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表演艺术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国正



  张国正,1924年生于礼泉县药王洞乡东张村,前手(挑唱),15岁学艺,师承张赵友(同村人,前手,已故)、张彦相(前手,张彦相的师傅是其父亲,其父的师傅是本村小名叫“命娃子”的,“命娃子”的师傅就不知道了),先学锣鼓,后学挑签子和唱,除二胡、板胡外,样样都行。戏班其他成员有:张志斌,75岁,敲鼓兼三弦、小锣、鼓、爆鼓、战鼓;张志荣,56岁,拉二弦,兼铰子、唢呐、小号、长号——仿马鸣,营造战场气氛;冯启章,63岁,药王洞乡寨子村人,板胡、二弦(此为主弦)、铙钵、唢呐;郑文涛,63岁,打板子兼敲锣;张志合,54岁,帮签子的兼二胡,还会雕刻皮影。活动范围主要在礼泉泔河两岸及泾河以东,咸阳以西。
  张国正对笔者说:咱这村子的弦板戏是由阿宫腔发展过来的,什么时代已说不清了,据说是项羽烧了阿房宫,秦始皇的三千嫔妃逃出来后,传下来的。明清时期,本地大财东家大多有皮影箱子和班子。我20多岁独自上台挑唱,现50多年了,原来能唱几百本戏,现在老了,忘了许多。我的戏本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破四旧”烧掉了100多本,现在家里还有270多本。演皮影戏,识字的人可以看本演唱,不识字的只能“吃本”(记在脑子里)。我和师傅、师爷一般都是“看本”演出,师傅张赵友能“吃本”的有几本戏,我年轻时“吃本”的有15本左右。“吃本”戏不是把剧本的全部东西都背下来,主要记住剧本中的人物名字和大概意思就行了,剩下的就由艺人即兴发挥,由于艺人的知识多少不同,随意说的成分多,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事,有时历史剧和神话都混在一起了。看戏的人观赏水平和习惯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听戏词看(品)文字,有的是看耍孩(皮影)的技巧,有的是看剧情。在礼泉,不同乡镇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文化水平很低,可以随便编着演唱,没人听得出来,都是看热闹的;但有的地方比较难演,像泔河以北地区,那儿的人文化层次高,懂得多,很挑剔,不能瞎编乱演。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