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漫谈演员成才之路


  人所共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的戏曲艺术,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剧本固然是一剧之“本”,然而再好的剧本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使之立于舞台,成为观众可以看得见、听得到的精美艺术品。否则,充其量也只是置之案头的文学作品而已。由此看来,戏曲表演以演员为中心,这是戏曲属性所决定的。戏曲演员要适应戏曲和剧种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锻炼,方可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起到“中心”作用,为戏曲表演艺术做出积极贡献。    
  我自1955年投身艺坛以来,至今已逾46年。长期的学习、体验、观察和积累,使我深感要成为一名观众认可的称职演员绝非易事,而要进一步成为德艺双馨的名演员或表演艺术家则更难。难是客观现实,但它吓不倒志存高远的执着追求者,只要路子对头、信念坚定、方法科学,持之以恒,就会有收获,个人也定能成才,我的体会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根深叶茂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刻苦钻研去叩开成功之门,在凝聚无穷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中取得骄人的成就的。
  戏谚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形象地说明了练好基本功与演好戏的密切关系。演员若不具备戏曲表演的种种过硬功夫,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手段,就不可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要想感动观众并受到观众欢迎则无从谈起。幼、少年时期是演员学功练功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对今后成果如何关系甚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时的学员,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规范进行形体训练,一投足,一云手,一指、一嗔,唱、念、做、打等样样不能马虎。须知,今日艺校的学员就是明日舞台的演员,所以一切就得按演员条件来要求自己。当年著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在这方面堪为典范。从他一生展现的艺术画卷中,我们看到唐慧仙、金玉奴、红娘、荀灌娘等一个个活泼洒脱,自然淳朴、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戏曲人物肖像。正像有的评论形容的那样:“有如春水中的生物都活动起来了,洋溢着蓬勃生机和青春活力”。就是这样一位在戏曲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艺术家,他取得的辉煌成就也绝非天生而来,而是汗水、泪水和苦水铸就的,是勤奋耕耘的结果。荀大师九岁开始练功,站平砖,直立砖,冬天扎大靠练圆场,头顶一碗水在冰上跑,要练到身不摇晃、水不抛洒、气不喘才算上了功。他在总结自己艺术经验中这样写道:“我自认不聪明,五十年无非是靠着不懈练功,刻苦钻研和虚心投师访友,在艺术上才取得了一些微薄成就”。人称“火中凤凰”的秦腔名角马蓝鱼,她扮演的李慧娘,在“鬼怨”一场戏中,当唱到”飘飘荡荡到处闯”时,飞身起步,那疾风般的圆场,将人物有冤难诉的悲愤心情,天旋地转般地宣泻出来,这时的“圆场”不仅是个形体动作,而是赋予了饱满的思想情感,赋予了生命的灵魂。马蓝鱼能把慧娘演得如此传神,仍然离不开她年复一年闻鸡起舞的苦练。由此可见,妙手并非天成,天才出之勤奋。基本功是盛开艺术花朵的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是艺术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和条件,一个有志献身于戏曲表演艺术的人,只有勤奋不息,劳作不止,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
  厚积薄发
  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凡学有成效的演员,都能如饥似渴地大量吸收传统技艺,他们演出的“看家戏”历久不衰,代代相传,原因之一就是从前人那里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精妙的创作手法,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并在实践中逐渐雕磨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由此,我想到如今有的青年演员懒于下苦,根底肤浅,有的甚至成了“半吊子”,学文的动不起武把子,练武的不谙板式,唱旦的对生行知之甚少,习生的对花脸如同门外汉,穿龙套也要抖抖水袖,真叫人哭笑不得。有的习艺多年的旦角演员,开口只会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两板乱弹,这怎么能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地扮演角色呢?文学创作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戏谚讲“囤得千年货,自有赚钱时”,同是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戏路十分宽广,能戏三百多出,对小生、须生、花脸表演技艺无不通晓,遂以积土成山之势塑造出白茂林、周仁瑞、刘备、刘志明等一大批活生生的戏剧人物形象。再如以《铁弓缘》、《战洪州》、《周瑜归天》等剧享誉国内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更是将花旦、武旦、青衣集于一身,进而又将生、净、丑行精华吸收过来熔为一炉,成为戏曲舞台上文武不挡、行行精通的艺术家。我在艺术实践中深感学习借鉴其它行当的表演手段,对自己的表演大有好处。比如,在《斩单童》中我演单童,单童见徐懋恭时有一段唱原是“双锤”,我改用“二六板”,借用须生的某些唱法,将单童对徐懋恭的怨、痛、伤感的内心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收到了较好的演出效果。足见多学、博见、广闻,对一个演员来说,是提高艺术修养须臾不可忽视的必修课。
  厚积薄发,厚积是薄发的基础,积得越深,发得就越大。厚积可以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使自己的艺术才能得到全面发挥;厚积可以开扩眼界,增长见识,触发创造的灵感,创造出风姿多采的艺术佳品来。
  贵在创新    
  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要有敢于冲破前人藩篱的勇气。有作为的演员对前人的传统是从不迷信的,而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分析研究,有纳有弃,在继承优良传统和艺术精华的活动中显示出卓越的创造才能。那种只学前人成品,食古不化,只能徒具形骸,乏其神韵,当然也就不可能在艺苑中培育出更加鲜艳的花朵。所以,一个有出息的演员,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决不要放松自己,千万不要成为懒汉,而应该有采百花酿蜜其味自别的“蜜蜂精神”。    
  为京剧旦角声腔开了新生面的程砚秋,就是位不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艺术大师。他的嗓音条件不好,但他认真学习研究发声和音韵学,根据自己的条件,吸收河北梆子、越剧、黄梅调甚至西洋歌曲等演唱特点融注到自己声腔中,创造出一波三旋、抑郁婉转、很富有悲剧色彩的独特唱腔,为世人所推重。“秦腔正宗”李正敏那委婉凄楚,苍凉哀伤、令人感到又酸又甜又脆的“敏腔”,正是兼容小生、小旦、老旦以及其它行当的声腔特点而形成的。他并没有东拼西凑,胡贴乱补,而是别样花红,自成体系。我在演唱电视剧《12·1大案》“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那段主题歌时,把秦腔花脸“喝场”的唱法消化后加以变通,与现代都市摇滚乐融为一体,既不失秦腔的原汁原味,又满足了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开创了秦腔花腔新唱腔走向屏幕之先河。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和想像。那些对生活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富于想像的演员,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都会引燃炽热的创作欲望,并借以创造出件件美妙的艺术品来。不是吗?你看,有人能从袅袅的一缕青烟中幻化出流动飘逸、缠绵柔软的舞蹈动姿;有人能从金鱼穿石破水引发起创作的冲动,演变出疾风飞旋的圆场和水袖;有人看到一块石头、一件玩具忽然启动心扉,勾画出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还有人从古玩书画、鸟语花香中设计出美丽的服装图案,谱写出悦耳动听的唱腔音韵……总之,这些特殊有趣的创作方法,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武生泰斗盖叫天说:“平时你要注意各种动物的神态,这些神态有助你美化动作”。当他看到大公鸡威武自矜的神态,就想到戏曲武生台步应该吸取它一步一抬头和转颈傲岸的精神;梅兰芳当年塑造古装剧嫦娥的美丽形象,就是从古画中找到的材料,经他妙手剪裁,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子倩影便从古画中飘然落尘,这一佳作为古装戏曲开了新生面。
  当然,观察和想像都不可能是盲目的行动,应带有明确目的性,要善于从各种事物相似之点和内在的关系发现创作的奥秘。人们怎能想到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在拍摄《武训传》时,能从一匹正在装货的驴的眼神、体态中得到创作的启示呢?赵丹当时觉得那头驴有一种忍辱负重精神,这正是塑造武训性格所需要的。一头驴与一个中国古代兴办义学的历史人物就这样联系起来了,这实在使人感到有趣,甚至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真实的、富有说服力的艺术借鉴与创造的范例。
  从以上事例中不难发现,成功的艺术品无不是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撷取群态,经过思维、提炼和创造的结果。可惜,有些演员却不善于发挥眼睛和大脑的作用,对生活中纷繁多变的自然现象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缺乏艺术敏感性,难怪他(她)塑造出的戏剧人物很少有生气、活气、灵气。史坦尼在《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演员不仅在舞台上,而且在生活中也应该是注意的。他应该把自己的全身心都集中在那吸引他的注意力的事物上。他不应该像一个无所用心的庸人那样去观察对象,而且要追根究底地深入领会他所观察的一切。”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演员必须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的想像力。对生活观察愈深,感受愈多,想像力就愈丰富,就会发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散落着晶莹剔透的珠宝,这正是自己艺术创造所迫切需要的东西,只有及时而巧妙地捡到这些珠宝,才能镶嵌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艺术图画。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