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深切的怀念——忆王依群老师


  在我的艺术创作道路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十一年工作生活的历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一位位给了我莫大帮助和关怀的“良师益友”更使我每每回忆往事就激动不已。生采、米唏、肖炳、世科、昕光、天基、志中等各位在秦腔、眉户、碗碗腔音乐方面给了我难忘的教诲,他们在我心灵深处既是朋友更是先生。依群老师是我的老领导,他除了给我留下忠厚善良的老者形象外,更给我树起了“艺高人正”的丰碑。
  早在我还是西安音乐学院学生时,就常听父亲讲到依群老师的名字,但我真没想到毕业分配竟来到依群老师领导下的剧院工作。那个年代正是“四人帮”横行的时期,我看到了一位面对“四人帮”的邪恶而敢于仗义执言的光明磊落的依群老师,并因此受益匪浅。这里讲一个小插曲:我爱人从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几经艰难落到了大西南方的一个小城工作,为调回西安颇费周折,在那个年代,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常被视为异类,避之不及,如若给此类人多说几句也易受连累。然依群老师对此却视而不见,在当时的院革委会领导小组内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经过几次反复奇迹般地使这个难以解决的事情得以解决。事后我怀着感激之情登门道谢,没想到依群老师只简单地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都是人才,剧院的事业需要你们。”就把我打发走了。后来我又多次听到了他面对造反派的淫威而针锋相对的故事,使我对依群老师的人格力量肃然起敬。
  早在建国初期,依群老师创作的秦腔《刘巧儿》、《屈原》等戏曲唱腔及音乐就在西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些唱段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这些唱段仍视为秦腔唱腔文献中的精品。他和安波等老一辈音乐家编著的《秦腔音乐》是我看到的最早、最全面、最有影响力的秦腔音乐理论专著。像这样一位集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于一身的音乐家在当时的戏曲音乐界是极为罕见的,应当说依群老师早在五十年代就确立了他在西北戏曲音乐界的领导地位。
  我和依群老师的合作还要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剧院创作了一台现代戏,依群老师担任了该戏的唱腔和音乐的创作,我则是配器工作。我记得有一段男主角的唱段,从人物出场音乐到唱腔的处理依群老师都有其独特和大胆的创新。首先他采用了秦腔中几乎没有的3/4拍子作为引入部分,并有机地让这一节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唱腔中去,打破了传统的板式结构。在唱腔和演员行腔的处理上,依群老师创造性地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力求营造出陕北广袤的黄土地上回声的效果。当年排练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依群老师在练乐室给演员和乐队讲解音乐和唱腔时那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神态及他那孩童般纯真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后来因为剧本的几经修改和变动,依群老师这段充满创造性的音乐段没有能够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心志平和、胸怀博大、笔耕不辍、严谨治举”是依群老师离休后的生活写照。我和依群老师同住在一幢楼内,平日他从不下楼活动,因为他的腿病限制了他的活动自由,所以很少看见他。但我每次到府上拜望依群老师时,我看到他都在忙碌地进行案头写作。在交谈中,他兴奋地讲述着他心中的一个又一个计划,挥洒着笔下的论著,评论着陕西乃至全国戏曲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说到高兴处,那孩童般的笑容又会溢于言表,我简直不敢相信长期深居简出的他身心如此健康,思维如此活跃,创造力如此旺盛!1994年7月和10月他的两本论著《秦腔音乐论文选》、《秦腔语音讲座》问世了,依群老师把亲笔题字并着印的两本书送给了我,没想到这成了他最后的作品。依群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周年纪念之际,写此短文表示我对依群老师深切的怀念!
  出处:当代戏剧. 1998-1999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