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家父子与秦东皮影


  陕西为中国影戏的发祥地,至今尚甚流行。其影偶制作之精美,表演技术之巧妙,影调之复杂,剧本之高雅,实为罕有其匹。
  陕西皮影在造型风格上可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流行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渭南、大荔一带;西路以弦板腔为主,其中心地在兴平、乾县、礼泉。外形上,东路小巧,西路粗大;从刻功技艺观之,东路皮影细致,西路皮影简明。二者均能表达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文化的启迪。就其影响而言,东路皮影在国内外所受欢迎、远远超过了它的本身。其所以如此,一是它的独特造型;在戏曲化的不断发展变异中,逐
  渐从光影作用的“动”中获得了自己独立完整的造型特点;精巧细致,形体玲珑;图案花纹典雅,制作工艺严谨,是较为完美的艺术品。二是碗碗腔的唱腔特点浓郁:花脸戏(净角)吐字重,杀声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如清丝随风,上下起伏,一曲三折,荡气回肠;在月琴、铜碗击节与硬弦的伴奏下,典雅飘逸,悠悠扬扬,使知音者闻声神魂皆醉。
  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世界上的皮影戏大多走向没落和消失,残余的道具往往成为博物馆里的民艺收藏,屈居于玻璃橱窗中,只能展示它一身典雅、华美的造型,却失去了往日生龙活虎般的生命。而在黄土高原的陕西关中东部,皮影戏发祥地之一的华县、华阴、渭南、大荔,古老的皮影艺术仍以传统流浪戏班的方式活跃着,在巷道庭院搭台子演出。这些戏班子成员自己也不曾想到,他们精湛的技艺,连同他们严守行业的分工,以及此行业中传统的习俗、禁忌、隐语等,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珍贵的“活化石”。在这里,有时还像古中国一样,天黑了,灯幕亮起,村民们欢欢喜喜地挤坐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前,让皮影的光彩炫花了他们的眼睛,任皮影戏的唱腔带动着他们的情感,他们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和愁烦,尽情地享受着看皮影戏带给他们的欢悦,如痴如醉,有滋有味地乐在皮影戏中。这一神奇的魅力同时也吸引了海内外不少皮影研究专家、学者和爱好者,远从千万里之外的四面八方而来,以圆他们被这古老艺术诱惑的梦。为最者当数1990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教授姜全子等四人来这里的探访和对光艺皮影戏班的考察,他们在这偏僻农村冒着炎夏酷暑,顶着虫咬、蚊叮,却依然兴致勃勃的“嘴不离皮影,手不离皮影,脑子里装的是皮影,打趣的尽都是皮影。”十天时间,他们走了圣山、赤水、下庙、柳枝等八个乡镇,看了四场皮影演出。全子先生对人说:“如果你到陕西来,没有看秦东皮影戏,那就如同没有看秦兵马俑、乾陵和碑林一样而遗憾。”德国的托梅·露易丝女士,她经四川大学教授、国家级皮影研究专家江玉祥介绍,认识了华县皮影研究者张琪及他儿子——“陕西东路皮影雕刻新秀”张华洲之后,从1992年起,先后五年五次来华县,与张琪父子切磋交流,对秦东皮影戏进行考察。回国后,她带着资料跑了十多个城市,找单位,联系演出场地,拉赞助,筹措资金,经她多方努力,奔波三四年,终于促成了张琪父子和光艺皮影戏班应德国傀偶戏工作者协会邀请,于1996年9月赴德国进行了45天的巡回演出,张琪父子随团作现场皮影雕刻表演。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姜全子一行对华县皮影的全面考察,整理后,台湾汉声杂志于1992年8月出版了《陕西东路华县皮影》专辑。在海峡两岸及亚洲广为流传。而托梅·露易丝则在演出结束后,即投入了秦东皮影在德国演出录像的编辑整理及出版发行工作。经过她的辛勤努力,《中国秦东皮影艺术》录像带制作完成,并在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法国、荷兰等国传播。1998年9月,她再度来华县,这位75岁的老人,向秦东人民送来了饱含着中德人民深情厚意的珍贵礼物——秦东皮影录像带;也为她组织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德文化交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张琪,张华洲父子,生在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秦东大地,长在勤劳质朴的关中父老乡亲之中,长年累月从事皮影的搜索、整理,雕刻和研究,成绩卓著,蜚声中外。张琪虽不是专职的民俗文化干部,可他对秦东皮影的通晓,手中资料
  的占有,对皮影实物的收藏;他和皮影戏班,民间艺人的交往,与国内外皮影艺术专家、学者、爱好者的联络、切磋交流,特别是他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是很难再找得出来的人物。他的家乡华县柳枝镇,正是秦东皮影流行活跃的中心地。他孩提时就如痴如迷地爱上了这民间戏曲,村社每有皮影演出,他便闻之即往,且是戏不散场他不离去。上小学,就常以硬纸片,破油毡刻制各种影物。其后,弄影之趣一直有增无减。
  工作后,结识了书画,戏曲界一些名人,遂求教学习,进而成为深交厚友,虽涉猎书画、戏曲、民间艺术各方面,但主要还是他的皮影。1977年,北京举办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陕西带去的几件牛皮影受到参观者的格外青睐,引起轰动。这使陕西人才认识到了自己的“宝贝”,也使张琪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得知金惠乡下里村有过去失散的皮影,不顾下雨路滑,翻沟过河,骑自行车三天跑了三趟,最终以三百元买了一堆残破片,可喜的是从中整理出两幅明清时代的巨片,连缀起来是帅帐和富房,虽表面陈旧,但隔亮幕逆光而观,却彩色艳丽,甚是典雅。近三平米的大景片,恢宏壮观,构图饱满。帅帐以博大的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古战场军营的构筑。富房则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官宦人家的豪华富贵,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绝不可低估。两幅巨片佳作的获得,更增强了张琪搜集皮影的信心和热情。八十年代后,皮影也被古董贩子视为牟取暴利的对象。张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82年冬,听说有人要把极少有的几件巨幅皮影景片带走出卖,他连夜骑自行车赶了三四十里路到辛庄乡。当看到一幅清宫景片,其选料、刻工、着色都很讲究,布局又恢宏博大,雕刻细腻精致,色彩富丽堂皇,是绝无仅有的上乘之作。尽管要价高,但因情势急迫,他只好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交了订金,回到单位七借八凑仍不够,情急之中想到家里刚卖了那头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即骑车急回到家,经再三说服动员,向妻子要了卖猪的260元、取回了那些皮影。妻发火,他挨了骂,但终因保住了这些皮影,他高兴,认为值得。
  他调到县志办后,在为县志征集文史资料的同时,也顺便搜索民间的皮影实物,只要有线索即穷追不舍,只要有收藏价值,就设法买回,哪怕是负重债也不顾。在他收藏的皮影中明清时代的珍品就有近千幅,还有全套的碗碗腔乐器,数十部手抄剧本,数十万字的口碑资料,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评论、书信等。他撰写的20多篇18万多字的文章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秦东皮影》专题片,1—4套节目播放。瑞士的宾切勒、加拿大的陈李凡平、法国的夏小娃以及美国、日本、港台等好些专家、学者、爱好者都和他常有书信来往,切磋皮影艺术。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华洲自幼对绘画、皮影就有浓厚兴趣。他多次在省地县参加美术学习班,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后跟随皮影雕刻艺人汪天稳、刘步端学艺,曾得到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民间皮影表演艺人郝炳黎及皮影研究专家虞哲光、江玉祥等人教诲。他认真学习传统的雕刻技法,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对艺术精益求精,经数年艰苦磨练,不断探索,取得显著成绩。他在牛皮上以刀代笔,结合中国绘画的线描形式,充分发挥了雕刻工具的性能。娴熟的推皮运刀,旋转自如,所刻的雪花、万字等图案缜密精细,以密集的凿孔与豁朗遒劲、流畅而富有弹性的镂线相衬互映,疏密有致,精细的雕刻纹式结合强烈明快的色块在反复对比中统一,构成优美的节律韵感。他完成的作品繁而不冗,简而不空,色彩沉着浑厚,丽而不艳,技艺精湛,的确令人叫绝!他十九岁就有作品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佳作奖,除在德国十多个城市现场献艺外,其作品还被德、英、美、法、意大利、瑞士、日本等国博物馆收藏。1999年10月,其作品又被评为《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并被授以“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出处:当代戏剧. 2000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