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回忆录
|
十四、搬迁工厂,加强三线建设 |
郭洪涛著 |
|
|
党中央决定: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战备。这一项富有远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的。当时我国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过多;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还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特别是国际环境对我不利,美国在侵朝战争失败后,又发动了侵越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南大门外,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国民党武装特务部队一再窜犯东南沿海和广东沿海;印度在中印边境向我发动武装进攻;中苏边境地区的气氛也很紧张。因此,必须加强国防,进行战备,做到有备无患。 按照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一、二、三线,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又分为西南三线和西北三线,前者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后者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河南、山西西部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党中央决定,新的建设项目要摆在三线,开始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针布点,后来把“小集中”取消了,全部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布点,不要集中在某几个城市;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搬迁到三线,等等。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搬迁工厂的工作,在国家建委未成立前是由国家经委负责的。在薄一波同志领导下,由我担任这项工作。设立了一个迁厂的办公室,赵伯克同志任主任,雷汀、殷之瑶同志为副主任。 1964年冬,根据各有关部门提出的搬迁单位名单,我和迁厂办公室的同志分析研究后,拟定具体方案,全国准备搬迁的工厂、学校和科研单位共400余个,经薄一波同志审核后报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批准执行。从一线搬迁工厂到三线是分批进行的。第一次搬迁的有24个工厂。从1965年至1966年2月又分批搬迁了许多重要的工厂及配套的工厂。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搬迁工厂的方案,审查得非常严肃认真。我记得第二次报批的方案中,有一个工厂是生产军用橡皮船的,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写成了生产军用船的。刘少奇同志的秘书给我打来电话说,少奇同志查问这个工厂生产的军用船怎么外运?我答复是橡皮船,可以运出来,才获得批准。 搬迁工厂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我先后到天津、沈阳、上海等地,进行动员和协调工作,在有关部门和当地党政领导的配合下,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党中央批准的具体方案。 1966年初,国家建委成立后,搬迁工厂工作归由国家建委负责,迁厂办公室继续工作,迁厂方案由国家建委审核上报。不久,赵伯克同志调入国家建委。 |
|
郭洪涛回忆录/郭洪涛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