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振兴的希望


  从5月中旬到6月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易俗社,应文化部之邀,组成振兴秦腔汇报演出团来京演出,赢得了首都观众和文艺界的好评。文化部还专门为他们开了表彰会,以资提倡和鼓励。
  汇报演出团共带来三台本戏和两台折子戏。就剧种来说,包括秦腔、眉户、碗碗腔和关中道情;就题材来说,又包括传统戏和现代戏。他们的演出,给首都的戏曲舞台带来了新意和生机,观众不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得到很多艺术的和人生的启示。
  为什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易俗社的艺术家们能够取得这样的进展呢?也许这里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生活、传统、创新和人才培养四个环节。在这些方面,他们都有较高的自觉、冷静的思考和执著的追求。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原则,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之一。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处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它是振兴秦腔的源泉。因为,所谓振兴秦腔,不是别的,恰恰是要让古老的秦腔诸剧种在新的条件下焕发青春,充满活力,从而与时代同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对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正是从变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着进行各自艺术创造的题材、灵感和力量的。眉户现代戏《杏花村》和《酒醉杏花村》,是两出相互衔接的连台本戏,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它们分别展示了陕西农村改革在不同阶段上的生活画卷,塑造了活动在这个画卷上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他们的不同心态和灵魂的撞击。这个戏主要是由一批中年演员扮演的。他们的表演,夸张而不过度,认真而不失拘谨。能够看出,他们都有相当扎实的艺术素养和相当厚实的生活底子。
  如何对待已有的艺术传统,是振兴秦腔的艺术家们碰到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经过世世代代艺人们的努力,秦腔在剧目、唱腔、表演、配器上,都形成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独特体系,具有比较稳定的风格特点和美学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从观众鉴赏的角度讲,就叫“秦腔味儿”。所谓振兴秦腔,就是要振兴这个传统,张扬这个传统。这一点,无论是戏曲研究院,还是易俗社的艺术家们,都充分注意到了,并切切实实地贯彻到自己实践中去。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创新,这是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推陈出新”的戏剧改革方针的精义所在。从宏观上看,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一切艺术历史的真实内容。秦腔诸剧种的发展也一样。戏曲研究院和易俗社的艺术家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只有在不断的出新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使易俗社的《卓文君》,以轻松喜剧的调子,处理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爱情佳话这一传统题材。无论剧本的改编,还是导演的构思,演员的表演,都颇见新意,不显陈旧。主要演员戴春荣、郝劼,行腔清脆、圆润,表演的分寸和节奏都掌握得相当不错。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是陕西省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团体,出过许多著名的编剧和表演艺术家。一出《卓文君》的成功演出,既可以看出这个艺术团体新一代艺术家对传统的张扬,更可以看出他们锐意求新的进取精神,虽然这个戏也不无可以改进之处。
  传统是巨大的财富,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如果陷入盲目性,就会转化为惰力,阻碍事物前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没有被传统束缚,没有陷入这种盲目性。这些年,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攀登着。从《千古一帝》《杨贵妃》到今天的两台连本戏和上十个折子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个集艺术实践、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机构,曾被来访的苏联戏剧家称为“秦腔艺术的托拉斯”。它的主要构成是秦腔、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四个剧团,新近还准备在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筹组一个青年实验剧团。它以各剧团的演出实践为中心,带动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总结和提高演出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从而使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而演出实践又把研究的成果,把规律性的认识拿来加以运用,从而使自己进到更高一级的境界。如此循环往复,便呈现出上升的曲线。艺术教育,则解决着人才培养的问题。它把训练有素的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演出剧团中去,使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队伍后继有人。戏曲研究院这种演出、科研、教育一体化的系统结构,使它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振兴秦腔的后劲,使之得以顺利进行。
  戏曲研究院这次来京演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演员训练班的几个折子戏。演员绝大多数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扮相、体形极好,唱、念、做、打的功夫也很扎实。《鬼怨·杀生》的幽魂起舞和喷火救裴,一个哀怨,一个悲愤,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盗仙草》十四杆跟枪穿梭飞舞,白云仙脚蹬手掷,观众虽说眼花缭乱,表演者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悟空借扇》里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腹内的动作外化表演,颇有新意;而那个“飞剑入鞘”,更是堪称一绝。这一切,都是六个寒暑苦练的结果。人们从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中,能够看出老一辈的心血。“芳林旧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老一代的表演艺术家们虽然退到了二线,让出了舞台,但他们的艺术生命却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看到演员训练班这样整齐的阵容,你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领导和老师的战略眼光。“小荷初露尖尖角”,孩子们当然在许多地方还显得很稚嫩,显得不成熟,但希望在他们身上,振兴秦腔最终还要靠他们。
  (原载于《人民日报》1987年6月16日)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