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林伯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崔茂盛
    
  林伯渠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在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对革命的统一战线、财政经济工作和政权建设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他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在长期革命工作中,尤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排忧解难,他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是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严于律己 廉洁奉公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经常教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乡干部到边区政府主席,党中央的一切高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他们不谋私利,清正廉洁,乐于奉献。作为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堪称是克己奉公的典范。
  林伯渠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时,虽身居高位,但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任劳任怨为党工作,从不搞特殊化,克勤克俭,为人民服务。他为政清廉,以身作则,他以“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一首生产节约诗中写道:“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1943年1月19日,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联合召开机关生产动员大会,他率先实行,首先张贴出自己的生产计划,尽管他公务繁忙也毫不例外,经常扛着锨镢锄头开荒种地,种粮种菜,施肥浇水,大清早上班前先背着箩筐拾粪积肥。在他辛勤努力下,完成两石细粮的任务,他种的南瓜重达40多斤。利用工余时间他还参加机关的纺线活动,还用马兰草和同志们一起织草鞋;把收集的废纸交建设厅;不要公家发给的棉衣、衬衣、鞋袜、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当时按规定他应吃小灶,但他经常在大灶和同志们一块吃饭。有次在富县调查中,同志们见他年迈体弱工作劳累,悄悄做些大米饭和几个菜给他吃,他知道后批评说:“现在是困难时期,前方战士和敌人浴血奋战,老百姓生活也很苦,我们能吃小米饭就不错了,怎么能特殊呢?这样的饭菜我很难吃下去!”最后这顿饭菜终被他谢绝了。平时他在生活细小问题上都很注意,他常严格教育他的子女不许在人前说:“我的爸爸是林主席。”他经常衣着朴素,出外不用车马,拄着拐杖,走村串巷,体察民情,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林伯渠的言行给边区政府的干部和群众作出了表率,大家都赞誉他是“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范续亭为此作诗赞颂他的革命精神:
  “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
  不学韬引不避世,童颜鹤发自风流”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永远立于不取之地的可靠保证,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则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中,为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经常教导政府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及干部要实事求是,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率先垂范,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经常下乡,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解决。
  1940年春,延安古城墙东门附近,因一些单位搞基建拆掉城墙上好多石条,边区议员周鸿翁发现告知林伯渠,他即刻叫来建设厅长高自立同周鸿翁三人去勘查现场,顺马路围着城墙从南边看到北边,认为旧城墙确有防洪的作用,回来立即出布告制止了这种毁坏城墙的事。
  1941年是公粮较重的一年,他带着这个问题,手拄拐杖走家串户,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听到一个姓吴的农民说公粮重,他和蔼地解释道:“老先生,你说重吗?日本鬼子打来了,老百姓睡觉都不得安宁,八路军拼着生命在前线保卫我们,这样一想还能说重吗?”经他这样过细地做群众工作,群众理解了政府,并支持政府的工作。
  1941年12月,尽管林伯渠年迈体弱,却冒着风雪严寒,亲自率领20多人到甘泉一带进行考察,他运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选择甘泉县三区两乡为对象,分成若干小组到各行政村或自然村一面进行行政工作,一面搞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村各方面情况,为边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起了很好的作用。
  半个月后,1942年1月5日接着去富县考察,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召开了县议员和绅士参加的县政座谈会,议员们对专业盐运队和征收公粮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帮助政府改进了工作。在此期间他走访群众,接待了群众有关婚姻、土地纠纷等案子40多件,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当时在甘泉、富县调查是很艰苦的,有范续亭的诗为证:
  “漫天风雪巡洛富,怀古不忘杜工部。
  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
  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冷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当外国记者见到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头竟是边区政府主席时,无不惊讶地叹道:“在这块土地上,从你的行动里,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而我们有少数党政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不调查研究,主观主义想当然办事情,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严重,压制群众,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使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受到不良影响。对照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革命先辈的思想和作风,我们怎能不反省而自察自励呢! 
  联系群众 关心人民疾苦
  林伯渠在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关心人民疾苦。1942年甘泉等县牛瘟流行,给当地生产和人民利益带来严重威胁,林伯渠发现后,立即指示光华农场兽医前往诊治,当时没有药,他就鼓励陈凌风等同志用土法研制防疫针剂等,下乡到各户为群众耕牛治病,仅几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边区七个县的牛瘟,使边区和群众利益少受损害。
  1945年边区面临严重旱灾,秋田无法下种,为了抗旱保秋, 5月17日林伯渠以边区政府名义向全体军民发出号召,号召边区军民在河边近水地方进行干耕干种,发动军民、男女、老幼担水浇灌,种粮种菜,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人人珍惜每一颗粮食,节衣缩食,共渡难关。林伯渠又根据历史上大灾之年一般会伴随有瘟疫发生的教训,6月30日在延安召开了各界备荒防疫动员大会,向边区军民提出广泛宣传医疗卫生常识。在他主持的政务会上,决定再派出20个医疗队,下乡进行巡回医疗,为群众防疫治病。
  在抗旱抗灾的艰难日子里,为厉行节约,边区政府机关食堂每天三餐改为两餐,供给标准降低。这种情况下,林伯渠关心大家生活,经常把管理员找去叮咛想办法叫同志们吃好,常到食堂去查看,鼓励炊事员给大家把饭菜做好。就是对生活困难的贫民他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孤寡老太婆提筐子到政府厨房捡烧过的煤碴,因她脚小,山路难走,他看到后说:“那老太婆太苦了,捡点煤碴也拿不回去”,便叫一个警卫员帮她送了回去。
  为了解决边区难民移民的就业吃饭问题,他指示办了难民工厂,亲自选定厂长、安排生产,并为该厂筹划资金和推销产品,在他的关怀下,难民工厂越办越好,不仅解决了许多难民移民的吃饭生活问题,也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
  林伯渠关心人民群众的事例不胜枚举,人民群众更是爱戴自己的林主席,每年春节,各处群众敲锣打鼓给他拜年,如1945年春节延安市民代表和三百多人的秧歌队,热火朝天地给他去拜年,并献上写着“人民政府”四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红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林伯渠的爱戴和尊敬。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年代,如何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的疾苦,对一个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来说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纪念林伯渠诞辰110周年之际,缅怀和学习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和可贵品质,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历史的借鉴和现实意义的。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所编 主编 郭 林 阎树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