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漫谈戏曲界知识结构的更新


  二十世纪是一个加速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创造周期”在缩短,科学发明的“物化周期”在缩短,知识的“陈旧周期”在缩短。由于上述三个周期的缩短,必然导致社会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展。面对着这不断向科学文化高层次进军的时代,再看看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戏曲界,却长期还处于那种在民族心理积淀中所形成的超稳定、封闭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笔者深感戏曲界人士必须及早实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知识结构的更新,能够促进戏曲艺术的质的变化,这可以从越剧事业的飞跃发展得到证明。三十年代前后,浙江的“的笃班”以非常简陋的艺术形式,闯进了繁华的大上海。当时,它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戏,观众面也比较狭窄。但是,越剧界在袁雪芬等改革先驱的倡导下,请来了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人员,引进了话剧、电影等。
  新的表演手段,建立了“剧本制”,废除了“幕表戏”,从化妆到表演,从后台制度到舞台作风,处处焕然一新,质量飞速提高。从此,越剧开始腾飞,日新月异,现在终于发展成为在国内和港澳、海外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建国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戏曲界,老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的结合,都给戏曲界的兴旺发达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使戏曲艺术的各个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艺术创造上取得很多可喜的结果。但从总体来说,戏曲界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艺术素质,仍然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今天,这种低水平知识结构的戏曲队伍,要想改变当前的“危机”局面,要使戏曲事业不断振兴,真是谈何容易!
  由于戏曲队伍知识结构不佳,知识更新进行缓慢,很多人未能接受最新的科技文化信息,头脑中未能逐步排除老化过时的东西,因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囿于陈旧保守的圈子里,限制在陈旧知识的小天地中。他们只满足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一招一式,几手技巧,几句花腔,就认为足以吃遍天下,可以混一辈子了。这样,陈腐保守的习惯势力和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必然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蔓延并占据上风,使艺术创造革新的积极性与艺术情趣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对那些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的创新之作,或表示怀疑,或难以接受,有的甚至还认为是“胡闹”,嗤之以鼻。更为可怕的是,有些甚至对艺术水平的理解,居然是以“低”为荣,以“旧”为能。热衷于演旧戏、演老戏、以老套式、低水平、旧内容的戏去搪塞观众,而不能适应新时期观众的艺术需求。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经认为:当前戏曲的问题是“曲旧和寡”,正是一矢中的。成年累月演出的戏曲剧目,老戏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戏曲观众中知识分子为数寥寥的原因所在,其结果,势必加重了戏曲的“危机”感。
  我国的戏剧两大门类——戏曲和话剧,虽然都有“危机”之感。但是,话剧界在探索与变革的实践中,步子较快,不断更新戏剧观念,确立当代意识的主导地位,他们的作品在创新方面明显地走在戏曲的前面。这是因为话剧界的艺术素质与知识结构比较高,各个艺术部门都平均属于较高的层次。因此,相互默契,一呼百应,呈现腾飞之态,令人刮目相看。相对来说,戏曲界的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的信息比较迟缓,改造旧的观念极为艰难,舞台风貌依然非常陈旧。这和戏曲界低浅的艺术素质和知识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要发挥戏曲工作者的创造力,要改变戏曲队伍结构的现状,必须痛下决心,广开才源,智力投资。要设法促进人才交流,突破地域、剧种观念,高价礼聘、引进能人与高手,改变死水一潭、近亲繁殖的落后状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倡增强艺术修养学习的良好风气,努力使戏曲界各个艺术部门都拥有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专业人才。只有以远大的战略眼光,使戏曲队伍实现较大幅度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戏曲界才能为自己奠定下打翻身仗的扎实基础。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