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善文善武 亦花亦叶——记青年表演艺术家李娟


  观李娟演出的《杀嫂》,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美的毁灭引发的心灵的震颤与思考。同时还有一袭美不胜收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如骀荡的春风,令人神为之往,心为之醉。
  这出精美的富有新意的折子戏,拿了中国戏曲“金三角”(太原)交流演出几个单项大奖,又随青年团演到香港、欧洲,倾倒了国内外的许多观众。有报刊评论曰:“该剧给人一种悲剧美,人性美,雕塑美的全新感受”,”用北京话来说,实在是‘盖帽了’”。
  作为李娟的同行同乡,欣慰之余,还有一丝羡妒之意。因她是幸运者,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训班时,正赶上政通人和,百废待举的好时光,剧坛也是姹紫嫣红的好景象,她接受了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同时她也是一位悟性好,条件优秀的演员,更重要的是她勤奋好学。她是和着泪水和汗渍一步步走向了鲜花、荣誉和成功的。
  童年,正是陶醉于母爱,遐思迩想、充满甜蜜梦幻的岁月,而13岁的李娟已经独立开始了自己艰辛的步履,踏上事业的征程。8年的学艺,使她炼就了一身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她先后受教于张大鹏、霍惠君、文小霞、李小六、万蜂等师长,启蒙戏是眉户戏《盘店》,她饰杨八姐,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一招一式的反复排练,唱腔、身架、武打,练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第一张答卷,接着又排了《放饭》、《隔门贤》、《打路》、《樊江关》等折戏,她所扮演的角色中。有小旦、正旦、老旦和刀马旦等行当,这使她在业务技术上,全面熟练地掌握了表演技巧,既能演文,又能演武,既能唱,又能翻打,为向以后的艺术高度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娟的以上成绩是她扎扎实实地接受了老师传授的结果。从94年开始,她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并跃上了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来塑造人物的高度。她开始主动地去探求角色深藏在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并逐渐地把对角色的理解、内涵的透识内化于心中,然后外化于形体加以表现,力求达到“心领神会而形附”的境界,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地开始研究起白素贞这个人物来,她纯朴善良,爱憎分明,既有贤淑、聪慧的个性,又有嫉恶如仇、战胜一切的决心;她的一切行动,就是为了救活心爱的人,她的追求和愿望凝结在这个‘情’字上,盗草也就有了目的,人物的活动就有了行动线,也鲜活起来了。”在折戏《盗草》中,她紧紧抓住人物的善良与真情,而决不是逞强斗狠,在表演上准确地把握尺度,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将剧情推向沸点,满台枪飞剑舞,白素贞跌打翻扑奋力抵挡,达到了真情感人,技巧惊人的极佳效果。在秦腔舞台上连踢十四杆枪的技巧过去十分罕见,李娟演来得心应手,令观者拍案称奇。再如她塑造的杨七娘,这是一位巾帼元戎,无论在人物身份、性格、做派上都比白素贞要重得多。仅以“射子”一段戏为例,杨七娘面对高悬在敌城楼上的亲生儿子,在敌人的威逼下,是射灯伤子发动总攻命令,还是保全儿子延误战机,在杨七娘的心中引起剧烈的思想斗争,李娟在此刻运用小幅度圆场来回移动.在节奏紧迫的器乐声中,颤抖着双手,痛苦地唱出:”人世谁无母子爱,射灯如同射儿身”,难以作出抉择,但随着敌楼上的威逼,她斩钉截铁地唱:“为国痛舍骨肉亲”,为表现七娘的决心,李娟运用身体的晃动带起靠旗左右翻飞,忽地搭箭扯弓射死亲生,破城歼敌。整段表演,一气呵成,情感的展现、表演动作的体现,如水乳交融,真切动人,一个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呈现在观众眼前。李娟深知,一个戏曲演员,尤其是演武戏者,除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要到位外。功夫也是十分重要的,杨七娘在作战时用的长枪短鞭、靠旗出手等,都表现了三军元帅的能征善战,骁勇无比,如果一个动作失误,则使人物的形象大大逊色。为了演好角色,她每天绑上沙袋跑圆场,直练得两腿肿胀,却从不叫苦,为了练出手,她腿上、身上经常被刀枪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特别是练习靠旗出手时,枪杆不是打在头上,便是打在脸上,有时猛击在后脑勺上,痛得她泪水长淌,但她还是咬紧牙,忍住痛,咽下泪水继续练,终于练出了靠旗打出手等绝技。她的扎靠旗圆场,如拂柳、如泛舟,身不摇、旗不晃,常博得“满堂好”,被誉为“西北第一靠”。一位戏剧专家说过,戏曲演员应具有两种材料,一种是情感,这是铸造角色的燃料;一种是基本功,这是铸造角色的钢材。演员在规定情景的熔炉中,燃烧自己的情感,将钢材溶解在角色之中。而李娟的表演堪称是练就的一块质地优良的纯钢。
  一个演员,不只要进入角色,还要跳出角色,将角色表现推向深的层次。这就是辩证法,是美学原则。李娟主演的《杀嫂》,表现出一位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的女性的不幸与悲哀,无知与无奈以及她那对幸福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留恋。她的表演摆脱了以往的模式.将人物的形象推向艺术美的境界,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她饰演的潘金莲正是由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所以使她的唱腔、动作、表演都透现出人物神韵内在的美。如戏开场后,潘金莲并不象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慌乱,恐惧,而以坦然的心态来静候武松的到来。李娟在此赋予潘金莲一个“静”字,以雕塑般的造型,缓慢的表演动作来表现人物等待着死,但又不甘心死的复杂心理状态,通过独特的形体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更深刻的内涵。
  李娟从艺18年来,从武戏到文戏,从古装戏到现代戏,塑造的角色很多,从贤慧善良的赵景堂、李兰英、党凤英到忠于爱情的王宝钏,以及热情帮人的玉琴、二嫂、女县长等。香港一位专家对她的评价是:“唱腔细腻温柔、表演自然朴实、富有人情味”。戏如其人,在平日工作中,她从不以主要演员自居,分配什么角色就演什么,甚至是龙套宫女,不但欣然承当,而且从化妆、服装到表演都认真对待,从不敷衍马虎。如她在《大漠情》中饰演女县长,尽管只有几句唱白,出场不多,但她仍然很认真地去体验生活,并写出了《走近牛玉琴》的详细的角色体会。尽管她已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等诸多殊荣,并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被有关部门评为青年表演艺术家,但她仍能虚心待人待己,不计名次待遇,以平和的心态潜心于表演艺术。
  出处:戏曲艺术. 2007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