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八、阿宫腔大事记











1现存富平阿宫剧团的最早合影;2阿宫剧团上世纪60年代合影;3文化部戏曲调查研究工作组来阿宫剧团调研时合影;4富平阿宫剧团二队合影;5、6、7富平县文化局开办阿宫腔培训班;8阿宫腔培训班汇报演出合影;9阿宫腔培训班合影;10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当代戏剧》编辑部两次来富平调研阿宫腔现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冯翊(今大荔,富平史属左冯翊)与京兆、扶风民众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为中国戏曲最早见诸记载的剧目。(《西汉会要》、葛洪《西京杂记》)
  汉武帝元狩元年至六年间(前122—前117)
  冯翊民众创编演出大型歌舞剧《总会仙倡》,该剧与《东海黄公》戏为西汉至东汉时期京师盛演的百戏之一。(张街《西京赋》,《西京杂记》卷三)
  汉昭帝始元六年至汉宣帝五凤二年(前81—前56年)
  同州(大荔)、弘农(今华阴、华县一带)民间角抵戏、歌舞戏盛行。(桓宽《盐铁论·崇礼》)
  汉成帝建始元年至绥和二年(前32—前7)
  是时,郑声尤盛。黄门名倡丙疆、景武之属显富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张放)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
  隋大业二年(606)
  是年长安筑城,弘农杨素献乐工、杂技。(《隋书·音乐志》)
  唐武德二年至五年(619—622)
  秦王李世民驻兵弘农,军中将士多系秦人,军民为歌同乐,编演歌舞剧《秦王破阵乐》。
  贞观元年,太宗即位,将《破阵乐》引入宫中,令颜征、虞世南编词更名为《七德舞》。(《旧唐书·乐志卷》)
  唐玄宗开元初(713—720)
  散乐百戏尤为兴盛,普及乡野,巡村演出,“台北阙笙歌于洛宾,珠阁西聆曲于秦野”。(蒲城《唐金仙公主墓碑》)
  弘农一带倡伶入京师教坊、梨园。
  以舞剑著称者公孙大娘和李龟年兄弟被选入长安。
  京师教坊大曲选自冯翊、弘农。(《唐会要》·《新唐书》)
  唐天宝十五年(756)
  安史之乱,长安梨园大批艺人流落冯翊、弘农卖艺为生。(《乐府杂录》)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州有戏,府有伶,乐棚在民间盛行。(白居易、元稹诗)大曲、法曲盛行。华县女道士唱道情,招徕听众。(韩愈《华山女道士》)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华州新葺设厅,作行乐用,妇女列坐,优者与诙谐厅内演出。秦中大多数州县均有此种装置。(沈亚之《沈下贤集》)
  唐昭宗乾宁间(894—897)
  州府报赛演戏普及各乡社。
  冯翊九龙庙每岁五月十八日集会,乡民远道来观。(道光《大荔县志》)
  宋真宗咸平元年至天禧年(998—1021)
  大荔县西南桥渡,安武村关帝庙、戏楼落成,望日赛神,“社鼓喧阗,火烟辐辏”,引蒲城、富平、临潼、渭南诸县民众前往,呼之为“南赛”。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
  《霓裳谱》一曲,由大荔乐工王均容、程士守依法曲创成,用于六么、法曲等。(《嘉祐杂志》)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
  赵晋《长歌纪王氏》称:蒲城县“春秋报祀恒多议”。(《蒲城诗征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英宗至治三年(1277—1323)
  北曲派别西腔、杂戏在本区各县民间昌盛一时。冯翊李仲章有杂剧《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断遗留文书》《河南府张鼎勘头巾》,张玉娥《九转货郎儿》等剧。(《录鬼簿》《脉望馆古名家杂剧》)
  明太祖洪武二年至四年(1369—1371)
  洪武四年(1371)戏剧家李芳桂(李十三)的祖上由华县大张社罗家村逃荒至渭南县吝店小仲寨村。
  清乾隆十一年至三十年(1746—1765)
  乾隆二十七年,秦腔主弦乐器始由琵琶改胡琴。(《燕兰小谱》《都门纪略》)
  碗碗腔皮影戏始在大荔盛行,后流入二华、富平、蒲城、渭南等地。阿宫腔皮影在乾县、三原、富平一带流行。
  清嘉庆元年至六年(1796—1801)
  渭南地区“曲子”迅速发展,与秦声戏曲同台演出,群众称“风搅雪”。
  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渭南地区戏曲班社增建,普及各乡镇。
  清道光年间(约1834)
  富平县曹村乡西头陈堡陈相公(展中)阿宫腔皮影班演出。
  清咸丰年间(1851—1861)
  华阴、华县的迷胡戏禁而复振,并流行渭南、富平等县。
  清同光年间
  刘丰收,富平县美原镇菜园头人,为金玉班须生台柱,擅长演红脸王帽靠甲戏。有《滚龙床》《红拆书》《汴梁图》《铁冠图》等。王绍猷先生在《秦腔纪闻》中称赞:“其人气象堂皇,仪表绝俗,声似钢铃,喉如铁笛,老于顾曲者至今称道。赞曰:菊林孤隼,梨园长鲸,名垂关辅,雁过留声。”
  清同治十年至十一年(1871—1872)
  阿宫腔艺人金马驹、金盆子、玉石娃、董相公在富平等地演出。
  清光绪初年(约1875元年)
  富平县薛镇宏化刘贵堂家戏演碗碗腔皮影戏。
  清光绪中期(约1886)
  富平县赵老峪殿下村四金儿,以净角行当驰名三秦。其声如奔雷灌耳,吐字发音,虽数百句而一丝不苟。如演唱工戏即无与为敌者,每一开口数里外均能闻之。文戏如《二进宫》《铡美案》《黑叮本》《观兵书》,武戏如《三关辕门》《破宁国》《玉虎坠》《打渔杀家》等,皆净角之重头戏。王绍猷赞曰:“身似金刚,声如雷鸣,响震山谷,气贯长虹。”
  清光绪十六年(1890)
  富平县华朱页坡阿宫腔皮影乐师樊瞎子红极一时,可吹唢呐曲牌300余种。《秦腔纪闻》记其“工吹曲,牌子多至数百种,教授生徒数十人,皆为名手,可谓一时之盛”。
  清光绪十三至二十年(1887—1894)
  此期间在富平经常演出的阿宫腔戏班子有王仓班社和乔娃子(胡宝成)、友娃子(李正启)等。
  清光绪十九年(1893)
  阿宫腔皮影艺人陈展中病故,终年90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富平县华朱页坡樊瞎子刻制皮影,天资聪颖,刻工精细,逼真传神,为一时之绝。
  清光绪后期(约1899)
  赵杰民,富平庄里镇人。初习同州梆子,后改西安乱弹。台步老到,嗓音坚实,或庄或谐,均见身份。尤以《教子》《观表》《三上轿》《杀庙》《祭江》《盘道歌》等苦戏出名。民元后入易俗社任教练30余年,栽培后进不少。有言赞曰:四声尖园,研究无遗,发音收韵,吞吐神奇。
  清宣统己酉年(1909)
  频阳王小平收集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曲子演唱,辑成《羽衣新谱》,宣统元年由西安公益书局铅印出版。全书包括全目调词52出,平调词34出,情曲词63出,杂调词35出。
  城关乡谢村李香亭、李新魁救济流落富平的礼泉皮影艺人有娃子(李正启)、齐娃子(胡宝成)、赵积福等人。后又供戏箱,让其成立皮影班社,承揽庙会演出。
  城关乡谢村陈家顺景子(吴景太)投师学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顺景子领施家乡东胡村戏箱演出阿宫腔皮影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碗碗腔艺人杜升初(一杆旗)红极一时。
  部分秦腔班社废二股弦主乐器,以板胡替代。
  中华民国七年(1918)
  富平县王寮乡南董村段家段天焕偷偷离家,在底店乡投乔娃子班学艺,后又投有娃子戏班继续学习阿宫腔。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
  段天焕领金城堡武观石家箱开始独立演出。与安四、赵光奎、赵志福等组成班社,在富平城关、淡村、庄里、华朱、流曲、留古、刘集等地流动演出。三原王仓请他演出,他以《赠绨袍》一剧引起轰动,以道白流利、将音雄浑、言词幽默、相气十足而载誉西府,连演三月不衰,艺名“焕子娃”的戏班从此走红。并在渭北三原、耀县、蒲城、渭南、临潼、高陵等地演出,成为名噪一时的皮影班社。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
  夏,流落富平的礼泉阿宫腔皮影艺人李正启(艺名有娃子)病死于华朱梁家坡。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
  冬,和有娃子一同流落富平的阿宫腔皮影艺人胡正有(艺名乔娃子)染时疫死于宫里乡北陵城门洞。乔娃子和有娃子在富平演出阿宫腔20多年,在十分贫困艰难的状况下维持演出,并培养出段天焕阿宫腔一代名人,使阿宫腔得以传继。对阿宫腔的传承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31)
  王三元是富平县曹村堡人,与段天焕同一时期在渭北一带演出。他与段天焕情谊深厚,为金兰之交。对阿宫腔、秦腔、眉户皆精,人极聪明,未曾投师便领宫里乡仇汝年家戏箱演出,班社成员有周怀春、周先庚、赵叶、玉合老五等。由于其戏表演风格独特,常常一鸣惊人,群众称其为“猛出窝”剧社。
  夏末,顺景子死于瘟疫。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
  富平美原上修村杜有智成立碗碗腔皮影社。因杜有智14岁唱戏出名,乡人称其为“十四红”戏班。又因全家都是戏班成员,兄拉弦,弟唱戏,父敲击乐器,人戏称“一窝鳖”。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
  阿宫腔皮影艺人王三元病逝。
  杨虎城回乡,点名要看“十四红”的戏,杜有智领影戏班在尧山中学演出三天。杨虎城点《借水》一场,看后赏钢洋35块。
  1949年
  11月,王绍猷编写的《秦腔纪闻》出版。全书共16节,对秦腔的源流、音乐、剧目、乐器及60年来的著名秦腔演员都作了记述、论证。其中第一次对“窝工皮影”的音乐、渊源、艺人等作了论述。
  1950年
  2月,在县长周惇支持下,周海峰成立“民乐剧团”。群众习称“海峰社”。
  1951年
  8月,富平县人民政府决定,借支二十石小麦作经费,成立富平剧团。马亚时任团长,文化馆馆长孙廷盈兼任副团长。雷长寿、雷天民、周正中、傅新元、李珍珠等为首批学生。
  1952年
  8月,段天焕皮影班定名“群乐皮影社”。
  富平县剧团招收党碧侠、王明德等新生随团培训。
  1953年
  2月,县文化馆召开皮影改革会议。“群乐”“新民”“联发”“光明”四个皮影社参加。
  9月,县文化馆根据富平县政府批示,协助群乐皮影社建立管理制度,增置箱物,加工剧目。
  富平县第一个剧场“群众剧场”在县老城原城隍庙剧场落成。
  1955年
  西北戏曲研究院支援地方戏曲发展,调李步林、惠存孝、柏富荣、李丙恒、李亚玲、刘宝琴、刘连香、陈克琴等到富平剧团。
  县群乐皮影社招王开文为徒,任喜德到团帮档。11月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富平群乐皮影社参加演出,段天焕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演剧目有《赠绨袍》《观表》《剪梅鹿》《三霄坐洞》,并获演出一等奖。段天焕、党兆信、支树奎分别获个人一、二、三等奖。樊春歧向大会献珍藏的皮影图样两册,刀具数十件,省文化厅授给奖状及奖金。李子芳送给大会自己收藏的《镝仙楼》《余凤楼》《胭脂茹》等11个剧本,受大会表彰奖励。会演结束后,群乐皮影社在西安演出20天。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为《寒宫认母》《王由挂画》两剧录音并播出。
  群众剧场盖起观众厅,800位池座,两厢站票可容500余人,改名“富平剧院”。此后,富平剧院成为富平县政治社会集会、文化演出的中心场所,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
  1957年
  8月,经富平县人民政府批准,群乐皮影社为县属集体性质的职业皮影剧团,全社9人转成商品户口。
  1958年
  8月,富平剧团聘请段天焕为艺术指导,试验把皮影阿宫腔搬上大舞台,试排《鸳鸯谱》《玉瓶赠金》两个剧目。并努力解决男女唱腔不协调、易与秦腔串调、伴奏乐队声弱等问题。
  1959年
  1月,陕西省行政区划调整,原富平、耀县、铜川市各剧团归铜川市戏曲剧院,富平剧团称铜川市秦腔三团。
  9月,铜川市秦腔三团排演阿宫腔传统剧《锦香亭》和《赵氏孤儿》,在富平剧院首演。
  10月,《锦香亭》《赵氏孤儿》赴西安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十周年展览演出。社会各界评价这是阿宫腔搬上大舞台的成功演出。
  1960年
  3月,铜川市秦腔三团新排阿宫腔《王魁负义》,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新搬上大舞台剧种会演。大会会刊发表卢恺的《值得学习的演出》,田益荣的《老树新花》,贾自立的《遏工王魁负义观后》,张生乐、刘裕中、霍玉亮的《谈敫桂英在打神告庙的表演》等评论文章。
  4月,著名戏剧家田汉到铜川观看阿宫腔演出。群乐皮影社段天焕主签演出皮影戏。
  7月,铜川市秦腔三团改名为铜川市阿宫腔剧团,并定为国家事业单位。同时决定将铜川市群乐皮影社改名为铜川市阿宫腔皮影团。
  11月,铜川市阿宫腔剧团在陕西省文化局安排下,以阿宫剧《王魁负义》《赵氏孤儿》为主要剧目,开始在西北各省巡回演出。11月26日,在山西省临汾市大礼堂首场演出。
  12月3日,《晋南日报》发表严廷力文章《喜看铜川阿宫腔》。12月11日,《太原日报》以《红花绿叶相互辉映,豫剧、吕剧、阿宫腔各具千秋》介绍阿宫腔在太原的演出。12月13日,《山西日报》发表简为文的《喜赏新腔阿宫戏》。
  1961年
  1月1日,阿宫剧团对大同市装甲兵学院官兵作慰问演出。1月7日,到呼和浩特市演出。1月8日《呼和浩特日报》发表剧种介绍《关于阿宫剧团》。
  1月下旬到2月初,阿宫剧团到宁夏银川市演出。2月1日,《宁夏日报》发表剧评《枯木逢春鲜花开》。2月中旬,剧团在兰州市西固剧院演出40多场,场场满座。《甘肃日报》《兰州广播》连续发表了《枯木逢春枝繁叶茂》《大胆的尝试,精彩的表演》等文章。
  3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阿宫腔重放光彩》一文。
  3月15日,阿宫剧团长达百余天的巡回演出完满结束,载誉归来。铜川市委副书记张思聪,副市长王愚若,铜川市各剧团领导、演员到宜古村车站迎接。
  4月17日,《陕西日报》发表贾自立的文章《古树发青枝,艺坛出新人》,评述阿宫腔剧团青年演员刘宝琴、李珍珠在《王魁负义》一剧中扮演敫桂英的演出艺术。
  6月22日,《陕西日报》发表王彦铭(王玉山、李彦芳、成新铭三人合写)的《阿宫》一文。
  8月,阿宫剧团在西安集中加工准备赴京演出剧目。著名京剧艺术家尚小云与鱼讯、封至模、李文蔚、王依群、薛增禄、蔡鹤汀等共同精雕细排。
  9月8日,陕西省文化局以铜川剧院阿宫腔剧团、大荔县戏曲剧院碗碗腔剧团组成陕西省阿宫、碗碗腔演出团,鱼讯任团长,王依群任党支部书记。
  9月9日,尚小云先生到剧团住地为演出团送行并讲话鼓励大家同心协力,不辱使命,为陕西争光。
  9月12日下午,习仲勋副总理到剧团住地冶金部招待所看望大家,和演职人员一一握手,详细询问吃、住、行等情况。习仲勋副总理看见有的演员洗脸还用家织粗布时,马上让工作人员寻来毛巾发给大家,一直到5点多才离开。晚上,又在国务院小礼堂观看段天焕皮影专场演出的《淮河营》《穰侯搜车》《屎巴牛招亲》《张古董借妻》等。
  9月14日晚,在国务院小礼堂汇报演出,陈毅、习仲勋副总理观看演出,接见演员,和大家一起吃饭。饭后,习仲勋高兴地请陈毅副总理讲话,陈毅副总理称赞“你们演得很好,遏宫腔这个遗产,你们把它挖掘出来,保留下来,又把它发扬光大,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喜剧一定要有新的创造,以适合目前的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哪一个剧种,能执行这个方针,哪个剧种就会得到群众的欢迎,若不执行,哪个就会落后。京剧上演的戏只有五六十种,这样唱下去,就会唱完了,以后就没文章了。”
  陈毅副总理还强调“改戏要注意,不能乱改,不能乱改历史。有些人爱做翻案文章,把曹操和武则天改成现代人物了”,“音乐改革,也应按本剧种的特点规律适当地加以改革。但也不能百年一成不变。增加西洋乐器,我不欢迎它,应保持中国的古典音乐,不能加成大杂烩。”“改戏应去掉侮辱劳动人民迷信的、黄色的。演戏不能当成上政治课,讲政治是我们的事情,不是你们的事。你们要讲政治,我们就没饭吃了。在古典戏中,不能找马列主义,有些人还在这里找毛泽东思想”,“应保留讲信用、讲义气、讲道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讲有文化。反对外来的侵略。应破除迷信,这些东西,也绝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这样改戏,就可以把老戏当新戏来演,那么梅兰芳的100多个戏,就可以当1000个戏来演。苏联的大剧院有30个剧目,就可以演50多年,这太保守了。”“我不赞成一个好戏都演,《生死牌》就是例子,今后要把路子往宽的搞,并且多编新的。”
  陈毅副总理还希望以后看剧团的新剧目。习仲勋副总理说:“三年后再来吧!”陈毅副总理接着说:“三年后我要看你们的新节目,我没有看过的节目。十年后可以安排出国演出。”习仲勋副总理还亲切地和大家开玩笑说:“这下回去可以在乡党面前吹牛皮了,你们把勾锣从富平敲到了国务院,回去再好好排几本戏,1964年我再请你们来国务院演出。”
  9月23日,在军人俱乐部演出,驻北京部队首长接见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其通说:“人民解放军是在陕北成长起来的,陕西的戏我们看了很有感情。我1937年在三原看过阿宫腔,今天又在北京见到了你们,感到很荣幸。”
  9月27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王魁负义》,著名戏剧家曹禺,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张良等观看演出。全场气氛热烈,谢幕达七八次之多,曹禺等接见演员并合影。
  10月19日,演出团在北京演出完满结束,期间共演出20场。全国剧协、音协、北京市文联等召开座谈会,吕骥、何为、李超、郭汉城、范钧宏等参加讨论,对阿宫腔搬上大舞台予以热情肯定和赞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连续报道了演出情况和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王魁负义》全剧。中国百代公司为刘宝琴《惊耗》一场的唱段录制唱片。
  10月23日,在山东剧院为山东省党政界领导演出《王魁负义》,省委书记白如冰等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
  10月24日,在八一礼堂为山东省军区演出《女巡按》,杨德志等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
  10月27日,在山东剧院为山东和济南市文艺界演出《王魁负义》。
  10月29日,省委书记白如冰到剧团住地看望大家并座谈。
  11月4日,在淄博市张店演出,淄博市五音剧团来团座谈访问,王依群先生介绍陕西地方戏搬上舞台的情况,并互相观摩节目。
  11月13日,在青岛市为三三三舰队演出。
  演出团在山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共演出25天。
  《大众日报》《淄博日报》《青岛日报》都发表评论文章。其中青岛市柳腔剧团副团长张彦云在文章中谈到“遏工腔和柳腔都具有高八度和低八度的特点,也有许多适于抒情的特点”。不仅对北方两个地方小剧种的相近之处作出比较,也对我们从源流上探索小剧种源自民间提供了证据。富平剧团回来后移植演出了柳腔小戏《王小赶脚》,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和阿宫腔一脉相通,自然亲和,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11月17日,陕西省阿宫、碗碗腔演出团回到西安,向社会各界作汇报演出。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赵伯平等观看演出,接见演员。
  12月,《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发表王烈的《幸福、荣誉、收获》《让两朵戏剧新花开得更艳》,蔓秋写的《既鲜明又含蓄》,马家骏的《看阿宫腔的断想》等文章,肯定阿宫腔《王魁负义》是成功的艺术成果。
  当年8月,富平县制恢复,9月铜川市阿宫腔剧团更名为富平县阿宫剧团。
  1962年
  富平县阿宫剧团根据上级指示,精简人员。
  1963年
  6月,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成立,富平阿宫剧团改名渭南专区阿宫剧团。
  1964年
  4月,上级指示传统剧停演。陕西省举办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渭南专区阿宫腔剧团参加演出阿宫腔《接女》。
  1965年
  5月,渭南专区举行现代戏会演,阿宫剧团参加演出《争儿记》《两块六》《新媳妇》。
  10月,根据省文化局通知,渭南专区各剧团第二次精简人员,阿宫腔剧团再次精简人员。
  1966年
  2月,富平县举行第二届群众文艺会演。刘集公社代表队演出曾长安创作的《贫农女儿的嫁妆》,被评为优秀节目。
  3月,渭南专区举行现代戏创作剧目会演,阿宫腔剧团参加演出马贻云、王玉珊创作的阿宫腔现代戏《应该管》,被评为赴省演出剧目。
  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王魁负义》先受到批判。
  8月,全国破“四旧”,剧团烧毁部分古装戏道具箱物。
  1968年
  7月,阿宫腔剧团党支部书记李彦芳不幸遇难。
  1969年9月渭南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原戏管会所属各团归各县领导,各县剧团称文艺工作团。
  10月,富平阿宫剧团成立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富平县红旗文工团”。
  1970年
  10月,富平县红旗文工团排演“革命样板戏”。
  8月,富平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决定抽调业余作者曾长安、张玉平、李崇敏到县集中开始剧目创作,为参加渭南地区现代会演准备剧目。
  10月30晚,富平红旗文工团在美原露天剧场演出现代剧《槐树庄》,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死37人。36年后,耿翔在《华山文学·富平版》发表回忆文章《血泪槐树庄》,读来仍使人惊心泪下。
  12月,渭南地区现代戏会演举行,富平县代表团演出曾长安创作的《红军鞋》,张玉平创作的《重引山洪》,李崇敏创作的《小红缨》。
  1973年
  2月,富平县举行春节文艺调演,到贤公社惠店大队文艺宣传队演出阿宫剧《鱼水新篇》。
  2月28日,富平县红旗文工团以曾长安创作的阿宫腔《兵发十八湾》,参加渭南地区现代戏会演剧目。
  3月,陕西省现代戏会演在西安举行,富平县红旗文工团演出《兵发十八湾》。渭南地区中心文化馆当年编印的《戏剧选编》收辑。
  1974年
  8月,渭南地区举行皮影、木偶戏会演。富平阿宫腔皮影队参加演出《痛说革命家史》《斗鸠山》《后山访旱》等戏剧选场。陕西广播电台、渭南地区广播电台录音。
  10月,陕西省举行“学习革命样板戏”调演,县红旗文工团冯碧茹、张建章等主演了《杜鹃山》《情深如海》《哭大江》选场,陕西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陕西广播电台录音。
  1975年
  元旦,富平县人民剧院落成典礼演出。
  10月,富平县阿宫腔皮影队参加“陕西省木偶皮影演出团”赴京,在王府井儿童剧院汇报演出。
  12月,富平县阿宫腔皮影队应邀到西北军区演出三场。
  1976年
  6月,陕西省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在西安举行,富平县红旗文工团参加演出曾长安创作的《两张大字报》(原名《良种新曲》)。
  富平县文教局决定在莲湖小学附设文艺班,招收新生50名。
  1978年
  4月,富平县常委会会议决定,成立富平县文艺创作组,编制5人,王玉珊任创作组长。
  6月,富平阿宫剧团团名恢复,剧团分设两个演出队,二队主要以学生组成,以演阿宫腔为主。
  8月,渭南地区举行戏剧调演大会,富平阿宫剧团演出王玉珊创作的《台风》,张文敏创作的《泵房春曲》。
  富平县戏校招生,应试者达千余人,录取49人。
  10月,陕西省创作剧目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富平剧团演出《泵房春曲》。
  1979年
  5月4日,富平剧团二队在县人民剧院演出阿宫腔《白蛇传》,连演19场,正旦暴建玲、小生张荣华、武旦唐仙会等颇受好评。
  1980年
  7月,陕西省青年艺术教育座谈会在高陵县召开。富平县剧团演出《白蛇传》,傅新元在会上介绍声功并重的教学经验。
  8月,富平县阿宫皮影队在西安演出王玉珊根据段天焕老艺人演出的阿宫腔《屎巴牛招亲》改编的《蜜蜂招亲》、李聪敏创作的《山林裁判官》。
  9月,富平县文教局抢救录制段天焕先生口述的阿宫腔大小剧目37个。
  12月,渭南地区举办创作剧目观摩演出评比大会,富平阿宫剧团演出孙一龙创作的《麦收时节》。
  1981年
  2月,富平县停办戏剧学校。富平剧团精简36人,富平县县长亲自召集10多个有关部门,解决落实剧团精简人员转业安置工作问题。
  7月,渭南地区举办青年演员观摩演出大会。富平剧团一队演出阿宫腔《打神告庙》《拦驾》,二队演出《断桥》《水斗》《剥甲》。冯碧茹获一等奖,王会丽获二等奖,唐小莉获三等奖。
  12月,富平剧团二队到西安汇报演出。在西安演出《金鳞记》《白蛇传》《女巡按》等剧目。陕西省副省长宋友田,陕西文化局局长鱼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杰、周惇,接见了演出团人员。对富平县在“文革”后重视阿宫腔剧种的传承,迅速培养出一批新人表示赞赏和支持。《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评介文章,陕西电视台录制《白蛇传》,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对三个剧目录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鳞记》年画四条屏。法国美协主席10多名外宾专门欣赏了遏工戏。
  12月,渭南地区年终评比观摩团在西安观摩《金鳞记》演出,获综合奖等10多项奖励。
  1982年
  2月,县委派王培德等7人工作组整顿剧团,精简人员。
  3月,著名阿宫腔老艺人段天焕病逝。
  10月,富平剧团一、二队合并,精简20人,剧团保留94人。
  暴建玲、聂四季等参加西北五省“长安音乐会”,演唱阿宫腔选段。
  11月,富平皮影队深入铜川、焦坪、旬邑、正宁、镇远、白水、西锋等山区演出,受到群众热情欢迎。
  1983年
  5月,富平县文艺创作组曾长安创作现代戏《两家亲》。渭南专区文化局、创作研究室对剧本座谈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6月,阿宫腔剧作家王玉珊先生病逝。
  10月,渭南地区举行1983年创作剧目会演,富平剧团演出《两家亲》,获综合奖等。
  12月,修改后的《两家亲》重排。聘请吴德为艺术指导。吴德以自己认真细致的表演才能和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使整个演出提高到新水平。
  1984年
  1月,《两家亲》参加陕西省1983年新创作剧目展演,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副书记董继昌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习仲凯、周惇、鱼讯、李若冰等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陕西电视台录像,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陕西日报》发表罗振岗写的剧评《喜看两家咋结亲》。省文化局推荐《两》剧为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观摩预选节目。
  3月,文化厅副厅长邹文林、艺术处处长李旭东带领导演孙建章、舞美尤宝成、灯光卢学增等工作人员,深入剧团协助排导《两家亲》,著名豫剧导演孙建章的导演风格,使表演的喜剧特色突出,表演更趋和谐清新。
  4月1日,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林毓熙、苏伟光来富平观看《两家亲》,地区副专员贺桂梅主持会议,文化局师继祖、曹冠敏及县上有关领导参加座谈会。林毓熙称赞“看了一部新戏,见了一批新人,听了一曲新音,看到了一个有希望的剧团。”
  5月,陕西电视台在户县余下对修改后的演出录像,送文化部参赛。
  1985年
  4月,富平文艺创作组曾长安创作现代剧《三姑娘》。渭南专区文化局、渭南市创作研究室讨论初稿。
  11月,渭南地区创作会议作者来富平观看《三姑娘》。
  1986年
  12月,渭南市举办首届艺术节,富平县剧团演出《三姑娘》并获综合创作奖。
  富平皮影团演出《河伯娶妇》《龟与鹤》并获奖。
  1987年
  4月,特邀西安话剧院导演杨惠珍执排《三姑娘》。同时邀请省直戏剧部门张长兴(音乐)、尤宝成(舞美)、卢学增(灯光)协助排演。
  5月13日,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在西安举行,《三姑娘》首台演出。获演出金牌奖及创作、导演、表演、音乐13项奖励。文化部部长王蒙在易俗社剧场观看演出。《陕西日报》整版发表肖云儒评论文章《真是一台好戏》。《西安晚报》《文化周报》刊登曾长安写的《生活、思想、形式》和导演杨惠珍写的《导演三姑娘手记》等文章。《喜剧美学研究通讯》刊出《三姑娘》专辑,刊有陈孝英写的《戏剧喜剧表现现代生活前景广阔》,叶涛的《我看三姑娘》,导演杨惠珍《现代戏三姑娘导演手记》等文章。《当代戏剧》第二期发表剧本。
  10月,《三姑娘》赴兰州参加“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甘肃日报》刊登杨惠珍《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和曾长安《阿宫腔三姑娘创作谈》等文章。
  12月,《三姑娘》被评为当年陕西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1988年
  5月,《三姑娘》剧本选入华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优秀剧目选》。
  1990年
  5月,富平县文艺创作组曾长安创作现代戏《四季歌》,渭南文化局、渭南艺术创作研究室讨论剧本。
  12月,渭南地区举办第三届艺术节,富平剧团演出《四季歌》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创作一等奖等。
  1991年
  富平文化局成立富平县阿宫腔培训班,招收70名新生,为阿宫腔培训演员、乐队等。
  1992年
  1月,《西岳》一、二期(合刊)发表《四季歌》剧本。
  3月,特邀杨惠珍来富平排导《四季歌》。
  4月23日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姚欣等5人来富平观看《四季歌》,并定为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剧目。崔天民发表《优美动人的四季歌》剧评。
  7月,富平剧团参加在山东淄博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7月10日下午和晚上在淄博人民会堂演出两场。
  1994年
  富平县委、县政府协调解决阿宫腔培训班部分学生户籍、商品粮问题,并分配到县剧团。
  《四季歌》被评为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
  2005年
  12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录像出版社出版《两家亲》《三姑娘》VCD碟盘,其中《三姑娘》职员表有误,根据渭南地区艺术节、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说明书所记,特邀导演杨惠珍应列首位。
  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阿宫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8月28日,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举办陕西地方剧种演唱会,富平剧团参加,冯碧茹演唱阿宫腔《王魁负义》中经典唱段“黄叶落寒意深孤雁成行”。
  2007年
  12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甄亮、《当代戏剧》编辑部李明瑛主任一行6人两次来富平考察阿宫腔现状。他们探望老艺人惠存孝,深入剧团、皮影团调查,与老艺人座谈。《当代戏剧》2008年2期发表南璐写的文章《富平阿宫腔采访记》。同期发表曾长安写的《阿宫腔之我见》。
  出 处: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曾长安编著.—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