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大将画传
第十章 濮阳转道东北三省,转战南满四保临江 战场拉锯
张洋
1946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新一军、七十一军自沈阳地区北进,在遭到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抗击,并在四平西南被歼一个师的大部后,于4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区。这时,归国述职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已经返华,并提出东北停战方案。为了争取在有利态势下实行停战,毛泽东在4月26日致电林彪、彭真:“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27日至30日,又多次致电林彪,指出:在停战前国民党军可能继续发动几次猛烈的进攻;我军必须“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加强四平守备力量,并依据国民党军的进攻态势,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至八面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对峙。5月14日,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新六军等也到达四平前线,并在第二天开始集中10个师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对四平发起总攻。参加这次总攻的,都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防守四平的部队虽经顽强抗击,仍不能挡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
四平守军鏖战一个多月,伤亡已达8000多人,疲惫困乏,难以再战,加上防线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于5月18日致电中央,陈述理由,并于当日午夜组织部队撤出四平,分别向南满、东满、西满转移。19日,毛泽东复电:(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三)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与有利地位;而敌则愈前进愈分散粮源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
国民党军占领四平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领公主岭、长春、德惠,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向北渡江进占哈尔滨。在这种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经过紧张谈判,于6月7日分别发表在东北休战15天以便继续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东北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四平保卫战是在国共双方有可能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战役历时一个多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万多人,给了他们沉重打击,使东北出现了从6月到10月的4个月的实际停战的局面。这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在原来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在北满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国民党军始终未能北渡松花江进攻北满解放区,使东北民主联军保持住了一块完整的战略基地。
到东北以来,萧劲光一直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在调查了几个地方后,11月下旬,萧劲光又回到沈阳,提出关于东北工作的几点建议,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北的战争将是比较长期的、残酷的、较大规模的,以运动战为主的战争。我们在兵力部署上、兵力组成上、交通运输的掌握上、兵源物资的补充上,以及后方建设诸问题上,都要适应这一战略要求。
(二)关于兵力部署,完全同意东北局在南满组成两个战线的决定。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发展,南满将有可能展开激烈争夺战!在南满组成两个战线,对阻滞敌人进攻,对我们争取东北有战略意义。因此,建议东南满主力目前拟应集结于辽阳、辽中一带,同时将沟帮子到营口一线的铁路彻底破坏,以策应西南方面的作战。
(三)在部队编组上,东北有些改编过来的部队,不仅没有战斗力,而且本身巩固都成问题。像抚顺独立旅,全是散兵游勇编成,不能作为主力部队使用。而像三五九旅这样的老部队,又长期无兵源补充。因此,近期原则上要用没有战斗力的部队去扩大、充实老部队,同时划定主力部队的扩兵地区,扶植地方武装。目前成立正规兵团的时机尚未成熟。
(四)对东北交通运输的掌握上,是关于军事成败的一个大问题。有了运输力量,一个师则可当几个师用,没有运输力量,几个师只能起一个师的作用。许多铁路支线,没统一管理,有许多地方指挥不灵。如,梅河口这个枢纽站,车头、车辆都调不动,一个连长在那里说了算。因此,必须统一运输工作,清查车辆、修整铁路,进行有计划的运输工作。
(五)关于大后方的建设问题。就目前状况看,各部队都收集了许多日伪遗弃的资财,都零乱地分散于各地,如不立即加强管理,集中于大后方,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将造成极大的流失和浪费。应该在延吉、牡丹江、佳木斯、北安、通辽等地聚集物资,恢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萧劲光把报告写好后,将其与部队编组、整训计划一起交给了林彪。东北局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向中央作了报告。
1946年11月,蒋介石发动山海关大战后不久,即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企图先吃掉我南满根据地,解除后顾之忧,然后挥军北上,全力进攻北满,实现其独霸东北的野心。而当时中共中央派到东北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一共20余名,萧华1人在南满,其余几乎都在北满。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告,以陈云、萧劲光、萧华为核心成立南满分局,陈云任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治委员,萧劲光任副书记兼辽东军区司令员。南满分局统一领导南满地区党、政、军、群工作。10月27日,他们从哈尔滨出发,经牡丹江、图们取道朝鲜,于11月27日到达临江,正式组建了中共中央南满分局,萧劲光任副书记。当时南满根据地只剩下长白山下的临江、长白、濛江(即靖宇)、抚松4县,情况确实非常严重,是留是去,是坚持南满还是转移北满,敌情、我情、军情、民情都迫人深思。萧劲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之后,认为南满必须坚持,南满能够坚持。
南满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敌人大兵压境,其主力就有8个师,10余万人,装备精良,来势汹汹。我军主力三纵、四纵的三四万人和40多个机关企业的3万多人被敌人压在长白、临江等4个县内,这一地区只有23万人口,要担负我军这么多人的支前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在军区和纵队负责人中,大多数人主张向北满撤退。陈云、萧劲光在去临江的路上即开始了解情况。到临江后,马上进行调查研究。
12月11日,萧劲光在七道江前线指挥部,主持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在会上,萧劲光作了《关于坚持南满和今后军事行动方针问题》的报告。目的是确定正确的军事行动方针,粉碎敌人的进攻。他在会上阐述了南满必须坚持的重大意义,南满能够坚持的有利条件,提出坚持南满要立足于战争,以战求存。但由于思想认识没有统一,报告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激烈争论,少数人主张坚持南满斗争;多数人对坚持南满没有信心。会议连续讨论了几天,双方相持不下。这时,得到敌情通报,敌人已向我进犯,时间紧迫。因此,萧劲光向陈云汇报了会议情况。
12月13日晚,陈云从临江赶到七道江前线指挥所。他说:“你们都是搞军事的,我不是搞军事的,来了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办法还是大家想。”14日,陈云主持会议,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自己的意见,陈云平心静气地听着双方的争论,直到晚上,双方的话终于都说完了,大家纷纷要求陈云拍板。陈云说:“我们不走了,一个纵队也不走,都留在南满。”他说,我们北撤要过长白山,现在天寒地冻、满山冰雪,我们缺衣少粮,过长白山要损失几千人;我们北撤,敌人必尾追堵击,我们又要损失几千人;到了北满,敌人会集中兵力压过来,我们又要损失几千人;北满地形不宜于作战,我们有可能退到苏联,可我们早晚还得打回来,打回北满,又要损失几千人;等打回南满,我们还要损失几千人。这5个损失,加起来至少要损失1万人,实际上要占我们部队人数的一半,北撤也不能保存实力。北撤我们还有一个损失,那就是要失去南满的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我们将难以取得胜利,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我们之所以越打越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与人民血浓于水,鱼水情深,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是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吗?”陈云简明又睿智的讲话,说服了大家。陈云最后说,如果这个决心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不怨大家。希望大家团结一心,坚持南满!
陈云全面分析形势,对比算账,权衡利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解决了军队指挥员怕伤亡,不愿坚持南满斗争这一大难题,取得了坚持南满斗争的第一步胜利。
萧劲光大将画传/张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