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陕北秧歌戏音乐一、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秧歌这种形式,其历史悠久,那么由秧歌何时发展为秧歌戏,历史上并无记载,少有的部分县志上仅管有对秧歌的提法,此时它毕竟不是戏曲剧种。秧歌戏的产生和形成,据部分秧歌艺人讲,约在清末中叶以后,尤其是清末以后,秧歌戏在陕北一带的演出相当频繁,如现今依然流传民间的传统剧目《大小老婆》、《摘南瓜》等均为清末流行的剧目。
  陕北秧歌戏从时间上的划分和内容上的区分实为两种,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前),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20世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新秧歌戏时期。
  传统秧歌戏,都是生、旦、丑演出的两小戏或三小戏,所唱曲调均来自民间,伴奏乐器主要为锣鼓和唢呐。此时所唱的曲调,一般均为一曲到底,很少出现曲牌联缀现象。常演的剧目有《打花盆》、《夫妻逗趣》、《捎金簪》等。在以锣鼓和唢呐伴奏的基础上,有的还增添了四弦、三弦以及管子和笛子乐器。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乃至整个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传统秧歌戏推陈出新,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和提高。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以《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秧歌戏,对陕北秧歌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在新秧歌运动中产生的新秧歌戏,几乎男女老少人人皆知。新秧歌戏从现实出发,内容由原来带有风趣的生活小事而上升为集中表现当时陕北解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革命斗争及新的时代风貌。戏剧人物以工、农、兵为主。在脸谱、化妆、服饰、道具、伴奏、表演程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其更贴近生活,也使群众易于接受,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其唱腔曲调除运用陕北民歌曲调(秧歌调)外,也广泛融汇了外地民歌和其他兄弟剧种的音乐,如关中秧歌、迷胡、陕北道情、陕北碗碗腔等。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