赞词是用浅近文言写成,文义大致明白可读。可能是因为该文的作者对文言不太熟悉的缘故,读后发现该文所录匾文赞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几处句读有误,一是缺文其实根据文义均可填补。由于正句读补缺文都关系到对匾文文义的理解,兹谨陈拙见供读者参考。拙文如有不当之处,也欢迎指正。
  (一)上部匾文赞词曰:“自古英雄豪杰,其远而在上,莫不以富教而唯一之计划,为所谓□,则兼善也。”
  文中句读有误,应标点作:“自古英雄豪杰,其远而在上,莫不以富教。而唯一之计划,为所谓达则兼善也”。所以如此标点,因为“富教”是一个词语,出自《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所谓“富教”,是指富民和教民,亦即先使民众富裕,富裕之后再施以教育。这也就是上部赞词在后面说的“先富后教”。“而唯一之计划,为所谓[达]则兼善也。”所补的“达”字当富贵讲,一般说来人只有富贵才有能力做到“兼善”。这里所说“唯一之计划”,指的是“富教”的唯一的计划。“达”字原文漫漶不清,故作缺文,然根据匾文文义,此处乃是用《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故补一“达”字。下文“未有穷而在下,本兼善之心,行兼善之事,如我先生者。”亦本《孟子》此语而反其意用之。可证缺文补“达”字合乎文义。
  (二)“先生以布衣之士,牺牲个人权利,为桑梓造幸福,亦不外富教□端原夫。条陈长官,改建已废之桃花镇,为实行富教之起点。”
  这段赞词当标点作:“先生以布衣之士,牺牲个人权利,为桑梓造幸福,亦不外富教[一]端。原夫条陈长官,改建已废之桃花镇,为实行富教之起点。”“一”字原系缺文,据文义补。一端,即一个方面。《汉书·艺文志》:“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原夫”应属下句,“原”有推究、考察之义,“夫”为语气词,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匾文说李鼎铭先生实行“富教”的起点是向地方长官上条陈,提出改建已废的桃花镇,改建桃花镇做什么呢?下文说:“为拓市场,抬高贾,地方于以繁荣;兴学校,造人才,风俗因而丕变。先富后教,富在其中矣。”李鼎铭先生在桃花镇开拓市场,抬出好的商贾(高贾,大概是指良贾),商业因而繁荣;又在这里兴办学校,又培育人才,使风俗发生变化,凡此将“富教”做法落到实处。
  (三)“为据市场抬高贾地,方于以繁荣。兴学校,造人才,风俗因而丕变。”
  这段文字“为拓市场,抬高贾,地方于以繁荣”,与下文正好相对。“地方”做为一个词组,不可断开。
  (四)下部赞词:“幼读古人书,壮怀济世。志后未登舞台,号称布衣士。唯其重气节,有识力,无折腰之取辱。碑从心之所欲,地方□以富教育,赖以兴君,子曰莫大之功”。
  这段文字有几处误读,当标点作:“幼读古人书,壮怀济世志,后未登舞台,号称布衣士。唯其重气节,有识力,无折腰之取辱,碑(依文衣庆作‘俾’)从心之所欲,地方[赖]以富,教育赖以兴,君子曰:‘莫大之功’”。李鼎铭先生早年从教育工作,没有做官,所以此处用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无折腰之取辱”;“从心所欲”语出《论语·为政》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匾文说李鼎铭先生“无折腰之取辱”,是说无官一身轻,不受束缚,因之才“俾从心之所欲。”碑当是一个错字。“地方[赖]以富,教育赖以兴”,与匾文开头的“富教”二字正相呼应,这两个排比句,前一句缺文补一“赖”字,正是根据上下文并参考后一句而补。末句的“子曰”,应作“君子曰”。我国古文自《左传》始,于叙事议论每作“君子曰”云云,匾文亦循其例。应当指出,匾文最后一段“致词赞谥”以下的行文显然受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影响,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出自《陋室铭》。尽管如此,匾文最后一句并没有模仿《陋室铭》的“孔子云”作“子曰”,而是用了“君子曰”,这是可以判知的。
  总括全文,经过重加标点填补缺文后的造福桑梓匾原文应作:
  匾右侧竖一行字为:“中华民国十四年腊月吉□米邑五区公民为”
  匾左侧竖一行字为:“李鼎铭先生敬立”。上部赞词曰:“自古豪杰英雄,其远而在上,莫不以富教。而唯一之计划,为所谓[达]则兼善也。未有穷而在下,本兼善之心,行兼善之事,如我先生者。先生以布衣之士,牺牲个人权利,为桑梓造幸福,亦不外富教[一]端。原夫条陈长官,改建已废之桃花镇,为实行富教之起点。为拓市场,抬高贾,地方于以繁荣;兴学校,造人材,风俗因而丕变。先富后教,富在其中矣。至于保持团本,排解纷争,口碑载道,毋庸赘述。”
  下部赞词曰:“噫,如我先生者,可真谓为识时务之豪杰,造时势之英雄,设使得志,岂仅造福桑梓而已哉!公民等中心悦服,用特悬匾纪功,以昭来许,非敢言报,略表崇拜之意耳。致词赞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不在大,得人则灵。异口同声,称颂鼎铭。幼读古人书,壮怀济世志,后未登舞台,号称布衣士。唯其重气节,有识力,无折腰之取辱,碑(俾)从心之所欲,地方[赖]以富,教育赖以兴,君子曰:莫大之功。”
  由于无由获观匾文原文,不知是否还有错讹之处,这点尚请读者注意并原谅。
  ①原载2008年2月6日《中国文物报》。
  

李鼎铭研究文集/李鼎铭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