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咏剧诗和秦腔文化


  咏剧诗,顾名思义,就是以戏剧为表现内容的诗歌作品。秦腔和京剧、昆曲、豫剧、蒲剧等剧种一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丰富多采的咏剧诗。秦腔咏剧诗产生于何时,由何人开篇,如今已难以确知。不过可以肯定,秦腔作为剧种形态,在其产生的初期便有咏剧诗与之相伴。至于今,秦腔咏剧诗的数量已属可观,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秦腔文化的一个部分。咏剧诗除具有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认识价值,对于意欲走近、了解秦腔文化的人来说,它乃是一条别具一格的蹊径。
  把秦腔咏剧诗按年代排比连缀起来,从中便不难看出秦腔文化的发展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咏剧诗可称为秦腔文化的“诗史”。最引人注意的是,秦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几度辉煌,在咏剧诗中多有集中而生动的记述。如徐元九的《(秦云撷英小谱)题词》就储存着清代乾隆时期西安剧坛的历史信息。“万紫千红古长安,到眼芳菲著意看”、“西地梨园三十六,与郎细细辨秦声”等诗句便是对当时西安秦腔班社林立、名伶争艳景象的概括。“题词”中咏赞当时名伶琐儿、祥麟、小惠等人的诗句“韦杜名花都赏遍,风流何似素心兰”、“眼中尤有销魂种,潭水桃花深复深”、“渭河北去旧知名,一曲霓裳四座春”等,都可以使读者想知他们展现于红氍毹上的俏丽身姿、优美唱腔和在西安戏苑的广泛影响。再如,对易俗社1921年的汉口之行,也多有诗词记述。这些咏剧诗给人们提供了了解该社这段历史的一个新的视角。这次易俗社的汉口献艺,是秦腔文化传播省外的重要实践,在武汉三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易俗南来劳感化,新诗题遍汉口滨”。的确如此,当时累见报端的咏剧诗构成了剧场之外的靓丽风景。“都将世事搜罗尽,化启弦歌易俗良”、“戏剧休云为小道,移风易俗遍寰中”等诗句,充分肯定了易俗社戏曲演出的社会效果,这也是该社移风易俗宗旨在汉口深入人心的反映。易俗社演员精英极受观众欢迎,刘箴俗、刘迪民、苏镛民、沈和中、路习易、马平民等所谓该社的“六君子”成为诗歌热情赞美的对象,其中刘箴俗赢得的诗篇尤多。诗句“菊部于今能有几,欧梅鼎足成三分”、“欧梅阁上十分春,鼎足刘郎又一人”等,对刘箴俗推崇备至,这与当时流传的“南欧(欧阳予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葳俗)”赞美之语同义。“一曲登台惊四座,芳声传播汉口滨”两句,实可谓形象地浓缩了易俗社汉口演出的盛况。总的来说,把歌咏秦腔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诗篇与相关的记述文字参读,便不难看出这些咏剧诗都具有“实录”价值。
  秦腔文化史上,演员辈出,各领风骚。他们以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推动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受到观众喜爱,也激发了文人的诗情。这类以演员为表现内容的诗作,构成了一座人物长廊。漫步其中,反复咏读,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众多杰出演员的舞台风姿。乾隆时期,魏长生把秦腔带到北京,在花雅之争中大获全胜。秦腔使北京戏迷耳目为之一新。杨米人、小铁笛道人、华胥大夫等人撰写的有关魏长生的诗篇,如今已成为我们了解其独具风采的舞台艺术的重要资料。魏长生之后,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演员有如繁星在天,光彩熠耀。其中享有盛誉者多受人诗赞。“冰山亦能化热泪,江河为之可动魂。深之愈艰情愈切,谁人不夸活周仁”,这是一首赞美任哲中的诗。《周仁回府》乃任哲中的拿手戏,唱红了三秦大地。诗句准确地概括了任哲中舞台表演时情真意切的特点及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量。有一首赞美马蓝鱼的诗写道:“怒气一腔冲九天,唱得‘火技’更熟娴。漪涟千级韵犹在,清水粼粼映碧莲。”可以看出作者对马蓝鱼的“吹火”特技十分赞赏。马蓝鱼在《游西湖·救裴生》一场戏中扮演慧娘,她运用“吹火”特技有力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增强了舞台效果。“回旋式”和“蘑菇云式”吹火新样式都是出自马蓝鱼的创造,因此“吹火”特技似乎成了她的专利。提起马蓝鱼,人们就自然地会想起她自口中喷出的那一团团烈焰。可以说,这首诗记录了马蓝鱼舞台生涯中一个最富光彩的“亮点”。“五十年前窈窕装,《藏舟》一曲震京邦。闻说长安新立论,自成流派姓名芳”,不须标明诗题,我们也会知道这首诗是赞美肖若兰的。这是因为,诗意与肖若兰的舞台艺术实践相合:她最为拿手的剧目是《藏舟》,《藏舟》与她的名字已融为一体;1952年,她曾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藏舟》中的胡凤莲,受到好评;她优美的唱腔艺术薪传于后,形成流派。四句短诗,对肖若兰在秦腔艺术史上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在由诗篇组成的这座演员长廊里,我们欣喜地感受到秦腔表演艺术代有传人,他们在师承传统的同时刻意进行艺术创造,才使秦腔表演艺术五彩纷呈。每首诗都仿佛是一幅演员舞台艺术生涯的剪影。
  秦腔剧目也是咏剧诗表现的对象。秦腔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小剧目数量十分可观,其中有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有些剧目常演不衰,已经成为“经典”,进入咏剧诗的多属此类。以剧目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咏剧诗,其实就是侧重于评论剧目的演出观后感。田汉所写的《<三滴血>题词》、《题<火焰驹>》、《<游西湖>题词》、《<赵氏孤儿>题词》等,都是咏剧目诗篇中的佳作。《<三滴血>题词》为:“能使滔滔几蠹鱼,只抓一点忽其余。轻凭钱贯过于执,错断金盆晋信书。受辱公庭都为汝,奔波道路亦因渠。周家父子团圆日,乳母心肠最感予。”前四句点出了该剧的主旨,即批判主观教条主义。对晋信书“滴血认亲”的荒唐做法作了否定,而后两句肯定了王妈这个人物。作者诗后自注道:“王妈为青年男女的幸福和辨明是非、奔波受责,真是热心人,表现了中国人民真挚的邻人爱,感人至深。”王妈不是该剧中主要人物,但作者却给予特别赞扬,原因是她“最感予”。作者有感而发,对我们理解该剧丰富的思想蕴含具有启迪作用。作者把晋信书与《十五贯》中的胡涂官过于执并论,这一点不可忽略,因为由此可知作者十分看重《三滴血》;它可以同昆曲名剧《十五贯》相媲美。这对我们评价《三滴血》在秦腔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不无帮助。《杨门女将》也是光耀三秦剧坛的剧目之一,有一首题咏该剧的诗作写道:“壮歌堪颂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家邦。百岁犹有荡寇志,不尽秦声世代扬。”歌颂杨家将,着重赞美了佘太君老而弥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未曾观看某剧演出的人来说,此类诗作具有导观作用,特别是那些出自名人之手者,还会产生出一种广告效应。
  以上所述,仅是咏剧诗的三个方面,并非其全部内容,其他如题赋戏曲班社、戏曲现象的诗作尚未道及,尽管如此,我们已不难看出咏剧诗和秦腔文化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咏剧诗是秦腔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秦腔文化的蹊径,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还想补充强调的是:一、不要冷落咏剧诗。如今在大众传播媒体日趋多元的情况下,人们走近、了解秦腔文化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从InterneI上看秦腔就是一例。不过,案头文本阅读依然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这一范围内,对咏剧诗应予关注。置身于诗歌的氛围中走近了解秦腔文化,当然会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二、要有效地利用这条蹊径,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搜集、整理散见的咏剧诗,以便集腋成裘,方便流传。对有些诗篇,宜作出注解、诠释,这对读者深入理解诗意当有所帮助。本文仅是笔者有关秦腔咏剧诗的断想,不妥之处,尚祈专家指教。
  出处:当代戏剧. 1998-1999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