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百花丛中梅最红——「四大名旦」李梅侧记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四小名旦竞美秀”大赛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表演艺术家李梅以遥遥领先的得分名列“四大名旦”榜首,得到了专家评委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可谓是众望所归。这一次,李梅在她的艺术人生中又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过了一段有着别样风采的心路历程。
  勇气源于自信
  当“四大名旦争霸赛”的锣鼓点响起、李梅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她就仿佛战士听到了进攻的号令。她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生于1969年,已从艺二十多年的李梅,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演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曾因在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我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梅花奖”,2001年,因在《迟开的玫瑰》中成功饰演了主人公乔雪梅而获得第九届“文华表演奖”,2004年在“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中,她以《迟开的玫瑰》、《西湖遗恨》两部大戏征服了“长三角”的观众和专家,被授予上海“白玉兰优秀主演奖”。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奖项奠定了李梅在当今秦腔界的地位,也成了她参加此次“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的沉重压力。与别的参赛者不同,李梅注定不可能有平和的心态。她冲刺的目标只能是“第一”,否则就是失败。身边的亲友们为她担忧,纷纷打来电话劝说:“你得奖还没个够了?拿不上第一多丢人啊!”“奥运冠军在赛场上也会有失误,你就不怕有个闪失?”眼看着同组参赛的演员陆续放弃,她也曾有过动摇。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人到了关键时刻,除了坚韧和自信,光彩夺目的一切几乎都不能仰仗。而李梅的个性,恰恰是坚韧、自信、永不服输。虽然“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只是媒体举办的区域性、行当性的比赛,但却意味着千千万万个普通观众的参与和认可,意味着在同一平台上与同行们进行平等的竞争并接受专家评委的鉴定,更能检验和展现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自己为之痴迷、为之奋斗的秦腔艺术事业能通过这次活动,得到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弘扬,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作为现今秦腔界的领军人物,李梅一直有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似乎自己对秦腔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此时,面对着秦腔界的重大赛事,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骤然放大,挤掉了所有的杂念。她抖擞精神,心无旁骛地投入了比赛之中。
  忘我的“戏虫”
  从《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到最新排演的《西部风景》,李梅近年来演出的都是眉户现代戏。那轻柔明快、婉转悦耳的唱腔曾折服了多少观众。而在此次争霸赛中,要求必须唱秦腔,不少人都为李梅捏把汗。但鲜为人知的是,李梅最初学艺就是研究院演训班秦腔班的学生,吸吮着秦腔的精髓成长,从小便领略和掌握了秦腔那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特点,唱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高亢处如飞泉瀑布、高峰轰雷,低回处似溪流涓涓,游丝飘弋,雅致秀美,韵味隽长,令人回肠荡气。在本次巡演中,她在新疆演出了《断桥》,在甘肃演出了《鬼怨》,在青海演出了《回窑》,在宁夏演出了《斩窦娥》,全是秦腔传统古典折子戏,展示了她在秦腔声腔领域里不同凡响的风采,受到了西北地区观众的热烈欢迎。
  不论是现代戏里的乔雪梅(《迟开的玫瑰》)、刘姐(《留下真情》)、孟冰茜(《西部风景》),还是古典戏里的白素贞、王宝钏、李慧娘、杨七娘、窦娥,李梅塑造的艺术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丰满厚重。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通过李梅的演绎鲜活在三秦艺术长廊,也记录着李梅精彩的艺术人生。她演每个角色,都会深深融入剧中人的灵魂,触摸人物的内心,感受角色在规定情景中的情感世界,出神入化,达到忘我的境界。演《断桥》时,她的思绪要回溯白娘子与许仙相识、相爱的全过程,力求准确表现白素贞重返断桥时缠绵悱恻的凄美,以及又见许仙爱怨交加的复杂心境,唱腔上不单纯追求高亢洪亮,而是唱出人物的柔肠百结;演《回窑》时,她又幻化为那个相府千金,经历了十八年的坎坷,十八年的坚守,表现她的自尊、自强……李梅演戏,情感定位准确,心理流程畅通:真挚细腻,摄人魂魄。
  著名导演谢平安曾笑称李梅“是个钻进戏里拉都拉不出来的戏虫”,更多的人评价李梅是个“戏精”,无论“戏虫”,还是“戏精”都是对李梅表演艺术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褒扬。
  不惧艰辛再踏征程
  李梅体质较弱,每场演出的全身心投入,让她经常累得虚脱;每次带乐排练,她都习惯毫无保留地真唱,声带常处于疲劳状态;她是省政协委员,又任青年团副团长,有着许多不可推卸的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在家中,她是四姐弟中的老大,孝敬多病的父亲和操劳一生的母亲、照顾三个弟妹,更是她责无旁贷的重任……风光的背后,李梅有许多难以言说的酸楚。老父心疼女儿,以至于每每观看《迟开的玫瑰》,从乔雪梅的命运联想到女儿的辛苦,不禁痛苦失声。与生活中娇弱疲惫的李梅相比,舞台上的她就像换了一个人,激情充沛,神采飞扬,她把全部的生命潜能都献给了戏剧,献给了观众。
  此次大赛,集中了电视、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影响面之广,参与观众之多,在秦腔历史上前所未有。李梅在惊异的同时,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巡演中,各地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在西宁,票价高过了港台明星的专场,银川一位热爱秦腔的老者,特地将三场半决赛和决赛全部录像,刻制成光碟,送给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每人一套;回团里演出,许多戏迷涌向后台,要求与她合影……看到西北地区的观众对自己如此厚爱,李梅感到欣慰和自豪。她觉得多年来的付出非常值得,群众的支持和热情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参加比赛的另一收获,是李梅能有机会和西北各地的演员们同台交流、切磋技艺,她看到了别的优秀演员们的优点,从中学到不少需要借鉴的特长,对专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创作间挂着一个牌子,上书四字“奥林匹克”,奥林匹克精神已超越了体育的界限,成为各个领域努力攀登的高峰。愿李梅也以此激励自己,放下荣誉的负累,不惧艰辛,走向更大的辉煌。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