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北秧歌实录》 胸鼓 (一)概述


  流传于榆林地区定边县的“胸鼓”,又称“打花鼓”。其表演形式和风格与宜、洛川等地所表演的胸鼓基本相同。
  定边胸鼓,多于每年春节或正月十五闹社火时表演。有一人单打、双人对打,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十名男青年集体表演的群舞等表演形式。过去,除鼓手外还常有二女或四女手拿彩扇在一旁伴舞。建国前后,为了突出男子击鼓技巧和整体表演效果,有的地方逐渐改为全由男子表演。
  胸鼓,将鼓挂在胸前击打,所用的鼓,似常见的腰鼓。舞者右手握软皮槌,左手捏硬木槌,动作潇洒、节奏欢快。舞蹈中不时踢腿、跪膝、弯腰、转身;一会儿成“弓步”,一会儿站“马步”,不论是跳、转、走、跑,均在双槌不停地交替击鼓中进行。技艺高超者,还可头顶鼓、肩扛鼓、身背鼓、腿挂鼓、腰缠鼓,一人身上挂着六七个大小不同的鼓,边舞边击,激烈、紧张,让观众看之目不暇接,显示出胸鼓艺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定边胸鼓表演时多以打击乐起头,俗称“打头趟”,由四位女性伴舞者上场,表演扭秧歌。随后,鼓手出场表演。打至高潮时,由场外抬进长凳或方桌,技高一筹者站在长凳或方桌上表演。有时表演一段胸鼓后,艺人们还即兴编唱秧歌调,进行拜年问候,祝愿大家身体康健,四季发财。有时也表演些小演唱节目,使胸鼓起到为其他社火节目之间的衔接串场作用。
  胸鼓的鼓槌一软一硬,软槌用牛皮条缠在短木把上制成,长约25厘米,击鼓时有弹性;木槌长约15厘米。两槌性能不同,形成击鼓时的“花点”和“连音”效果,有时密集、清脆,像雨打芭蕉;有时顿挫有致、节奏激越,如骏马奔驰。特别是高音大锣的铿锵伴奏声,与胸鼓的鼓点汇成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突出了舞蹈欢快、活泼、激越、奔放的情绪和气氛。
  定边胸鼓,是由山西晋南传入的,清末民初,当地有几家晋南商人开的大字号(店铺),每逢过年和正月十五,字号的掌柜常组织铺子里的相公娃们表演胸鼓,既为本字号进行宣传,也为在节日里图个开门大吉,财源茂盛,同时又活跃了店员们的春节文化生活,加强与当地群众的联系。此外,也于二月二龙抬头时,参加社火大队表演。社火队前有披红挂彩的数十匹骡马开道,紧跟其后的是两架锣鼓大车,胸鼓组成数十人的舞队跟在车后,边舞边击鼓前进,声势浩大,显得格外红火、壮观。
  出 处:陕北秧歌实录/海海著.—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2006重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