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曹力如 > 其他资料
|
曹力如在生产运动中 |
张志强 李俊玲 |
|
|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曹力如同志曾先后在党内和政府机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一九三九年二月,生产运动开始,他除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兼审计处长工作外,还是边区总生产委员会延安市分会的领导成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曾指出“边区经济建没能取得较显著的成绩,是因为有象曹力如同志一样勤恳工作的一批干部。”负责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工作的李富春同志,在—九四○年五月的—次会议上,也赞扬边区财经工作是生产运动中的一个“模范例子”。 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生产运动开始后,曹力如同志首先抓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马士川农场。他亲自到农场组织生产,并经常围绕着“怎样才能把庄稼做得好”这个中心,邀请当时在延安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康迪、苏劳、达时、康敏等讲课,并组织干部阅读报纸上介绍的有关科学种庄稼的文章。有时,力如同志也亲自讲课。他讲课的方法,不呆板,不用第一、第二……而是抓住群众所想,农场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开门见山的办法,不拘形式深入探讨。据回忆,他讲过的问题,大概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选种)“人的口味不一样,庄稼的胃口也不同。”(讲施肥) “锄地能抵三分雨。”(讲松土、锄地的好处)“庄稼也喜欢搬家。”(讲轮作)……由于他能较好地运用方言土语、群众经验,来回答生产中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同志们乐意听,效果好。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三日,边府举行第五十九次会议。在会上,力如同志特别提出要加强“在生产运动上的技术领导”,并指出:“经常研究、考察各个部门及每个人在生产技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及时地给予解决。对在生产上的各种发明创造,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广泛地给予推广。” 边区政府机关的同志,把延安附近的好地划给了中央和政府的其他单位开垦,他们却在距离延安四十里的马士川沈家庄开荒种地。当时,附近农民一听说边区机关在这里要种地三百六十垧,便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任务艰巨,对完成任务表示担忧,一种认为开垦任务虽能完成,全部播种未必种得合适。由于力如同志的精心计划,犁地、掘地、打土块、烧饭、挑水、养猪、种莱安排得很“熨切”。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发苗很好。凡在农场看过的农民都很惊讶地说:“你们比我们还种得好,你们的挖地速度我们实在跟不上。” “没有水利这一着也不行” 一九四○年夏天,陕甘宁边区遇上了罕见的大暴雨,农场的建设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力如同志的带领下,全场三十多位同志,按体力强弱组成了三个小组,扶起了禾苗,修补了道路,重建了窑洞。一次,力如同志在机关里给秘书处的同志讲;“对于农业来说,不违农时,肥料充足,是很重要的,但没有水利这一着也不行”。后来,延安市生产委员会分会在每次研究工作的会议上,都非常注意抓水利这方面的工作,检查各单位的生产时,也很注意检查这方面的工作。有一次,力如同志去光华农场,看了那里的地形,除川地外,还有坡地,尤其是有甘涸的河流。他对它很感兴趣,和农场的同志商量说:“能不能在它没有水的时候,修筑一道堤坝,准备在夏天有水时起挡水的作用呢?”旁边的同志说:“你想的真远。”力如同志还提出,用提水的方式,就地灌溉河溪两边的牧草的设想,并指示光华农场的同志在有水的时候试一试。 曹力如同志还亲自领导修建了延安裴庄水渠。裴庄位于延安城的西北方向,距城二十华里,是陕北有名的产枣区。裴庄水渠是经杨家湾、穆家湾、枣园至邓家沟一线,全长七公里。全部工程包括水坝、进退水闸、斗门、渡槽、跌水、水磨等。一九三九年八月开工,次年三月竣工,可灌溉土地一千五百余亩。由种一季改种两季,由仅种谷子到插水稻。但在这项工程开始时,老百姓都直摇头,不愿修。因为此渠在过去已修过三次,都失败了,所以群众没有信心再修。第一次是前清肤施(延安)刘知府时代;第二次是高桂滋主修;第三次是国民党,尤其是第三次,劳民伤财,群众吃了很大的苦头,却没有得到丝毫的益处。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力如曾数次去裴庄进行解释工作。结果,群众思想通了,还自愿拿出两千元,并承担了全线工程所需要的劳动力,来响应政府兴修水渠的号召。边区政府十分重视,从技术力量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如批准由建设厅拨款四千元,为使工程早日竣工,委派科技工作者丁仲文等进行实地勘测和技术指导。由于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各方面密切合作,工程进展顺利,质量检查合格。四月二十八日,隆重举行了开闸放水的仪式,群众喜之不尽,相互称庆。当时,重庆《新华日报》记者海稜,问身边一位老乡有何感想,老乡说:“这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保护它,谁要破坏它就跟谁干个不饶!” “把一个铜板分成两半用” 曹力如同志在建立革命家务工作中,计划理财,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生产运动中,他主张“把一个铜板分成两半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马士川沈家庄,是一个荒草遍地、荆棘丛生、狼豹出没的地方。经过艰苦地开垦,马士川沈家庄变成一道富饶的米粮川。一九四○年春节过后,陕北气温还很低。大家在新掘的窑洞里,边抽着自己种的烟草叶,边瞧着穿在脚上的新毛袜,在计划安排当年的农业生产。力如同志满脸喜悦地说“我们能不能‘把酒话桑麻’呢!”接着,他诙谐地说,“我们一不话桑,二不话麻,要边抽烟叶边话今年能干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怎么干才能实现‘自给自足’,我看,还要勤俭再勤俭,把一个铜板分成两半用,来安排今年的生产。”霎时,窑洞里热闹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粪笼可以编。”“毛线自己捻。”……都可以节省开支。力如同志带头纺线线。一九四○年,边府秘书处仅捻毛线这一项,不仅实现了自给,还支援了其他单位,为边区节约开支近一百六十元。 一九四二年春,力如在枣园参加由中央、边府、警卫团联合举行的纺线竞赛,他纺线的质量和数量都是最优等的,并被评上了一等奖。 一九四○年春天,是抗战最紧张的关头,也是边区在财政经济上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节约粮食,支援前线。五月间,力如同志亲自召集了仓库主任联席会。七月间,他又创办了仓库人员训练班,普遍提高了大家对战时粮食工作的认识。同时,他从粮食的质量、运输、保管的具体工作抓起,深入检查了在粮食工作中的贪污、浪费现象,成立了仓库管理委员会。整理粮食保管队伍,制定了粮食保管条例,核实了各机关在伙人员,纠正了吃双份粮、虚报冒领等弊端,有力地保证了前线和边区的用粮。力如同志还建议边区政府适当地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党中央和李富春同志,对力如同志在粮食工作中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措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使“我们的全部财富,差不多没有一文不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资本之用的。” 曹力如同志还根据边区政府颁布的《节约五项措施》,强调:“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注意一张纸、一寸布、一盏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反对贪污腐化”。他主动把自己骑的马交给机关搞运输,把秘书派到基层搞调查研究,把通信员送到伙房去做饭。同志们都说力如号召节约,他自己就是节约的模范。 |
|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