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西北革命根据地部分遗址 附: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

    
    ——《西北革命斗争简史》陈列介绍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并得到保存的唯一一块根据地。为了展示西北红军与根据地创建的艰难历程,在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指示下,延安市政协主席忽培元具体策划指导,由延安革命纪念馆利用第六展厅于2000年7月1日举办了《西北革命斗争简史》专题展。展线长100米,展出面积500多平方米,习仲勋、马文瑞分别题写了馆名。
    步入展厅,迎面在广袤的黄土高原背景下有一组名为《群山》的雕塑,展出了西北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明方、闫红彦、马文瑞六位领导人的英姿。
    陈列内容共分为10个部分:
    1、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陕西的创建
    2、各地武装斗争的开展
    3、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及早期活动
    4、红二十六军成立与照金根据地的开辟
    5、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6、陕北游击战争与根据地的建立
    7、陕南武装斗争的开展与根据地的创立
    8、红二十七军成立与西北根据地的统一
    9、永坪会师与红十五军团成立
    10、迎接党中央长征到陕北
    展览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资料为观众展示出一幅西北革命斗争史的壮丽画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平、上海、武汉求学的陕西籍学生魏野畴、李子洲、王尚德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办了《秦钟》、《共进》等刊物,将革命思想传入陕西。他们利用在绥德师范、榆林中学、赤水职校任教为掩护,建立了陕西第一个团支部——赤水特支和第一个党组织——绥德党团支部,培养了一批献身革命的骨干分子。到1927年春,团员发展到2400人,党员发展到2158人。
    党团组织建立后,积极领导了农运、工运和学潮。党还派魏野畴、刘志丹等一批共产党员以合法身份到冯玉祥、杨虎城部队从事兵运工作。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国民革命,陕西驻军也宣布解散农会、工会,进行清党。霎时,腥风血雨席卷西北大地。共产党员刘含初、史可轩、刘天章、白明善先后被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陕西也遭到失败。
    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屠刀,中国共产党没有屈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了。继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之后,陕西相继爆发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等十多次武装斗争。虽然这些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但使我党获得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像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优秀干部。
    1931年以后,西北地区走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开展了创建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斗争。西北红军,最早是刘志丹、阎红彦领导的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改编为红26军42师第二团,团长王世泰。经过游击战争,至1934年夏在照金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4年11月,在华池县荔园堡正式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选举习仲勋为政府主席,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2年春,高朗亭、刘善忠夺取清涧县怀宁湾地主民团的六支枪,开始了陕北的游击战争。1934年春,组建起了六支游击队,开辟了以安定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1935年1月,白庙岔会议决定将陕北游击武装改编为红27军84师,杨棋、贺晋年曾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同时,成立了陕北苏维埃政府,选举马明方为政府主席。
    1934年10月,中共北方局代表孔原派黄翰巡视陕北,提出统一领导问题。1935年2月,在周家崄召开中共陕甘边特委与陕北特委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军委,统一了两块根据地党与军队的领导。
    1935年4月到7月,西北红军在军委主席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相继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保安、靖边、安定六县,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20多个县建立了政权,红军发展到5000人,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发动的两次军事“围剿”。陕北人民唱道:“四月里来四月八,老谢又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党中央最终选择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创造了条件。
    1935年9月,正当西北红军迎击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时,从鄂豫皖突围长征的红25军来到陕北永坪镇,9月18日两军召开会师大会,并成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和红15军团。朱理治、郭洪涛任省委正、副书记,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劳山、榆林桥战斗后,朱理治等同志执行王明“友”倾路线,在红军和根据地内开展了错误的“肃反”,逮捕、杀害了一批党政军干部。刘志丹、习仲勋、王世泰、马文瑞、张秀山等一批老同志身陷囹圄。十年内战中硕果仅有的西北根据地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西北根据地的吴起镇,宣告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开创新局面的开始。
    当党中央、毛泽东了解到陕北内部“肃反”和敌人军事“围剿”的情况后,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挽救陕北危机。中央组成五人团先期赶到瓦窑堡,由中央保卫局接管了西北保卫局,阻止了错误肃反,挽救了创建西北根据地的一批老同志的生命;毛泽东、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在甘泉县象鼻子湾同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打了直罗镇战役,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使十年内战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得以保存。
    刘志丹出狱后,由周恩来接他去会见毛泽东。展厅最后用一组雕塑展现了当年毛泽东在窑洞门口迎接刘志丹的亲切场面。
    1936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抗日前线英勇牺牲后,毛泽东十分痛心,为他题写了挽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对刘志丹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展厅出口处的墙上有一语录牌,是毛泽东在1945年4月21日在“七大”预备会议上讲的:“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试验,在这里开七大,在这里解决问题。”
    落脚点、出发点、试验区,这就是西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出的客观评价。
    (参见《圣地风云录》一书)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