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学者走近秦腔


  丘进 1949年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1987年在广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司长、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国务院侨办政策研究司司长。并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历任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教授或兼职教授。主要著书有《七海扬帆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中国与罗马:汉代中外关系研宄》、《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等;主编、参撰多部著作、辞书;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2007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丘进教授,曾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学习生活于南方,离戏曲远,离秦腔更远。但是自从踏进陕西这片黄土地后,他与戏曲缘分日结,与地方戏秦腔更是一见如故。近日,本刊记者就秦腔戏曲话题专访了丘教授。
  成长中对戏曲的接触和了解
  在北京上小学时,因为母亲是京剧爱好者,常去业余剧团,我曾随她看过一些演出,那时候就知道了《白蛇传》、《苏三起解》、《铡美案》等一些京剧传统剧目。但是后来由于学习生活地点的变动,接触戏曲的机会就少了。直到十多岁时,“文革”开始,革命样板戏风行一时,对戏曲的接触才又多了起来。那时城市农村、男女老少,全民都在唱戏,唱戏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唱戏成了政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北京探亲的列车上,乘务员先指挥大家来一段革命样板戏,唱戏都成了列车上的一道工作程序。那时凡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所能影响到的地方,几乎都有革命样板戏的声音,这样的传播和影响甚至延续到了国外。所以尽管革命样板戏包含了很明显的政治痕迹,但那种对戏曲的大普及,可能是前无仅有的,应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了。后来政治动乱结束了,许多传统剧目恢复演出,戏曲逐渐进入自然的正常的继承传统、发扬优势的发展轨道,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新景观。尤其近十年来,戏曲艺术在原有基础上,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跃动,一方面各个剧种得到了挖掘、整理和传播,另一面新创剧目和创新的舞台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文化现象,仓廪实而知礼仪、知文化、知戏剧,所以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鲜明体现。
  印象深刻的两部戏
  今年看过的两部戏给我印象很深刻,一部是苏州昆剧院排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一部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的青春版《杨门女将》,这两部戏以前从来没接触过,昆曲、秦腔这两个剧种,原来也只是耳闻其名。《牡丹亭》是中国的传统经典剧目,白先勇的改编主要是情节压缩,在唱词方面并无太大的改动,所谓“青春版”大概主要是指演员青春。以往一些传统剧目总是名角为主,名角一般都是中年甚至老年,青春版《牡丹亭》选用了跟剧中人物年龄相当的演员来演,同时很好地保留了昆曲的曲牌、唱腔、表演程式等传统的东西。这个戏在大学里演出了上百场,对年轻学子进行了一次昆曲传统剧目的大普及,影响很大,昆曲历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如此广泛的年轻群体所接受和称道,应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对秦文化我了解不多,看青春版《杨门女将》,是我第一次接触秦腔。《杨门女将》也是传统剧目,这次经过戏曲研究院的改编排演,我觉得非常好,这个“青春版”应该说比“白版”《牡丹亭》还更加青春,“白版”《牡丹亭》中还有一些中年演员、老演员,而青春版《杨门女将》则是清一色的新演员,或者说是刚刚入道的年轻学员,所以在演员阵容上是绝对的青春版。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平均年龄仅仅18岁的小演员,能够把这个戏演绎得这么好,唱腔饱满干净,表演细腻准确,武打刚劲利落,这对于一帮年轻孩子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能看出省戏曲研究院对这个戏的重视和投入是非常大的,而成效也是很好的,相信在秦腔的发展中,这部戏是具有里程碑作用的。
  秦腔发展要继承传统、传唱经典
  谈到戏曲发展,我认为应更多的继承传统,戏曲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相对自由,它在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都有自己严格的程式规范,我们必须将其完完整整地接受、继承下来,这才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态度。秦腔作为中国六大剧种之一,经过了几百年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剧种魅力,我们只有首先将传统的精髓继承好了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宜太过突破或者刻意创新。文化的所谓创新跟产品、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两回事,前者创新可能形式上更容易实现,但是那样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将传统继承好,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经情,尤其是对于演员来说,掌控传统艺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年轻戏曲演员、学员首先要学会继承。另外秦腔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推出经典剧目和经典唱段,一些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经典唱腔唱段可以带动秦腔在秦文化圈以外的更广泛群体中进行传播,扩大秦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秦腔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条件
  一个地方剧种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很好的受众,即就是以这个剧种为依托的民族民间文化力量,这点很重要。秦腔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个广泛的受众群体,除了陕西以外,周边省份也都很喜欢秦腔。而秦腔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和扩大高层次受众群体。高层次受众对戏曲的热爱,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一点在京剧中表现很突出,京剧实际上也是一种地方戏,正是因为有大量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等的高层次受众长期以来的推崇甚至积极参与,使京剧走上了国剧的位置。秦腔地方戏,也应动员更多社会各界高层次人员的爱好和参与。另外,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应培养高校学生对戏曲的业余爱好,提升传统戏曲艺术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方面陕西的文化主管部门可有意识做些工作,陕西是教育大省,如果能让陕西高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至少都接触过一次秦腔,他们毕业后流向哪里,就会将秦腔文化带将传播到哪里。
  二是需要良好的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的支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得好,对全国的影响力、辐射力大,秦腔在全国地位就会随之提升。经济发展是地方戏最大的发动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因为有强大的经济拉动力量,甚至可以不断地去海外演出。社会环境的推动力也不可忽视,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当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实际上恐怕真正能看懂梅兰芳戏的美国人并不多,但是当时中美关系处于一个特别时期,美国对中国投以很大关注,这时候赴美演出,借重时局大环境,从而京剧与梅兰芳在海外形成了巨大影响。当前,在陕西社会经济政治大发展的环境下,秦腔艺术工作者应当抓住时机,充分依靠和利用来自经济、社会的拉动力量,更多更好地扩大秦腔剧种的影响范围,提升秦腔文化在秦文化大背景下的领头作用。
  出处:戏曲艺术. 2007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