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各类工厂遗址 延安难民纺织工厂遗址的变迁

    
    1938年8月初,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以国际友人兰道尔捐助的9300元法币为基金,开始筹建边区难民棉织工厂。
    筹办工作由吴生秀等负责。厂址选在高桥村(今安塞县高桥乡)。8月底,该厂移交边区政府建设厅管辖。11月底,该厂又迁至川口村(今属宝塔区枣园乡老沟岔村),与设在川口村的难民毛织工厂合并,并正式定名为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工厂。厂长吴生秀。当时,厂内有技术工人11名,有织机8架。厂部下设工务科和总务科。袁光华为工务科长,技师朱次复。工务科下设纺钱、织布、织袜、染浆等股。总务科下设会计、管理、采办等股。
    1938年12月初,难民纺织厂正式开工生产。至1939年4月,可生产白布、帆布、斜纹布、毛袜、线袜、毛衣等。平均每月可生产各种布500余匹、毛巾200余打、袜子200余打、毛衣60余件。1939年6月底,难民纺织厂将厂址迁至永宁山(今属志丹县永宁镇)。12月,移交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直属。1940年10月又划归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业局管理。1941年1月,该厂开始在段庄(今属安塞县砖窑湾镇)建设新厂,7月迁至段庄。
    难民纺织厂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不断的巩固、发展、壮大。1938年底,全厂共有45人,到1943年6月底,全厂有工人255名,职员37人,杂务人员26人。工厂的机器设备也逐步增加。到1941年6月底,全厂已有织布机88架,织毯机18架,纺毛机33架,弹花机9架,织毛巾机5架和织袜机12架。工厂的机构也不断健全,到1943年6月底,该厂在正副厂长以下设秘书、技师,并设立了棉织科、毛织科、弹纺科、制造部、总务科、人事科、会计科、保管科、驻延安办事处。在绥德、清涧、延川等地设立收纱股,在关中、晋西北等地设立采买组。工厂还在延安、安塞成立了门市部,销售本厂产品。该厂技师朱次复发明了立式水轮动力机、木质车床、卷经轴机等,改造革新了打毛机、钻床、合股机等器械工具,为工厂解决了许多困难。
    到1942年底,难民纺织工厂共生产粗洋布9305匹,里子布2000匹,细洋布652匹,土布2533匹,帆布103匹,毛呢412匹,毛巾39090条,毛毯18349条,栽绒毯57条,毛毡4153条,线袜52177双等。
    难民纺织厂在不断发展本厂生产的基础上,还资助成立了定边毛织厂、靖边毛织厂、安塞三八毛纺厂、清涧纺织厂等公营工厂,为边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难民纺织厂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朱德、林伯渠曾先后来厂视察。1943年5月,张闻天来到该厂,指导开展了“赵占魁生产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工厂的建设和发展。
    1947年初,工厂奉命迁移。
    难民纺织厂在高桥、西川口、永宁山、段庄等地厂址,现仅保留部分土窑洞。(见《延安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