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剧本——一剧之本


  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十分严密的综合性艺术,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任何剧种的发展,都与剧本、导演、演员、音乐以及舞台美术各个门类有着相当的关系。我省的主要剧种秦腔、眉户、碗碗腔等也无例外。大家一致关心秦腔剧种的振兴,尽管每个艺术门类都很重要,且有着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作用,但是,最为关键的、起主导作用的当推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非但是一剧之本,而且还可以说是一个剧团之本,一个剧种之本。有了好的剧本,其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即有了可以创造发挥、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不可想象,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一出戏,如果没有剧本,尤其优秀的剧本,什么优秀的表演,动人的音乐或独具风格的舞台美术,就无从谈起。因之,秦腔等剧种的振兴,还是依赖于好的剧本了。
  就拿古老的曾兴盛一时的昆曲来说,全国解放前濒临衰落,并为广大观众所陌生。五十年代后,浙江昆苏剧团成功地改编演出了传统名剧《十五贯》,乍然轰动全国,并被许多剧种移植上演,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剧目,使得昆曲跃然复苏,发扬光大。
  延安时代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其所以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自己的剧团”。这些赞誉的获得,就在于有人民艺术家马健翎及黄俊耀等剧作家,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现代戏和优秀传统剧目。如秦腔和眉户现代戏《查路条》、《中国魂》、《官逼民反》、《血泪仇》、《十二把镰刀》、《一家人》、《穷人恨》;传统戏《反徐州》、《顾大嫂》、《打渔杀家》、《八大锤》、《四进士》、《鱼腹山》等。同时,《血泪仇》等戏,已成为当时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948年6月的一天中午,彭德怀司令员在新解放区洛川地区冒着大雨同军队、群众一起看了秦腔现代戏《穷人恨》后,随即向民众剧团写信鼓励说:“你们演出的《穷人恨》,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所热烈欢迎,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望继续深切体会群众疾苦,创造出代表群众要求的更多新剧本。”一个剧本其主题思想站住了脚,其他艺术门类即可任其发挥。剧本如同一座房子的大梁大柱,有了梁柱,房子的其他部分就好盖了。
  再如有着久远历史的秦腔剧团易俗社,它的艺术发展,则首先将剧本列入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曾重视组织了为数不少的有影响的秦腔剧作家,出现了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等一些有影响的秦腔剧作家。同时,还先后有李仪祉、谢迈千、冯杰三、樊仰山等一批专业或特邀编剧,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创作力量,使易俗社的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戏剧繁荣局面。仅他们在解放前三十多年的统计,创作、改编了500多出戏(并且大部分是本戏)。为宣传爱国、民主、科学,为丰富秦腔剧目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些剧目,决定了易俗社在艺术上的不断革新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剧作者不断勤奋地剧本创作,是戏剧不断向前延续发展兴旺的宝贵财富。又如多产的豫剧作家樊粹庭,他为了“豫声剧院”以至后来的“狮吼剧团”的前进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豫剧团的演出质量,创出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如他创作、改编了传统戏和现代戏《凌云志》、《涤耻血》、《女贞花》、《王佐断臂》、《劈山救母》、《红珠女》、《杨满堂》等60余本。他的戏,舞台性强,有利于演员充分的表演发挥,在群众中有着较深的影响,被誉称为“樊戏”。从而,也使剧团获得较高的声誉。
  1958年、1959年,陕西省戏曲汇报演出团“三大秦班”带着《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白玉钿》,以及眉户现代戏《梁秋燕》、碗碗腔传统戏《金琬钗》等优秀剧目,赴北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同时,巡回大江南北十三省、市,走遍半壁河山,大获声誉。古老的秦腔被誉为“老树红花”。不言而喻,我们有了好的剧目,即可调动尽可能多的艺术力量和手段,使演出质量更上层楼。换句话说,我们演出的阵容再强大,艺术上再高超,如果没有好剧本,就只能望洋兴叹,无所作为。可见剧本对于戏曲艺术、表导演、音乐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也可以说,一出戏,演员唱腔、演技的高低,音乐设计的好与差,以及舞台美术的配合等等,与这台戏演出的成败、色彩的浓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终究属于第二位的问题。也正如多年前《辕门斩子》是名艺人刘易平的拿手戏,也可以成为名演员焦晓春的拿手戏,还可以成为名角刘茹惠的拿手戏;《周仁回府》是著名演员任哲中的看家戏,同时又是秦腔泰斗刘毓中的拿手戏,而李爱琴这位名演员演出此戏,又是别有韵味,依然很受群众欢迎。以此类推,许多秦腔名家,身怀绝技,有着自己的看家戏,而正巧,也就是各名家的看家戏,又涌现出了众多的表演艺术家。犹如没有《五典坡》、《二度梅》、《河湾洗衣》等耐人寻味的剧目,李正敏要成为一代佼佼者的秦腔正宗,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游西湖》培养出了马兰鱼、李继祖,《刘巧儿》培养了段林菊,眉户《梁秋燕》出现了名家李瑞芳、吴德等等。反之亦然,像《杀子报》、《断阴曹》、《大劈棺》等不好的戏,即使再有多么高超的技艺可以发挥,也已不足挂齿,只好让它绝迹于舞台罢了。如此等等,剧本当然应推之为一剧之本了。
  从全国范围看,也不乏其例。吉剧原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品种,但王肯剧作家,始创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众望所归的好剧目,使吉剧成为一个新的剧种,并发展很快,红极一时,使这一新生的剧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完全证明一个真理:剧本的成败,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莆仙戏,对我们来说是比较生疏的,前多年,先后接连演出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等好戏,立即使这一剧种名扬于神州,其剧目也很快地被一些剧种所移植演出。而豫剧也出现了《朝阳沟》、《唐知县审诰命》、《大祭椿》等好剧目。因之,重视剧作家的劳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事了。
  再说被誉为西北戏曲“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先后推出了《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兄弟姐妹》、《二虎守长安》、《仇荐》、《千古一帝》(一、二部)、《杨贵妃》、《真的·真的》、《漂来的媳妇》、《继母情》、《泣血无字碑》、《西湖遗恨》、《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杜甫》等剧,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的多次赴京及出省演出,颇受好评,有的累获嘉奖,这无不包涵着剧作家的心血汗水,无不包涵着他们的功绩,也使剧院(团)的保留剧目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在此,我决不否认我们秦腔、眉户、碗碗腔需要继续不断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加强音乐改革与提高舞台美术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决不否认它们在戏曲剧目整体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但我是说最主要的,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排除一切困难,不断振兴秦腔等剧种,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剧本,不断繁荣上演剧目,让秦腔这株“老树”开出更加鲜艳夺目的红花吧!让所有受群众欢迎爱戴的剧院(团)成为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