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寒梅傲雪花自开——“秦腔四小名旦”袁丫丫


  袁丫丫从小崇尚白色,这大概和她少时老师教诲的“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演戏”有一定关联。数十年来,白色几乎成了袁丫丫的幸运之色。在她所有获奖剧目中,所表演的角色无一例外都穿着白色。在不久结束的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等西北十家媒体主办的“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四小名旦竞美秀”活动中,袁丫丫参演的剧目《大祭桩》、《秦雪梅吊孝》都身着白色,而且一举荣获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称号。
  袁丫丫的童年是在陕西宝鸡一个一点也不起眼的黄土塬上度过的。那时候,村里唯一的娱乐就是吼秦腔。晨曦的村头,落日的田埂,常常都能听到一个小丫头稚嫩的学唱秦腔的声音和或许在乡邻间早已“流行”的歌曲。一时间,家里的枕巾成了袁丫丫表演的手帕,妈妈的围裙,也常常让她当甩袖去玩。村里人说:“这娃学啥像啥,怕是个吃戏饭的料。”正是小时候这份近似神经质的痴迷,愣是喊出了袁丫丫后来舞台上圆润高亢的嗓音。
  如果说宝鸡艺校让袁丫丫叩开了秦腔艺术的大门,甘肃省金昌艺术团的成立,使她真正投入了艺海生涯。1988年,甘肃金昌市艺术团成立,由于袁丫丫嗓音好,扮相俊,悟性高,在众多学员中被该团选中,从此开始了她从爱好到专业的转换。那年她才14岁。
  袁丫丫第一次引起团里同行的注意是在刚进团不久,参加现代戏《金子、月亮、梦》赴北京汇报演出。袁丫丫担任该剧独唱,姜云芳老师作曲,她唱起来如鱼得水,并赢得了首都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回,袁丫丫第一次领略到了艺术释放的魅力。那晚,她彻夜未眠,终生难忘。
  由于团里旦角多,还显稚嫩的她开始只能演B角或C角,甚至常常跑龙套。18岁那年,袁丫丫开始崭露头角,第一次主演传统本戏《花烛恨》。在艺术实践中,她渐渐懂得了如何将饱满的激情和程式技巧张弛有度地表现出来,如何用亲切、甜润、感人的声音和近乎本色的淳朴表演塑造角色。该戏成功上演,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从此,袁丫丫更加坚定了对秦腔艺术的挚爱。    
  生活中的袁丫丫性格开朗,爱说爱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可在艺术上,却精益求精,喜欢动脑子,爱揣摩角色。逛商店、进歌厅是大多年轻人的时髦,袁丫丫却喜欢一个人呆在排练厅消磨时间,而且一练就是大半夜。她知道一分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乐于孤独地体味其中的苦涩,而且义无反顾。
  排练《劈棺惊梦》,是袁丫丫扮演众多角色之后的一次突破。该戏从越剧《蝴蝶梦》移植而来,讲述了庄周与田姐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是一出内涵较深,唱做兼俱的感情戏。越剧在处理该戏时,融入了现代爱情理念,从唱词、情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革新。在这出戏中,她把握了以下几个层次戏曲的大段唱腔,几乎都是抒发内心,怎样做到声情并茂,那就是唱情。田姐刚出场时带着一种矛盾和恐惧的心情,因此,此时的唱腔委婉、含蓄,音重字清。待到楚王孙一声“我好痛啊”之后,这出戏出现了突变,转为对青春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这时候,唱腔是甜润、顺畅,在形体上还田姐一份天真浪漫,舞步要轻盈,甩袖要潇洒,由爱产生对劈棺的决心。唱腔和形体简洁、明快,充分运用七尺甩袖的程式技巧。于是,手起斧下,一声炸雷,庄周突现,田姐除了惊呆之外,还具有着对庄周的羞愧和爱情失败的绝望。这时,她背立高桌,下腰双手舞动甩袖,展现此时复杂激烈的情感,最后从高桌掉腰而下。
  为了完成高桌掉腰这个技巧,袁丫丫又一次经历了艺术实践中痛苦的磨砺。她从小就有恐高症,演出的好多戏都是以唱功为主,有一次为练这个动作,她眼睛一闭,狠心摔了下来,结果摔得鼻青脸肿,满口喷血,导演和同行实在不忍,都劝她“既然练不来,就别练了”。可从小好强的袁丫丫偏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愣娃”性格。“不行,别人能来,我怎么就来不了!”终于有一天,她硬是从三尺高的桌子上顺利完成了这个技巧。那天,袁丫丫哭了!她的导演赵亚玲老师也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甘肃省首届秦腔旦角大赛中,袁丫丫参演的《劈棺惊梦》这出戏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大赛金奖。
  艺术贵在创新,艺术贵在实践。通过对《劈棺惊梦》这出戏的排练,袁丫丫对秦腔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正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使袁丫丫演出的《劈棺惊梦》入围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并金榜题名,之后演的《大祭桩》、《秦雪梅吊孝》又使她相继进入复赛、决赛,这些无不体现着她向其他优秀剧种借鉴和移植实践的艺术历程。
  袁丫丫就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剧团,随着舞台艺术实践的渐渐增多,她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专业演员,应加强对角色的理解,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位戏剧大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照搬老师的表演艺术,将一事无成;永远照搬老师的表演艺术更将一事无成。袁丫丫还很年轻,艺术知识和技巧还显稚嫩,愿袁丫丫怀揣对秦腔艺术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更加发愤努力,苦心钻研,不断向前辈和同行学习,以平常心对待所获得的荣誉,以成就锻造秦腔艺术的未来。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