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谈戏曲丑角艺术的源流

                                 
  中国戏曲“丑角”表演艺术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里,一朵带刺的“丑花”。多少年来,戏曲界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们用“丑”来歌颂忧国忧民、朴实淳厚、风趣幽默、心底善良的下层官吏与平民百姓,以及粗犷豪放、为民除害、可喜可叹的英雄豪侠。用“丑”来嘲笑、鞭鞑、讽刺那些祸国殃民、欺压百姓、阴险毒辣的昏君奸臣,以及无恶不做、刁诈狡猾的坏人。以它“丑中见美”、“美中见怪”、“怪中见俏”的独特魅力,被人们所喜爱。
  众所周知,戏曲中扮演“丑角”的演员乃戏曲丑行,又称“小花脸”与“三花脸”。“丑”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行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出现,由楚国的宫廷杂剧艺术演变而来。据《中国戏曲通论》书中记载,“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喜剧的雏形。优孟扮演已故宰相孙叔敖,楚庄王见了大吃一惊,以为孙相再世;在恍然大悟之后,喜悦无比。”优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滑稽演员,相传,当时因优孟扮演的人物“丑角”戏味很浓、滑稽逗人、栩栩如生、形相酷似人物原型,故被后人称赞。
  据《京剧艺术问答》书中记载,唐朝李隆基(又曰唐明皇、唐玄宗、李三郎),足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艺术才华的君王,对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更有他偏爱的一面。李三郎幼年即喜爱歌舞,在三郎六岁的时候,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廷里盛宴群臣,李三郎即兴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他精湛的表演、非同一般,博得了在坐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因为他爱好戏曲与歌舞,在公元714年(开元二年)选定了“梨园”做活动场所,“梨园”是当时唐朝离宫别殿一个广植梨树的果木园,景色优美秀丽、清静宽敞。此处是专供皇帝、皇后、皇亲贵族们宴游戏玩的地方。
  当时唐朝宫廷里的乐舞演奏人员分为“立部伎”(站在堂下演奏的“乐工”、又称做“乐手”)与“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的“乐工”)两种。“立部伎”的演奏水平一般,而“坐部伎”则技艺较高。李隆基便精选了三百名坐部伎和数百名长相漂亮的宫女,把他们集中在“梨园”学习戏曲与歌舞,进行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并利用帝王权威,旨用朝政文人写戏、编本、大力发展宫廷戏曲艺术,广泛召集培养戏曲艺人,排戏,演戏为皇家贵族服务,遇有不到之处,李隆基还亲自指正,并相隔几日必问“梨园”戏班进展之事,因李隆基对“梨园”倍加关照和他颇爱看戏与演戏的缘故,使梨园办得非常红火,戏班的演艺水平也日益提高。
  唐玄宗不仅创立了“梨园”戏班,而且,他自己还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在他高兴时,只要梨园戏班在皇宫里演唱,剧中凡有“丑角”可演,无论角色大小,唐玄宗总是很认真地蹬台上场,一般情况下,他决不会把演出的机会让给别人,非他莫属。因唐玄宗是一国之君的身份,蹬台演戏有所不便,这不失其帝王君威,他只好在演出时,特意在脸部挂上一小块白玉片儿,所以后来的丑角艺人凡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学着在脸上勾画一个类似白玉片儿的白色“豆腐块儿”。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因为当时唐玄宗串演过丑角的原因,便使丑角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后来形成了戏班里的人们对扮演丑角艺人特别推崇。据梨园名宿和老前辈传说,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唯有唱“小花脸”的丑行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唐明皇不仅具备一定专业演艺员的素质与饰演小花脸的天赋,而且,他还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天才音乐家及理论家,并精通音律,懂得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和当时各种古老民族乐器的性能。因此,他首创了用羯鼓、手板(“羯”读杰,就是现在演变过来的戏曲“鞭鼓”,也可称为“单皮鼓”)来指挥其它乐器,使其节奏统一。每逢梨园戏班排练剧目,唐明皇还要自掌鼓板。从前,戏班子在演出时,“打鼓佬”(鼓师)坐的地方叫做“九龙口”,即来源于此。在净化舞台之前,戏班子在演出时的“场面”(即指“乐队”,打击乐为“硬场面”、也可称为“武场面”,管弦乐为“软场面”、也可称为“文场面”)不在舞台的右侧,都是设在“守旧”(即指“台帐”就是现在的“天幕”)前面的正中央,“打鼓佬”的座位设在上场门附近。当年,因为唐明皇打过“单皮鼓”,所以这个地方便被称为“九龙口”。
  照例“九龙口”这个座位,戏班里的上下人等,都不准息坐,只有发号施令的打鼓佬才有资格坐,但因唐明皇不仅敲过“鞭鼓”,而且又演过“三花脸”的缘故,便使丑角演员例外。戏班里装有蟒、靠、官衣、道袍(即
  指演戏时穿的服装)等的大衣箱,装有王帽、凤冠、相雕、纱帽、九龙冠(即指演戏时、头上戴的帽子,行语“头盔”)等的头盔箱,装有圣旨、笏板(古时大臣、官员上朝奏本用的东西)、尚方宝剑(天子剑)、官印盒、令箭、龙头拐杖、金瓜钺斧朝天镫(皇帝排朝登殿及太后、正宫出游时,使用銮驾拿的道具)等的道具箱,别人都不能坐,唯有丑行演员敢坐,总之,唱“三花脸”的丑角演员无论在后台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意坐立,但其它演职人员就要按章行事了。如果没有三国的“关公戏”和没有饰演“关老爷”的红生演员,总是让演“三花脸”的丑角演员先唱,才能得到戏方的许可,否则将会给戏班带来麻烦。
  唐朝皇帝李隆基,在我国民族文化及戏曲丑角艺术发展史上,确实起到了颇为重要的创造推动作用,对戏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梨园”戏班,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国力戏曲艺术学府,同时,也是古时候第一个演艺水平最高、最大的戏曲文艺演唱团体。这件事出现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年间,应该说是个大的创举,因为这第一个戏曲班子建立在宫廷的梨树果木园中,所以,后来的戏曲演艺员就被称为“梨园行”,戏曲界便被称为“梨园界”,世代相传的戏曲演员家庭及门里出身的艺人子弟,则被称为“梨园世家”。故尔,历代的戏曲艺人都把唐明皇尊为祖师,演丑角的艺人及把唐玄宗尊为始祖,誉有国粹之称的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团体,拿唐玄宗当神来供奉。从前,北京及一些城镇有许多戏楼、戏台、剧场、剧院与演戏场所的后台,都供的有唐明皇的泥塑或木雕金像,还有一些唱丑的演员与梨园名宿家里也敬李隆基的牌位
  及塑像,而且,演员们在演出之前,下场之后,包括鼓师和乐队的所有伴奏员及在后台的舞美服务杂差,都要对着祖师爷李隆基的塑像或牌位行礼、作揖,丑行演员还要单独磕头跪拜,来感谢始祖唐明皇给他们带来的戏班里特殊的身份与地位。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初始阶段,喜剧从唐代、宋代、元朝、清朝得到了逐步发展,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在京剧的影响下,地方戏的喜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丑角为主人公的喜剧剧目不断出现,随着农民起义的掀起及地方戏曲的发展,歌颂英雄人物的喜剧题材空前兴盛,如以“武丑”为主演的《打瓜园》、《挡马》、《时迁偷鸡》以及喜剧味很浓的《打桃园》、《穆天王》、《杨排风》等。作者多为民间艺人,剧中的主人翁性格塑造,大多为爽朗、乐观、风趣、粗犷的草莽英雄,这类英雄喜剧,直到目前还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喜闹剧在这一时期也非常活跃,如出自民间文人和各地方戏曲艺人之手编写以“文丑”为主演的《打面缸》、《借女》、《大卖艺》、《张三借靴》、《借妻》等。这些剧目都是以强烈、鲜明、辛辣、诙谐、幽默、滑稽、夸张的大幅度动作,去刻画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是封建统治势力处于土崩瓦解时的漫画写照,也是我国劳动人民与戏曲界丑行艺人们共同创造的具有封建社会末期时代特色的一幅幅欣赏国画图象。同时出现了一批戏曲丑角表演艺术名家,如唐代的参军戏艺人黄幡绰、李可及、李仙鹤、张野狐等,元杂剧艺人刘耍和,明代艺人阿丑,清代昆曲艺人钱云从等。这些戏曲界表演喜剧的前辈们,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丑角艺术知识与丰富的丑角表演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后人去挖掘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和二十世纪的20年代至50年代,戏曲中的喜剧题材更加繁荣,尤其足京剧的丑角戏多了起来,如《三岔口》、《荡湖船》、《连升店》、《三盗九龙杯》、《柜中缘》、《跑驴子》、《蒋干盗书》等。同时出现了一批艺术功力深厚的“文”“武”丑角大家,如在京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著名京剧文丑宗匠,戏曲教育理论家肖长华先生,当年田汉老师评他“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1957年拍摄的彩色电影《群英会》肖长华(饰蒋干)与马连良(饰孔明)、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合作演出。另外,京剧丑角名家还有刘赶三、罗百岁、王长林、宋凤云(女)、宋永珍、马富禄、叶盛章、贾世珍等。在这一时期地方戏也相涌现出来不少带有浓厚喜剧因素的剧目,象《扯谎过殿》、《十五贯》、《作文章》、《扫松下书》、《济公三戏花太岁》、《抬花轿》、《跑汴京》、《风筝误》、《闹山窝》、《枯井案》、《跪门吃草》、《红楼夜审》等。同时也产生了一批誉有声望的名丑,如昆曲的杨鸣玉、王传淞、华传浩,豫剧的李小需、李宪宾、高兴旺、张新盘等,川剧的傅三乾、刘成基、周企何、邱福新、李笑非等,花鼓戏的何冬保,高甲戏的柯贤溪,汉剧的李春森,湘剧的胡普临,祁剧的李泥巴,常德汉剧的邱吉彩等。
  近年来我国戏曲界又相继创作与改编出了类似《七品芝麻官》、《徐九经升官记》、《卷席筒》、《巧县官》、《拾女婿》、《逼婚记》、《赃官断》、《狱卒平冤》以及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与新编古装戏《七品芝麻官后传》等群众喜闻乐见以丑角为主人公的喜剧。故尔,使牛得草、朱世慧和一批优秀中青年喜剧丑星、怪星、笑星等的“三花脸”丑角演员艺惊四方、一举成名。多少年来,在老一代与新一代诸多的戏曲喜剧剧作家及理论家、教育家、表演艺术家们不懈拼搏敬业精神的共同努力下,对戏曲中的“丑角”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在各个时期,先后为推动戏曲“丑角”表演艺术的发展创造,从初期到当今,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丰满、从低级到高雅,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风趣、幽默、滑稽、优雅、大方有着深奥独具魅力、戏曲代表性颇强的喜剧表演艺术,为古今人们带来无数的欢笑,为我国的“丑角”史册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