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剧目 > 剧本 > 传统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传统戏曲概述

    
  府谷二人台戏曲兴起于“风搅雪”时期,是二人台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充分展示出秦、晋、蒙长城沿线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人文地貌、乡风民俗、风土人情、时代变迁,是黄河文化的活化石。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府谷二人台的传统戏曲类剧目多数是在曲艺类剧目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传承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工提炼,不断完善,去粗取精,推陈出新,逐步成型的艺术形式,有一部分剧目至今仍在加工完善之中。如《方四姐》、《走西口》,这两个剧目是二人台最具代表性剧目。据传《方四姐》上演于民国初年。剧本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民间艺人编创的二人台专剧,其理由是《方四姐》有专曲,周边的其他剧种也不上演此剧目;另一种说法是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为了迎合观众心理,适应市场要求,与其他剧种争夺演出市场,根据曲艺清唱《十二月忙》改编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的。究竟哪种说法准确?关键是哪种说法更符合客观逻辑。
  《方四姐》的唱腔里有一首曲子叫《十二月忙》,有些艺人和群众干脆就叫“方四姐”,这首曲子在《方四姐》全剧的很多唱段中配用,而且开幕曲套用的也是这段曲子。府谷二人台的《方四姐》基本有两个版本,一个属于戏曲类,一个属于曲艺类,二者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其内容确有同工异曲之感。反过来说,曲艺清唱《十二月忙》的台词全部是方四姐向舅舅诉说她一年十二个月在婆家所要做的一些日常家务,几乎没有戏曲《方四姐》剧中情节的内涵。如:
  正月里忙正在忙,
  请人换贴实在忙,
  叫一声舅舅回家说给我的娘,
  再不要把我想。
  二月里……铡草垫圈……
  三月里……耕地送粪……
  要说戏曲《方四姐》是根据曲艺清唱《十二月忙》改编的还确实有点牵强。
  从移植的角度去分析,《方四姐》第一场老于婆上场说了这么一段话:
  金银财宝顶着天,
  盼望养儿中状元。
  老身于婆,早年嫁在于门田庄,谁想天生命薄,丈夫早早离阳,自从员外去世之后,给我留下一双儿女,万贯财产。是我虽然寡居,这光景过得倒也安逸。唯盼保童读书成名,求来一官半职,也显我老婆子教子有方……
  这段台词属于典型的传统戏曲人物开场白格式,前两句七字韵白属于“开门对子”,下来的一大段念白属于“自报家门”。这种带有程式化的台词格式在二人台传统戏曲类剧目中屡见不鲜。《方四姐》全剧从唱腔到念白基本属古典式风格,着装打扮也与其他剧种的同类剧中人物相似。因此,《方四姐》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还有一点道理。
  有一个情节最能说明此剧并非原创于此地。如老于婆教训儿子保童的一段念白:
  你舅父前日来信言道,明年洛阳开科取士,你且将文房四宝整实齐备,前往洛阳寄居你舅父家中读书去吧!
  整段台词粗看并没有特殊用意,但仔细推敲,着实存在着一个地域差异问题,而且这种地域差异中蕴含着《方四姐》的滋生区域。词中的“洛阳开科取士”并说明不了该刷的地域属性,因为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是中国建都最多的都城,朝廷开科取士自然面对的是全国的士生,这是常理之中的事,但“前往洛阳寄居你舅父家中读书”就存在着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于保童的舅舅(即老于婆的兄弟)家住在洛阳,也就是说老于婆的娘家在洛阳,那么,洛阳位于河南西部,与陕北、晋北、内蒙远隔几千里,于员外充其量是当地的一个普通富户,在那种交通非常不便利的时代,能否跑到几千里之外娶妻?当然,戏剧情节允许有虚构,但必须是情理之中的虚构。因此,按照逻辑推断,最合乎情理的应该是:《方四姐》由中原地区传入二人台流行地区。流入后艺人们为了迎合当地百姓的欣赏口味,配上了流行在当地的“打玩艺儿”调子,念白中融入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语言,使其更通俗易懂。类似的剧目还有《刘海砍樵》、《牧牛》也可能是外来移植剧目。
  有一部分戏曲类剧目是由土生土长的民歌、表演唱发展而成。如:《碾糕面》增加了原剧中的暗场人物杏花妈,由二小子、杏花二人表演发展为三人表演,使剧情变得更为风趣幽默,增强了剧目的可观性。《走西口》是最具代表性的二人台剧目,发展过程是由民歌—民间小戏—到民间大戏。起初只是一首民间小调,例: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住哥哥的手,劝哥不要走……“打玩艺儿”走上舞台后,艺人们根据这首民间小调词意,设置了剧中人物太春,玉莲,发展为二人小戏,后来艺人们感到二人表演还不便于故事情节进一步展开,又在太春、玉莲的基础上将原剧的暗场人物孙朋安、二姑舅设置为剧中人,增加了玉莲母,剧名为《五人走西口》。剧本为多幕布剧,加了两头,保留了中间结构,即:开头和结尾扩充了玉莲太春一见钟情,玉莲装病要求请太春看病,孙朋安请太春,太春看病成亲,与二姑舅走西口等情节。中间部分原封不动地套用了曲艺类《走西口》。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剧目的演出时间,因为,秦、晋、蒙周边地区过庙会请戏班子演出,一般最少要演三天五场戏,每场戏三小时,共十五个小时。对于民间二人台班社来讲,往往是凑不够上演节目。另一方面是增加了节目趣味性、观赏性。
  有些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编创的新剧目,由于没有编创年代、剧作者,人们也称之为传统剧目。如《王成卖碗》。
  二、传统戏曲的语言特点
  府谷二人台传统戏曲的最大特点是唱段通俗易懂,台词讲究上韵。特别是念白,一些关键台词无论一句的字数多少,最后一个字必须归到韵上。有些大段念白可以分段落押韵,如《挎嫂嫂》第一段落押的是(发花韵),第二段落押的是(江阳韵):
  我小子生来胆大,甚也不怕,每天起来专门寻得和那恶人打架,那天起来看见两只公鸡牵架,怕得我跺在那水瓮旮旯一黑夜没敢说话。
  仔细盘算我小子生的不是个桌杖,每天起来在那赌博场上活跄,输打赢要分文不让,红心来了一个一个装上,黑毒来了不穿鞋就偷杠。前两天我又在那赌博场上活跄,铜钱赢了这么粗这么长两棒,路过那志号把那烧酒和羊肉买上,回去往我嫂嫂那趟柜上一放,我嫂嫂一看我是个挣钱的好匠,她下了地穿了个红鞋扭扭捏捏走在我跟前不住气地给我使那个眼色,女人一浪,男人肯定是个上当,干柴见火哪能不旺。
  这一大段念白从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讲,属于自报家们的开场白,有着传统戏曲格式的特点。每一句台词一旦都归了韵之后,就显现出了二人台语言的别具一格之处。在整个二人台剧目中,这种语言特点并非仅出现在传统戏曲类剧目之中,而在现代戏曲类剧目中也屡见不鲜。如现代二人台小戏《姑嫂情》中锁柱和嫂嫂的一段对白。
  锁柱 我可多品过你!你白天见了别人又说又笑,一到晚上你就早早睡觉,急得我半夜半夜溜大道,在你房前房后来回绕。
  嫂子 你说那话亏心不亏心?我在人前是又说又笑,没人的时候也没着没落,想跟你多触吧,又怕别人见笑,到现在你跟你的儿女们同不同意我还不知道,你说我每天早早睡觉,那是因为甚呀?
  锁柱 因为甚?
  嫂子 我天天晚上吃那催眠药。
  这类台词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每每能给观赏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人台说口(民间称之“呱嘴”)也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最具特色的语言特点和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与其他传统戏曲的开场“自报家门”表演程式一样,往往出现在剧中的第一个人物出场,交代自我的性格、身世、所处的环境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如《王成卖碗》中王成上场的一段说口。
  王成 (数板)我小子叫王成,
  爹娘生我独一人。
  没房没地没家业,
  祖祖辈辈受贫穷。
  二老双双下世去,
  我到处奔波侍候人。
  吃不饱穿不暖,
  每到年底两手空。
  旱地的葱门洞的风,
  蝎子尾巴财主的心。
  又毒又辣又刺人,
  穷人有冤无处申。
  一连侍候五六家,
  家家财主都黑心。
  万般出在无奈何,
  给人卖碗度光阴来……度——光——阴。
  王成很简短的一段说口,道出了他的身世,家庭生活、收入、父母状况,揭示了财主为富不仁,穷人有冤无处申的深层次社会矛盾。相比之下,言简意深,要比白话表达更简单明了,更有艺术之感。
  还有一类说口属于程式化台词,表演者可以随意套用。这类说口内容与本身剧情毫无关联,仅仅为了表现表演者的口才而已。如《挎嫂嫂》中小叔子开场的一段说口,《世上哪有这事情》。
  小叔子 说了一个正月里正月正,
  两个瞎子去观灯,
  红灯绿灯观了个清,
  还照上书本念诗文,
  世上哪有这事情。
  说了一个二月里二月正,
  拿起一个磨扇放风筝,
  一放放到半天空,
  揪断两根拉船绳,
  世上哪有这事情。
  ……
  说了一个四月里四月正,
  我骑的一个骆驼钻炕洞,
  炕洞做得宽又深,
  没碰住个头顶顶,
  世上哪有这事情。
  ……
  说了一个七月里七月正,
  诸葛亮大战孙悟空,
  刘备从西天取回经,
  关老爷挥鞭战秦琼,
  世上哪有这事情。
  ……
  说了一个十二月里十二月正,
  闺女得了一个蛋根疼,
  后生得了一个流月经,
  老汉把个娃娃生,
  世上哪有这事情。
  整段台词从一月说到十二月,全部说的是宇宙万物中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这类说口不局限于某一剧目,任何剧目都可以套用,但一般实用于丑角。
  “呱嘴”在二人台中应用很广,随着二人台剧目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已形成独立的表演形式。如《王婆骂鸡》,就是独立成剧的呱嘴段子。近些年,山西编出了《王婆骂假》、《王婆打假》,内蒙编出了《二人台唱成万人台》,因为本来二人台同根同源,因此,一些外省的二人台段子,对府谷二人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传统戏曲的演唱特点
  二人台诞生于“禁留地”,成长于民间,属于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早期的成长阶段,朝廷规定“禁留地”不准建房定居,不准携带家眷,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便是那一群群垦荒男人那粗壮的大手和高亢歌喉。
  由于这种历史的原因,使得二人台剧目中的所有女人全得由男人扮演。扮演女角必须有一个好嗓子,好扮相,万一嗓子够不上调,就用假声唱。这种反串式的演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今日,有很多特殊角色仍由男演员反串,但反串的角色一般为老旦,如《探病》中的刘干妈,《王婆骂鸡》中的王婆,《碾糕面》中的杏花妈,《方四姐》中的老于婆等。
  二人台发展于长城沿线黄河中上游地区,它的语言中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人物对话中,多数句子的尾音处带有“哩”或“啦”或“吧”或“吗”。《挎嫂嫂》中小叔子和嫂嫂的一段对话就涵盖了这些字。
  嫂嫂 啊呀兄弟,你那两天来嫂嫂家还提的这么长两串吗,今天咋到没啦?
  小叔子 输了么。
  嫂嫂 都输啦?
  小叔子 都输完啦!
  嫂嫂 嗳——你说你输啦,我可是不信。
  小叔子 不信你搜哩吧!
  嫂嫂 过来!(搜小叔子的身)啊呀,(自语)这个货真的没钱啦?(转念)啊呀兄弟!你要是没了,嫂嫂我还有哩!
  这一段对话中的语气词,正是这一带人生活语言中必带的语气词。由于语言中带有浓郁的乡风乡音,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这也是二人台深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因素。
  “儿化音”同样也是二人台语言中的一大特点,在民间的发音中,带小儿音的字很多,如鸡儿、狗儿、猫儿、花儿、桃儿、杏儿等等。“儿化音”的发音特点是双字发一音如:鸡儿不能发作jī ěr,而应该发作jer一个音。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艺的不断发展,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加,府谷二人台的地方语言也不断向大众化语言靠近,一些“儿化音”和地方方言的应用相对少了许多。其他方面也不断与高雅艺术接轨,这应该是府谷二人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出处:府谷二人台艺术/郭侯绪编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