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林伯渠
|
第十二章 长征途中 |
涂绍钧 |
|
|
1 沉沉的夜幕中,中央红军一队队人马静静地离开苏维埃的土地,老俵们立在村头,含着泪水默送着亲人…… 林伯渠带领的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是从瑞金附近云石山中的梅坑出发的。当时,长征部队分为两个纵队司令部,中央机关和政府各部门属红章纵队司令部,罗迈任司令员。中央军委和红军作战系统属红星司令部,财政部以及所属中央银行等单位属红章纵队,编为十五大队,由毛泽民任大队长。 长征出发时,林伯渠的职务是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主要任务是负责筹粮筹款,保证部队的供给。 当左倾领导者们的所谓“短促突击”阵地战遭到失败,迫不得已开始突围时,他们惊慌失措,表现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突围之前,根本没有在指战员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因此,大家都不明白长征的意义和目标。此外,还采用了大搬家的办法,携带着大批的辎重,以及包括印刷机在内的笨重机器,行动十分迟缓,在长征开始的头三个月中,红军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况中。 为了阻止我军突围,反动派不仅集结了大量地面部队围追堵截,还出动了不少飞机盘旋轰炸。这样,部队只能在白天隐蔽,夜间行军。连续的夜间急行军,战士们都累得疲惫不堪,而林伯渠也得毫无例外地跟着部队前进。 本来,组织上给林伯渠配备了一匹马,但他很少骑,总是把警卫员黄秋胜、饲养员周仁的背包和文件驮在马背上,拄着一根从瑞金带出来的棍子,高一脚低一脚的和同志们一道步行。好多次,警卫员黄秋胜请求他上马,可是林伯渠却风趣地说: “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现在已经多了一条“腿”了(指棍子),为什么一定要用四条腿呢?” 他的乐观和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 特别是到了广东北部的山地,道路更为险峻,崎岖难行,加上长途跋涉,林伯渠的身体迅速消瘦下来,颧骨隆隆凸出,本来已经灰白的须发,更加变得苍白了。惟有那双近视镜片后的眼睛,依然闪动着刚毅的神采。 每次行军时,他总是提着那盏小马灯,站在险隘难行的路口,照着让战士们通过。同志们过去后,他还特意交待后面的同志注意险路。这样,他那盏小马灯一直是或前或后照耀着大家前进。当时,宣传队员黄镇在行军途中所作的长征组画中,第一幅便是长征途中的老英雄林伯渠那提着小马灯阔步朝前的素描。真实地表现了这位老战士英姿焕发的精神面貌。而经常得益于他那盏小马灯光亮的红军战士,更是对这位恂恂长者感激不尽。长征女战士李坚真曾用山歌唱到: 年过半百老英雄, 又当部长又当兵。 山高水深何足惧, 手举马灯照万人。 作为红军总供给部长的林伯渠,他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行军,每到一地,他都要亲自布置打土豪,进行没收征发工作,以保证部队的粮秣供给。 工作中,尽管时间紧迫,他总是反复向执行打土豪任务的同志交待,要坚定不移地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强调切实把情况调查清楚,哪家该打,哪家不该打,千万不能搞错,损害群众利益。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他更是着重强调注意党的民族政策,经常对同志们说: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保护劳动群众的。少数民族过去受苦更深,更要受到保护,绝不能伤害他们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平时,林伯渠总是坚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和同志们一道去打土豪,并和大家一道总结打土豪的经验:进村前,先站在高处观察哪家房子最漂亮;进村以后,到最漂亮的房子里实地调查;进了门,一看三栏(马、牛、猪)大不大,二看厨房大不大,三看锅头肥不肥,四看家具好不好,并且,注意房主同别人往来信件的称呼,这样,就能大致判断谁家可能是土豪,然后向群众调查,弄准了,就立即没收财产。由于掌握了这些方法,大凡土豪一般都逃不过红军的眼睛。 对于没收来的财务,林伯渠一再严格要求执行革命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配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绝不允许私拿、私分一点东西。同时,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这样,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所到之处,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一路上,林伯渠十分注意宣传工作和宣传效果。他告诉大家,分地主的东西决不能忘了教育群众,你说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群众不懂,你说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专跟地主豪绅作对的,他们就懂。十五大队的同志,每到一地,除了打土豪,还要进行耐心的宣传发动工作。当时运输员减员严重,需要随时补充,由于我们宣传得当,群众不仅不害怕我们,反而还乐意参加我们的军队,为我们当运输员和当向导。 林伯渠作为总供给部长,关心战士也是无微不至的。比方说,在长征途中,他总是想方设法给女战士们发一点卫生纸,特意多发几次布,让女同志多做一条内裤。当时,年轻的女战士们还有些不好意思,但内心都非常感激,邓颖超为此特别称赞林伯渠说:“他这个供给部长,照顾我们真周到。” 然而,由于左倾领导坚持要往湘西与贺龙、肖克所部会合,红一方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于十二月渡过了湘江,红军主力遭到惨重损失,这时,蒋介石急调十万大军堵截追击,如果要与六倍于我的敌人决战,将遭致全军覆没。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与贺龙部会合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红一方面军在占领湖南通道县城之后,立即转向贵州进发。 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占领了遵义城。可是,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到达遵义时,一支八万余人的队伍,仅仅剩下三万人了。面对我军惨重的牺牲,林伯渠和广大指战员一样,除了痛心不已,对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也越来越怀疑和不满…… 2 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已把中国革命引向了危险的边缘。无情的事实使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曾经积极推行过左倾错误路线的同志也纷纷觉悟起来,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在苏区所主张的战略持久战和战役速决战以及游击战术思想的正确。在这种情况下,为挽救危险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一致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军事上的错误,而且在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经过整编,确立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正确指挥了一系列出色运动战: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终于跳出了敌军强大的包围圈。 漫漫征途中,两鬓斑白的林伯渠精神十分饱满,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带领着同志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周密地调查研究,对地方豪绅进行没收征发,保证部队粮秣的供给。行军路上,他总是一手提马灯,一手拄着拐杖,活跃在队伍中间,深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与尊敬。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毛泽东指挥红军选择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川康边境向北挺进。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到达了四川省宝兴县境内,翻过了海拔四千多米的大雪山——夹金山。 这一带的雪山,山顶白雪皑皑,云缭雾绕,终年不化。太阳一出来,山顶的积雪就象巨人头上银色的桂冠,分外耀眼。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顷刻间,一阵狂风卷着冰雹呼啸而来,天低云暗,雷鸣电闪。时而,“轰隆”一声雪崩,惊天动地。雪山上空气稀薄,历来很少有行人通过,在雪山丧生的亦复不少,所以当地老百姓传说山上有神,管大雪山叫“神山”。 可是,这一座座“神山”,却被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林伯渠和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等几位老战士,也以无比坚韧的毅力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等几座大雪山。更难能可贵的是,就在这艰苦的行军途中,林伯渠仍然每天都坚持写行军日记。而这些珍存下来的日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老红军战士,一个供给部长,在紧张而艰苦的行军途中,每时每刻都在为解决部队的供给而操劳。他在翻越夹金山时写道: 六月十七日昙,早四时行。行约七十里,经过夹金山(邛崃山系),上下约四十里,午后一时半抵达维宿营。与红四方面军之一团见面。 六月十八日晴 早五时行。行九十里,午后二时抵懋功县城,住新街子。当即约叶季庄、李湘聆、吴柬生、杨至成开粮食会议。 六月十九日晴 原地休息。(筹粮)工作第一天,筹集粮食一万七千斤。…… 六月二十三日,经过一百四十里的急行军,林伯渠随部队抵达两河口。这时,红一方面军已和退出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为了打开新局面,更有力地促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当时敌我形势和选择创造根据地的优良条件出发,制定了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六月十六日,党中央曾致电张国焘说:“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目前“宜在岷江以东,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大举进攻,给以坚决的打击,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 但是,张国焘极力反对党中央向北发展的方针,于次日复电党中央说:“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而“敌已有准备”,不宜过岷江东进。并提出了“集中主力”西进“青海、新疆”或南下川、康的退却方针。为此,党中央、毛泽东于十八日和二十日两次电示张国焘,指出他的向西或向南发展的方针是错误的,电报中说:“目前形势须集中火力首先突破平武以为向北转移枢纽,“经阿坝与草原游牧区域入甘、青,将感绝大困难,甚至不可能。向雅(安)、名(山)、邛(崃)、大(邑)南出,即一时得手,亦少继进前途。” 为了统一战略方针,克服张国焘的阻挠,根据敌情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和决定红军的战略行动,林伯渠参加了中央政治局于六月二十六日在两河口召开的为期一天的会议。会议上,林伯渠积极赞成毛泽东提出的北进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张。会议结束后,他受中央委托,前往红四方面军组织的西北联邦政府驻地理县进行慰劳。三天之内,行军二百四十里。 前往理县途中,林伯渠一行冒着风雪又翻过了一座比夹金山还高的大雪山虹桥山。山高路险,风雪迷漫,根本不能骑马。他和警卫员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艰难跋涉到了山顶,空气更加稀薄,他叮嘱同志们千万不能停步,一停下来,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大家一个个用棍子拉着,不让一个同志掉队,也防止了有人滚下深渊。 返回中央驻地途中,粮食发生了困难,警卫员小黄和饲养员小周便一路挖野菜充饥,省下一点点粮食留给首长。可是,林伯渠说什么也不肯吃他们省下的粮食,而是和大家一起吃野菜。两个小鬼望着消瘦苍老的首长,不禁感动得流下热泪。 部队在藏民地区行军,因为反动头人的欺骗和威胁,藏胞们都躲进了深山老林,把粮食牲口也都藏了起来。给养发生了困难,据前卫部队侦察,松潘地区的毛儿盖一带比较富庶,而抵达毛儿盖,还要翻最后一座雪山——打鼓山。部队不得不开始收割尚未完全成熟的青稞麦。 民以食为天。全军上下,所有的人员都投入了割麦运动。林伯渠、徐特立等几位老战士也毫不例外,挥汗战斗在山坡的麦地里…… 麦穗未老,打不掉,揉不脱。大家便升起一堆堆篝火,将麦穗在火上烤,这办法果然灵验,终于把麦粒揉了下来。然而,这也是一件极需耐心的活计,烤久了,麦粒便烤得焦糊,时间烤得少了,麦粒又揉不下来。尽管一个个被烟火薰得睁不开眼,手掌上也打起了一个个血泡,大家仍很乐观,每个人都准备下了几天的干粮。 3 离开两河口以后,部队向着松潘地区的毛儿盖神速进军。 七月二十二日,林伯渠和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自凌晨五时出发,准备一天翻过打鼓山。约莫走了六十余里,他们来到了中打鼓村。 走进村口,大家就见路旁边插着先头部队留下的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上午九时以后,一律不准前进。” 原来,中打鼓村离前方宿营地沙窝还有九十多里,中途全是没有人烟的大雪山,若是过了上午九时,再往前走,当天就赶不到宿营地了。林伯渠看了看表,时间已近午时,便同几位老战友商量,决定先住下来,第二天一早再走。 中打鼓是座落在打鼓山半山腰的一个小村子,当地的藏族同胞早以躲得不见一个人影,大家住下来以后,有的搜刮着自己的干粮袋,把最后一点点麦粒倒出来,盘算着明天爬山时该怎么吃;有的放下背包,就到山沟里去寻找野菜。 不一会,董老、徐老、谢老几个老头子都采了一大衣兜野菜回到住地。而林伯渠好半天才汗流满面地空着两手走回来。徐老见状,开玩笑说: “喂!你这个供给部长怎么搞的?这里没有土豪打,给我们供点儿野菜充充饥也好嘛,怎么空着两手回来了?” 林伯渠抹了把汗回答说: “莫急,莫急。今天我请大家开荤!” “哈哈哈哈!当年曹孟德叫人望梅止渴,你这个供给部长也学会画饼充饥啦!”谢老一阵的笑,几个老头子都乐开了。 “怎么?你们不信?小黄,跟我来!”林伯渠说罢,带着警卫员小黄,径直朝山沟里走去。 原来,林伯渠在找野菜时,意外地在山沟里发现了一张剥下很久的马皮,自己拖了一阵,拖不动,只好回头找人帮忙。不一会,他和小黄果然拖着一张烂马皮回到了几个老头子身边,大家见状,乐呵呵地说: “不假不假!我们的供给部长今天真要请我们开荤了!” 马皮子把人忙坏了。大家先是捡来一捆干柴,燃起一堆大火,把马皮上的毛烧光,接着,又用小刀子把马皮刮干净,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这时,警卫员小黄和小吴,一个找来一个大瓦盆,一个爬山过岭背来一桶清水。林伯渠搬来三块石头,支起瓦盆儿,就煮起马皮来了。煮啊煮啊,水开了,溢出一层白色的泡沫,小黄心急,希望快点煮烂,拼命加火。谁知这瓦盆儿耐不得高温,只听得“咔叭”一声,裂成了几块。不用说,顿时烟熄火灭,马皮子也掉在柴火灰里,灰糊糊的撒了一地。 几个老头子望着破瓦盆儿,又好气,又好笑,徐老风趣地说: “嗨!看来诸位真是没得口福,到了嘴边的‘肉’,竟不能入肚,惜哉,惜战!” 徐老先生这么一说,逗得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莫急,莫急。有志者,事竟成。我就不信煮不烂它!”林伯渠一边说,一边从灰烬里把马皮一块一块拣起来。 “光拣也不行啊,还是得去找煮的家伙。”谢老说罢,带着小黄起身往村子里去了。小吴个子大,又年轻,依旧去背水。 不多时,谢老在村子里东寻西找,总算找来了半边铁锅。林伯渠这时已把马皮全拣了起来,众人又拣来一大捆干树枝。待小吴把水背回来,大家七手八脚地用这半边铁锅把马皮块子洗干净,挪了个地方,又生火煮了起来。 煮啊煮啊,水煮干了又加,加了又煮。一直煮到日头快落土,马皮块子才算煮烂了。 好久没有尝到肉昧了,即便是这烂马皮子已带了点味儿,送到口里,仍是香喷喷的。大家围着这半边铁锅坐下,你一块我一块地吃开了。尽管是没油少盐,然而在这荒凉的雪山脚下,总算是开了“荤”了。 大家嚼着嚼着,觉得不对劲起来。原来,这马皮子上的毛虽然被火燎掉了,可是毛根子还在皮里面,水一煮,都鼓了出来。往下咽时,刺得喉咙象针扎,怎么也咽不下去。不吃吧,肚子饿得咕咕叫,吃吧,咽下去又担心毛根子下肚不得出来。 这时,林伯渠将脖子使劲一伸,总算咽了下去,然后指着皑皑雪山说: “革命要紧哪!咬着牙往里咽吧!雪山留得性命在,全国革命就开花!”说罢,又夹起一块马皮往嘴里送。 大家望着他那咽马皮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董老说: “多亏你这个供给部长带头,把我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大家快吃吧!” 几个老头子吃了一会儿,林伯渠笑着说: “我们不能吃了上餐不留下餐,要把明天爬山的干粮留下来,啊?” 经林伯渠这样一提醒,大家就再也不动筷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老人的干粮袋里装着几块熟马皮子,拄着木棍,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他们和战士们一道,踏着积雪,翻过了千里雪山中的最后一座,天擦黑时,赶到了宿营地沙窝。 自从两河口会议以后,控制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仍然坚持他向南攻打成都,然后向川、康发展的错误方针,拒不执行北上计划,并挑拨一、四方面军关系,指使他所把持的“川康省委”致电党中央,建议加强总司令部和增设军委常委,进而指使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致电中央,“建议”由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并对党中央进行要挟。由于张国焘的阻挠,致使红军主力不能迅速集结东进,到八月初,敌胡宗南部乘机集结兵力于松潘,薛岳部也进抵文县、平武,企图把红军消灭在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中。因此,原来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由于张国焘的破坏而流产,使红军又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为了明确当时的形势与任务,并且解决由于张国焘破坏松潘战役计划而造成的危局,中央政治局再次在沙窝召开会议,对张国焘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同时也批评了他破坏红军团结和右倾逃跑主义的错误,迫使张国焘不得不表示继续北上。 沙窝会议以后,毛泽东见行军途中几位老人累得形容清癯,十分痛心,于是把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几位老战士找到一起,不无激动地对他们说: “看来咱们的部队是要长期无后方的打游击,你们年纪大了,在部队上长期拖下去,会把你们拖死的。到了甘肃以后,你们可以自找掩护关系,到白区去做党的地下工作,请要预作考虑……” 林伯渠等几位老战士一方面感谢组织上的关心,一方面坚决表示要求留在部队,和红军同生死,共存亡。并以更加顽强的毅力,做好各自的工作,决不给部队增加经济麻烦。尤其是林伯渠,对部队的供给工作兢兢业业,把当时最困难的筹粮工作安排得井井有序。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八月八日,晴 预拟二次筹粮计划,夜。 八月九日,晴 (a)早访毛主席。 (b)派一部分人到卡力革取粮。 (c)八时召开供给会议,九时移至总指挥部开会。 (d)规定二次筹粮计划 ①集粮五十万斤:卡力革十万,毛儿盖四十万。 ②卡力革十号开始割麦,毛儿盖十五号开始割麦。 这样,林伯渠和几位老战士,以自己无比坚韧的革命精神,一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一刻也没有离开红军队伍…… 4 沙窝会议以后,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共同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之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三十军组成,前敌总指挥部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由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率领。左路军由四方面军三十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二军和一方面军五军团、九军团组成,由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右路军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地面挺进;左路军则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同时决定左路军北上到达阿坝后东进,抵班佑地区同右路军靠拢,然后齐头并进,直驱甘南。 林伯渠随右路军抵达毛儿盖后,经过几天的筹粮,然后于八月二十六日开始穿越茫茫无边、水草纵横的大草地。 茫茫草原,荒无人烟,不见鸟兽。绿色的水草底下,藏着一潭潭淤黑的积水,散发着阵阵腐臭。广漠的泽地上,到处是烂泥潭,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马陷进去,被无底的泥潭吞没。 草地上的气候也是奇怪的,时而阴霾满天,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下,时而雪花飘飞…… 已经是进入草地的第四天了,茫茫草地仍然望不到边际。天黑下来以后,大家来到一个叫“分水岭”的地方露宿。这里虽然名叫分水岭,其实比周围高出不了多少,只是稀稀疏疏的长了些小树。 入夜,大家找了些树枝,升起了一堆堆篝火,有的烤衣服,有的煮野菜,因为断了粮,好些同志把皮带也解下来煮着吃了。 和往常一样,每到露宿时,林伯渠总是不得空闲,他提着那盏一直不离手的马灯,拄着一根木棍,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不时地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些故事鼓励战士们。同志们望着这位须发苍苍的老首长,无不深受感动。 夜深了。林伯渠从卫生队回来,警卫员小黄已经用树枝为他塔好了一个小窝棚。 小黄个子不高,虽说是脾气倔,可照顾首长一点也不含糊。这时,他正在用磁缸子烧开水。水烧开了,慢慢往一只热水瓶里灌。林伯渠走到小黄身边,亲切地说: “小黄,灌满了吗?” “满了。” 林伯渠走过来提起热水瓶掂了掂,满意地说: “好!你把它送到卫生队去吧,别拿回来了。” “什么?送给卫生队?”小黄不解地问。 “是的,送给卫生队,伤病员比我们更需要它。”林伯渠重复地说。 “不,不!林部长,我不能把热水瓶送去,您不能没有它!”小黄小声嘟囔着。 “这是命令,懂吗?” 林伯渠的态度变得严肃起来。此刻,小黄心里好难受啊!这只热水瓶,是红军打下遵义的时候,他专门为林伯渠准备的。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白天行军,生怕摔倒打破,晚上宿营,也是常常放在枕边。长征路上,这只热水瓶起了很大的作用,首长泡干粮,吃药,都靠它。特别是进入雪山草地以来,它更是立了大功。可是这一送走,不就苦了林部长吗?……想着想着,小黄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他知道,首长任何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在长征途中,靠打土豪补充了不少军需品,可是首长总是把好东西都分给了同志们。一次他把部队缴获来的一条驼绒毯子分给了洛甫,一批灰哗叽布,也全部分给了红军女战士,而他自己的军装却补丁加补丁……这唯一的一只热水瓶,还是小黄霸蛮才留下来的。谁知眼下,首长又命令给卫生队送去…… 从卫生队回来之后,小黄一直睡不着,偏偏天不作美,刚才还是满天星斗,转眼间,又下起了大雨。小窝棚哪能遮得住哗哗的雨点?不一会儿,穿的,盖的,全淋湿了。 林伯渠和小黄背靠着背坐着,阵阵北风吹来,冷嗖嗖的,小黄冻得打起了寒战。他干脆站起来,跺了跺麻木的双脚,转过身来,瓮声瓮气的对林伯渠说: “首长,我……还是让我下连队去吧……”小黄是个直性子,心里有话憋不住。 林伯渠听了,瞅了小黄一眼,温和地说: “小鬼,有意见啦?是为了刚才那个热水瓶的事吧?当然啰,我也有缺点,没有把道理对你讲清楚。” 小黄听他这么一讲,不作声了。这时,林伯渠又说: “小黄,你刚才去送热水瓶,卫生队的情况你看到了吧。卫生队那些伤病员多艰难哪!你要知道,在困难的时候,一杯开水,就可以救活一个同志的生命啊!我们这样出生入死干革命,难道说为的光是自己吗?” 小黄听完林伯渠这一席话,心里顿觉豁亮多了。他想,首长头发都白了,还坚持同大家一起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在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活用品送给伤病员,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想到这里,小黄声音颤抖着说: “林部长,我错了!您批评我吧!” “小黄,我希塑你们年轻人快快成长起来。革命,就象一座大熔炉,它可以熔掉我们思想上的杂质,把革命者冶炼成为一块块纯钢。” 小黄听了,很受感动,这以后,胸怀更加开阔了。在长征途中表现一直很好。后来,在林伯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右路军排除万难,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终于走出草地,抵达四川省的班佑、巴西、阿西一带,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继续北上。这时,张国焘却拒不执行预定计划,借口葛曲河水涨不能通过,按兵不动。中央一再致电张国焘,指出“主力合而后分,兵家大忌,前途所关”,“迟疑则误尽中国革命大事”。 但张国焘仍然拒绝东进与右路军会合,回电中央说:“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去,恐亦多阻碍。”更有甚者,他竟然还密电陈昌浩,指使他以武力要挟党中央南返,电报曰: ……电悉。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设根据地最为适宜,俟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放弃毛儿盖方案,同左路军南下,如他们不听劝告,应当即监视其行动;若执迷不悟,坚持北进,则以武力解决之。执行情况,望及时电告。 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悉此电报后,立即将电报送给毛泽东。当晚,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为避免两军冲突,决定率一方面军一、三军团迅速脱离危险地区,单独北上。 因为情况十分紧急,派出筹粮的总务科长莫钧涛带领运输员割麦临时未回,而队伍马上就要开拔,林伯渠此时十分焦急,决不能扔下打粮的同志不管。因此,又临时派了几名精干的战士将他们找回,这样,耽误了一些时间。为这件事,林伯渠受到红章纵队负责人的严厉批评,但他心里却十分坦然,打粮的同志虽未能全部返回,但是大都平安回来,自己受点批评,算得了什么呢? 九月十日凌晨三时半,林伯渠所部得令开行,急行军八十余里,在拉界的一座山头上,和毛泽东等人相遇了,只见他们互相打拱,连声说道:“恭喜!恭喜!” 这时,小黄和战友们都不明白,首长们这是什么意思?事后,年纪稍长的黄亚光壮着胆子问道: “林部长,这是怎么回事呀?” 林伯渠神秘地笑了笑说: “傻瓜!人家差点缴了我们的械呀!” 5 面对张国焘对抗党中央,分裂红军的罪恶行径,林伯渠表示极大愤慨。在巴西阿西的急行军途中,他吟成《长征》诗一首,痛斥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刚过草地到巴阿。 无那西风日未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 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 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 谁与便利敢分家。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一日,林伯渠随一、三军团经过两天急行军,抵达四川俄界。第二天,他参加了为解决张国焘分裂红军所造成的危局的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 这次俄界会议,着重讨论了会后的行动方针。同时,与会同志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纷纷点名批判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揭发了他反党、分裂红军、反对北上的抗日方针,退却逃跑和军阀主义等大量错误事实。大部分同志都主张对张国焘作出组织结论,开除其党籍。但是,为了通过张国焘去争取和团结四方面军的干部,大家最后同意了毛泽东关于暂不给张国焘作组织结论的意见。为照顾大多数同志的情绪,会议上,虽然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但为了教育和挽救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个决定没有向全党公布。 俄界会议以后,红一方面军将原有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不久,原来的先遣工作团和财委会改组为供给处,林伯渠仍负责供给处的工作,领导筹粮筹款。 陕甘支队坚持继续北上,不几天,便拿下了天险腊子口,抵达甘肃哈达铺。这里是回民居住区,在筹粮时,林伯渠反复告诫大家,要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要说吃猪肉,连用借来的回民碗、盆盛猪肉也不行。由于较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陕甘支队受到了当地回民的欢迎,仅九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就筹粮约五千斤。 在哈达铺,陕甘支队还意外地得到一份情报,有人在缴获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份七月某日的《晋阳日报》,报载: “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六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 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对身边的谢觉哉等人说: “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别说是二十万,能有一万也就好了!” 在此之前,中央虽然知道陕北原来有一支革命力量在活动,然而,由于长征途中通讯联络不便,未能得到及时联系。得知陕北刘志丹的情况后(尽管敌人有夸大之处),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于是部队很快越过岷山,最后脱离雪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并顺利地渡过了渭水封锁线。 离开哈达铺的第三天,林伯渠率供给处抵达古城筹粮。这天,他的坐骑因饲养员小周不慎多吃了麦子给胀死了。于是,一连数日,林伯渠只得随军步行。小周见首长失去坐骑,心里十分难过。这时,林伯渠虽然也十分劳累,但并没有责备小周,只是嘱咐他以后注意一些就行了,使得小周得释心头重负,十分感动。 为了早日抵达陕北,陕甘支队急速向前挺进。十月,连续突破敌人在会宁、静宁之间及平凉、固原之间的两道封锁线,击溃敌马鸿宾、马鸿逵部四个骑兵团的追击,越过六盘山高峰,于十月十九日前后相继抵达陕北保安县境内吴起镇,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历时一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十一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宣告结束。 终年积雪的高山,人迹罕至的草原,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一路上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没有能征服英雄的红军战士。此刻,林伯渠回首往事,心情格外激动,曾挥毫作《初抵吴起镇》诗一首,用以抒发自己随军征战,越过万水千山的革命豪情,同时,坚信长征的胜利实践,足以证明中国革命将在党中央领导下,更加阳关坦荡继续向前发展。他激情澎湃地写道: 一年胜利达吴旗, 陕北风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实践, 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 鼓励同仁绝妙诗①。 迈步前进爱日永, 阳关坦荡已无歧。 十月二十五日,林伯渠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早九时,到吴起镇开干部会议,到团级干部。毛主席报告: (1)胜利的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并粉碎敌围剿之各条件,能得如此成绩,是党领导正确。 (2)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 (3)任务: a.军事、政治教育。 b.争取群众,扩大红军。 c.改善生活,充实被服。 时已入冬,陕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可是长征战士的衣服还非常单薄,各种军用器材也急需补充。吴起镇会议后第三天,毛泽东便找林伯渠商量被服及器材问题,决定急待解决下列各种物质: (甲)1.羊毛衣五千套(最急); 2.羊毛短裤六个条(最急); 3.羊毛风衣六个件(一千最急); 4.羊毛帽子五千顶(三千最急); 5.绑带五千双(三千最急); 6.羊毛夹被二千床(一千最急); 7.布军鞋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 8.夹袜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 (乙)西药。 (丙)无线电器材。 (丁)兵工厂器材。 象往日一样,林伯渠依然是信心百倍地接受了任务。于是,这位年近半百的老战士,又以满腔热情,投入了新的战斗…… ①意指毛主席的《长征》诗,是具有鼓舞力量的伟大诗篇。 |
|
林伯渠/涂绍钧.—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