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剧作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姬颖


  姬颖(1920-1973),原名保坤,陕西省蒲城县人。父姬汇百,早年跟随杨虎城将军创建十七路军,任师长,寓居现今西安东关索罗巷。姬颖童年就读于东关竞化小学(现东关小学),后入陕西省立一中,1935年入西安高中。
  姬颖进入中学后,目睹旧中国内忧外患腐败不堪,萌生报国志向,接受进步教师及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经常给学校墙报写稿,宣传抗日。“西安事变”第二天,陕西青年援绥抗日战地服务团成立,西安各校学生听到这一爱国组织要到抗日前线绥远(省)战地服务,一两天内就有三百多人参加(团址设在东木头市现“五一剧团”所在地)。姬颖与好友古鼎新率先参加,古鼎新被选为副大队长。该团下设军事、宣传、救护三个队。在未赴绥远战地前决定成立宣传队,组织“大众剧团”,向群众宣传事变真相及“张杨八项主张”。姬颖、李鸣瑛、黄云峰、靳宝英等40多人参加剧团,由团部聘请张寒晖、刘尚达为导演,日夜编练了许多抗日救亡活报剧、歌曲和快板在街头演出。姬颖在活动中激情满怀,发挥了他的文艺才能。一周后,剧团受命赴三原进行宣传,在活动中得到赵寿山将军的支持,随即在驻军和街头演出,接着又到鲁桥及云阳等地,向驻军和群众宣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赵寿山是姬颖父亲的老战友,赵将军视姬颖如子侄,赵将军喜爱秦腔,知姬颖能拉能唱,还叫姬颖到他那里去搞戏。
  姬颖在三原结识了十七路军政治部主任杨发震(共产党员),事变和平解决后,杨发震告诉姬颖说:你们援绥战地服务团第一批去绥远的团员被中央军解散了,看来你们也去不成了,希望你仍回学校继续做救亡工作,加入进步组织。他回校后更加积极地参加了党领导的民先队的活动,1938年,经陈平(维昌)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记得他在去三原参加红军的前夜曾写下七律一首:
  正当投笔请缨时,怒挥青锋断藕丝。
  忍看纵横慈母泪,欲卧疆场面旌旗。
  愿为祖国成新鬼,羞提羊毫赋情诗。
  击楫东渡黄河去,脱弃蓝衫换征衣。
  从这首诗即可看出年仅17岁的姬颖的爱国情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姬颖投笔从戎的愿望实现了,他以火热的心参加了学生抗日宣传队,到农村演唱抗战歌曲,不久,他即投身于赵寿山将军所部38军35师孔从洲部,做党的秘密工作。在此其间,他除了做部队工作外,还日以继夜地编写抗日宣传材料,深入连队演唱抗战歌曲,激发部队官兵抗击日寇的斗志。为了在38军中做好党的统战工作,他经常往返于河南西安之间,在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他冒着多次危险,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抗日战争后期,他在西安一带从事地下工作。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姬颖心中的喜悦和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肆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开始了,他在西安宝鸡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春,他被派往澄城、大荔一带开展工作,不久,担任了原籍永丰区区长,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活动,策应一野部队南下。同年秋,在我军发起“荔北战役”中,他率领游击队一面配合部队作战,一面组织担架救护伤员;同时还动员父亲姬汇百给部队捐送了二百石麦子,为荔北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受到黄龙军分区的表彰。
  1949年5月,姬颖奉调回到西安,参加接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西安市人民政府秘书厅工作。建国初期,他是各项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爱好戏曲,他仍在业余进行剧本创作,先后编写了《宋景诗》、《吃粥记》等剧本。他还就秦腔改革发表了很有分量的论文,引起省市戏剧界的重视。
  1957年,姬颖被调到易俗社任副社长,他不仅致力于社务的整顿,尤其重视秦腔的改革。他认为要振兴秦腔,必须在剧本上下功夫,对传统戏进行整理改编,要求合乎时代精神和群众的喜受。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著名戏剧家,其剧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无不脍炙人口。1958年,为参加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姬颖将著名剧作家田汉的话剧《关汉卿》改编为秦腔剧本。编演任务繁重,时间紧促,他以饱满的热情不分日夜地工作,正像他在《关汉卿》剧词中写的那样:“顾不得眼昏花腰酸背痛,在灯下修词曲夜到三更。”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写出了初稿,随即边改边排,边排边改,赶在当年6月28日纪念周开幕如期上演,获得了与会人士的好评。
  1958年,姬颖还把福建莆仙剧《团圆之后》改编为秦腔。改编本初名《孝子弑亲》,孝子缘何弑亲?他在剧本的末尾写了一首七律作结:“状元本是郑家郎,于今悔登天子堂;二字御书逼母死,一杯毒酒害父亡。柳氏贤德全三保,佾生薄幸坏五常。敢云四口皆无罪,说与世人费评章。”当时市上领导看后,建议改名为《圣旨的罪恶》。经改编后的这个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有力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窒息的罪恶。
  1959年,姬颖根据孔尚任的原著,把《桃花扇》改编为秦腔剧本,这是姬颖改编剧本中的“大件”。要把44出的传奇剧,全搬上舞台,就显得冗长。经过改编将全剧精练为19场,分为前后两本,初稿写出后经过有关同行讨论,加工修改,决定作为十届国庆的献礼剧目上演,演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许,使这部古典名剧第一次搬上秦腔舞台。
  姬颖自1957年任易俗社副社长,为易俗社的发展和秦腔的振兴做了不懈的努力。1960年,他将传统戏《状元媒》改编成《铜台破辽》,根据原剧的故事人物,重新铺设情节和塑造人物,赋予剧本以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突出了剧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了剧本的文学色彩。著名剧作家田汉来西安看了后,称赞该剧改编得好,也演得好。同年,他被借调到原陕西省戏曲学校主持艺委会工作。这期间,他和赵伯平、罗明等同志合作,为戏校同州梆子班改编了传统戏《辕门斩子》《破宁国》等。他还编写了《取桂阳》《荆驼记》和《邓艾伐蜀》等秦腔剧本,对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出了很大气力,为振兴秦腔作出了贡献。
  姬颖同志一生为革命、为秦腔事业做出了令人钦敬的功绩,但在十年浩劫中,他的功绩却变成了“罪行”,受到残酷的批斗和迫害,使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长逝是我省戏曲界的一大损失。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