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
第十五章 在平津战役中 三、未曾履任的天津卫戍区司令 |
《萧劲光传》编写组 |
|
|
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七、第八、第九纵队等部,在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解放了天津。 是的,天津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是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作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之一,也是人民解放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诸兵种一次精彩的协同作战。这一胜利的取得,是中央军委平津战役规划的重要一步,是稳操胜算之中的。早在解放天津战斗发起前的1月10日,中央军委就拟定了《关于接管平津和统一领导平津地区一切工作》的文电,部署了北平、天津的接管工作。文电提出,平、津两市警备工作须以东野各一个军分担,“这两个军的军长和政委即暂行分任平、津两市的警备司令和政委,并加入两军管会为委员。”天津解放、接管后,林彪、罗荣桓感到“城市大而复杂”,以一个军担任卫戍恐难胜任,于是向军委建议,“以两个兵团司令部分任两城市的卫戍司令部”,即由第二兵团兼任北平卫戍司令部,第一兵团兼任天津卫戍司令部。1月22日,中央军委回电林、罗:“同意你们以两个兵团司令部分任平、津两城卫戍司令部的意见。两兵团司令员并应分别加入两地军管会为委员。”据此,东北野战军颁发命令,任命萧劲光兼任天津卫戍区司令员。同时,第一兵团其他首长,副司令员陈伯钧、副政委唐天际等,也分别兼任了天津卫戍区相应职务。 但萧劲光没有接手天津卫戍区的工作,而是由副司令员陈伯钧前往主持。因为这时,傅作义还没有最后放下武器,包围北平的解放军各部还在继续做着攻城的准备。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人民解放军对北平初步达成合围时,平津前线司令部与傅作义代表的谈判就开始了。只是傅作义仍然心存幻想,对放下武器还是逃走,拿不定主意,且与蒋介石多次信使往还。天津解放的第二天,即1月16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转交了以林彪、罗荣桓名义书写的公函。此公函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在综数傅部“剿匪戡乱”罪责、分析其眼前处境后,公函以最后通牒的口气指明出路:(一)自动放下武器,并保证不破坏文化古迹,不杀戮革命人民,不破坏公共财产、武器弹药及公文案卷;(二)离城改编。依约离开北平,开入指定地点,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上述两项办法,任凭贵将军及贵属自由选择”,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随后双方代表经过几次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傅作义决心放下武器。从1月22日起,国民党部队陆续出城,接受和平改编。至31日中午12时,北平城内傅作义麾下各种部队二十五万余人,全部开出城外,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哨兵登上景山制高点,接管了傅部最后一个哨位。 2月3日,解放军庄严举行入城庆典。第三纵第一一八师指战员作为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的代表参加仪式。随后,按照东野总部的统一部署,部队就地整训。在这期间,萧劲光与部分领导一起进了城,参观了天安门、故宫等多处文化古迹。南征北战二十多年,他几乎走遍全国,还两次去了苏联、经过日本,这次却是第一次来到驰名中外的古都北平。漫步在这汇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精粹的文明古都,望着大街小巷有序奔流着的车流人潮,萧劲光感到分外惬意。 部队整训期间,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东北野战军”取消原冠有的军区地名,按序数排列,称“第四野战军”。据此,萧劲光统领的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伯钧、唐天际分别任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解方任参谋长。各纵队改称军,军长、政治委员分别由原来的纵队司令员、政委改任。依新编制,第十二兵团下辖第四十、第四十五、第四十六(原东北野战军第三、第八、第九纵队)三个军。 按照林彪、罗荣桓最初的想法,北平、天津解放后,部队就地休整两个月。其间,萧劲光即可前往天津履任,主持这一“大而复杂”城市的整顿、卫戍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安排有了新的变化。2月12日,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 为配合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三月半出动三月底渡江之行动,决定林罗先出两个军约十二万人左右,于三月二十日以前到达郾城、信阳间地区。于三月底夺信阳、武胜关,四月十五日以前夺取花园、孝感地区,迫近汉口,休整待命,钳制白崇禧不敢向南京增援,以利刘、陈、邓夺取南京。为执行上述任务,该两军应于二月十八日以前完成出发准备,二月十九日由平津线出发。 据此,林彪、罗荣桓等第四野战军领导研究决定,由萧劲光率第十二兵团机关并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第四十三军(军长洪学智、政委赖传珠)等部计12万人,作为先遣兵团,准备进军武汉。 |
|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