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关中秧歌戏音乐三、唱腔音乐


  (一)唱腔的形成和演变
  1.民歌小调
  ①双重性曲调
  指保留民歌形态的曲调,如韩城秧歌〔冻冰〕、〔织手巾〕、〔张先生拜年〕和渭华秧歌〔五点红〕、〔十二月花〕、〔十二古人〕,既是秧歌戏表演的内容,又可作单独的民歌演唱。一曲到底,用分节歌形式,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②专曲专用
  即丑角、旦角所唱的专用曲牌。如韩城秧歌戏中丑唱的〔四六曲〕、〔四六带把〕、〔拉花调〕和旦唱的〔开门调〕等。〔开门调〕用于旦角出场,〔四六曲〕用于丑角出场和戏的结尾。以往演唱〔四六曲〕,内容多不涉及剧情,起招徕观众和前后衔接的作用,近些年从表演程式上逐渐摆脱与剧情无关的说唱段子,而直接进入角色,为剧情所用。
  在渭华秧歌戏中也有旦角唱的〔开门调〕和类似〔拉花调〕的丑角唱段,均以专用曲牌直接融入。
  ③一曲多用
  随着二小戏和多行当角色表演的形成,使得同曲异词的曲目不断增多,用场扩大,并在原曲基础上,将结构、曲式、旋律适当地作一些突破,以适应剧的需要。如韩城秧歌戏中最具特色的曲调〔十绣〕,用于小戏〔货郎算帐〕、〔择饭〕;〔绣荷包〕用于〔十想〕、〔绣八仙〕、〔卖绒线花〕等。
  2.曲牌联缀
  由几个不同的曲调互相衔接演唱一出戏。如韩城秧歌戏《货郎算帐》由〔十绣〕、〔开门调〕、〔诉板〕、〔十绣尾〕等曲调组成。《上楼台》由〔四六曲〕、〔四六带把〕、〔开门调〕、〔五圆〕等开场,再进入正剧演唱的〔茉莉花〕、〔剪边绸〕、〔闹昆阳〕等。
  渭华秧歌戏《偷荷包》、《小喜接妹》、《打补丁》、《卖杂货》等,都是由数个曲牌联缀而成。如《卖杂货》由〔货郎调〕、〔十绣〕、〔开门调〕、〔上下句〕等相互联缀。曲调风格统一,人物个性鲜明,紧扣剧情,显示其唱腔的特点。
  渭华秧歌戏有平调与花调之分。平调叙事性强,花调明快风趣。
  3.戏曲板式因素的出现
  随着秧歌戏剧目的丰富和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曲调中出现了由散到整,由正规节奏到拖腔变拍运用的板式因素。如韩城秧歌戏中〔望江楼〕、〔拉花调〕;渭华秧歌戏中〔鹞子翻身上了驴〕以及旦角唱段《回河南》等。这种从散到整或以后半拍起腔(戏曲中叫眼上开口)的现象,尽管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向板腔体戏曲衍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二)关中秧歌戏的音乐特征
  1.调式及其音域
  关中秧歌戏的曲调很多,色彩斑斓,情趣各异。构成这些曲调的调式亦十分多样。
  在韩城秧歌戏中,单纯的五声调式以羽调式居多,宫、徵调式次之。特别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五声调式,按照各种不同的方式交替综合而成的曲调,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十绣〕、〔十想〕、〔织手巾〕等。〔十绣〕始于商调式,终于羽调式。另外羽、宫之间,商、徵之间的调式交替不乏其例,是演出中使用最多的曲调。
  在渭华秧歌戏中,单纯的五声调式与六声、七声调式较多,常见为徵、羽、宫三种调式。
  居于十分重要地位的七声调式,在关中秧歌戏中,其显著特点是,音阶调式中的7音,既非b7又非7,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略高于b7的这个音,其标记为↓7。这一特殊音律的音阶结构,和关中普遍流行的地方戏曲(如秦腔、碗碗腔、同州梆子等主要剧种)基本类同。它的出现与关中语音有密切关系,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风格。
  关中秧歌戏唱腔音域,多以演唱者嗓音好坏和艺术造诣高低而有较大的悬殊。一般保持原民歌形态的曲调,旋律性强,音域较窄,而戏剧性较强的唱腔则音域较宽,如《张连卖布》、《石榴娃烧火》音域宽达十二度。《下四川》音域宽达十四度。《十个字为音域竞达两个八度。音域如此宽泛但能运用自如,除演唱者的嗓音素质外,与旦角过去均由男演员扮演,用假声演唱有关。
  2.旋律与曲式特点
  ①独特的乐汇贯穿手法
  在关中秧歌戏中,它是形成各自风格、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如韩城秧歌戏的代表曲调〔十绣〕、〔十想〕等,其曲调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6 5 4 2 ︳2 — ︳这样一个乐汇及其变体5 6 4 2 ︳2 — ︳、5 6 4 5 ︳2 — ︳、6 5 4 5 ︳2 — ︳等,在曲中重复变化使用,贯穿全曲。又如渭华秧歌戏的代表剧目《打补丁》、《小喜接妹》、《偷荷包》、《卖杂货》等,其旦角曲调中,常用2432 12↓76 ︳5 5 ︳及其变体2 5 12↓76 ︳5 5 ︳、52 12↓76 ︳55 ︳等乐汇,作为前句和后句的结尾。这种核心乐汇的反复使用,突出了曲调的个性,在听觉上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②衬词衬腔的扩大
  衬词衬腔对于秧歌戏的旋律起着渲染和美化的作用。如果说关中秧歌戏唱腔讲究韵味,那衬词衬腔就是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作为衬垫、补充或呼应、连接,都用得恰到好处,妙在其中。它大大丰富了关中秧歌戏的表现力,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在曲式结构上,它把许多短小的曲调,展衍为容量较大的曲牌,即在正词后通过衬词衬腔,扩展长达数十小节,形成类似副歌式的段落。这不仅加深与丰富了原有曲调的艺术形象,而且与前面段落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乐段的华彩部分。如关中秧歌戏的〔十绣〕基本曲调15小节,歌词三句,扩展曲调长达26小节。这种衬词衬腔的扩大,也为曲调情感的表达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唱腔更为丰满、生动和完整。
  3.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关中秧歌戏除了独具的韩城风格和渭华风格的曲调外,还融进了关中迷胡和陕北、陕南的民歌曲调。如迷胡曲牌〔纱窗外〕、〔六月花〕、〔银纽丝〕、〔剪边调〕、〔绣荷包〕;陕北民歌〔十柱子环〕、〔冻冰〕;陕南花鼓调〔四平调〕、〔花鼓调〕等。这类曲调经吸收演唱,或因曲体结构的变化,或因音阶调式的转换,已融于关中秧歌戏中而使其地方化了,形成了关中秧歌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