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研究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柯仲平


  柯仲平(1902—1964),现代诗人、剧作家、戏曲活动家。原名柯维翰。云南广南人。肄业于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斗争。民国十六年(1927),任教于西安中学,积极宣传文艺革命。民国二十六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代会一、二、三届代表。著作有长诗《海夜歌声》、《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毛主席的小英雄》,短诗集《从延安到北京》,诗剧《风火山》,歌剧《无敌民兵》(曾用秦腔演出),评论《革命与文艺》等。在陕甘宁边区时期(1937—1949),他对陕西地方戏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根据毛泽东主席与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指示,于民国二十七年,在延安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担任第一任团长,同时,编演了大量的秦腔,眉户、秧歌剧剧目,宣传抗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反映边区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二、为“新秦腔”、新迷胡剧的形式与发展作了不懈的努力,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如《生长着的民众剧团》、《谈“中国气派”》、《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论文艺上的中国民族形式》,在当时延安文艺界崇洋媚外、对中国传统文艺采取虚无态度的浪潮中,表现出他的胆识与勇气,提出了“利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观点(《柯仲平诗文集》四,第九十八 页)。他以满腔热情介绍了新秦腔剧目《查路条》;三、团结了陕甘宁边区民间艺人,培养了一批新戏曲工作者。眉户老艺人李卜,剧作家马健翎在他的亲切关怀下,为新秦腔、新迷胡以至新歌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四、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给西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眉户、秧歌戏开创了一条新路;五、对平剧(即京剧)的推陈出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写有《献给我们的平剧院》、《平剧工作者应欢迎批评》。1964年受到错误的批判,同年冬在西安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