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交际处(简称交际处)遗址,位于延安南关市场沟南侧。当年有20多孔窑洞、50多间平房、两座楼房(每座两层,每层20多间)和一座礼堂,现在保留有8孔窑洞、5间平房、一座小楼。由延安市文物局管理,延安交际宾馆保护使用。
交际处形式上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的招待所,实质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外交的统战部门。1937年9月由外交部招待所改为边区政府交际处,初在大东门北侧,日机轰炸后迁南关市场沟南市旁。处长金城,副处长周志杰,有干部职工30人。胡宗南军队侵犯延安,交际处迁到山西省。延安光复以后又回到原址开展工作。1949年改称陕北行署外宾招待所,1951年改为延安招待所,现为延安交际宾馆。
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出入交际处,开展外交、统战和对外联络工作。中共中央为交际处规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的接待方针,努力做好争取工作。毛泽东常来交际处检查指导工作。有一次,他讲:“对待来宾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根据地人民战斗胜利的成绩。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都要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均不要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组织他们参观考察时,要尽力让他们对我们有全面的了解,要让他们看到我们工作中的优点和成绩,也可让他们看看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弱点,甚至错误。”根据这些精神,交际处取销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从前发放来宾证的规定也不再用了,各位来宾想去什么地方参观就自由前往,包括监狱也让他们自由参观。
延安的物质条件很差,却给交际处以最高标准的特殊待遇。为了更好地区别对待,确保重点,当时将生活供给分为10类40种。国际友人和少数民族同胞给最高待遇:每人每月供大米15斤,白面15斤,猪肉30斤,鲜菜30斤及油、盐、炭,还给专家派有管理员、炊事员、勤务员、翻译、中文教员,拨给足够的办公费、奶费,衣服不限。
在政治上更是以礼相待,一些大型政治活动都邀请他们参加。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时,被选为边区参议员的外籍友人有印度的巴苏华、日本的森健、朝鲜的武亭,华侨有梁金生、李介夫。
交际处认真贯彻了党的外交政策,加之他们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各地及外国朋友的赞扬,来这里的中外客人越来越多,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黄炎培等六名参议员,陈嘉庚、林边可、邓宝珊、卫立煌等来延均下塌此处。据1938年到1941年的统计,交际处共接待了中外客人7000多人。美加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公谊救护队先后来边区服务;白求恩和柯棣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陈嘉庚南洋筹赈总会每月捐款700万元,还送回3200多名汽车驾驶和修理工人投入抗战活动。路易·艾黎为创办“工合”三次来延安,只用两年时间从西康的松潘到山东的游击区建立“工合”工厂和作坊3600多个,安置了30多万工人,向前线临时工厂输送了4万多名技工。(见《伟业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