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边区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制革厂。根据边区政府建设厅厅长刘景范的建议,由惠彦祥带领10名工人、干部,步行到达志丹进行建厂工作。在志丹县委书记王耀华、县长赵耀贤的帮助下,选定城西门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住过的石窑洞为厂址。
1938年9月10日,兴华制革厂正式成立,厂长惠彦祥、工务科长张秀贞。当时工人有徐开支、郭少奇、张新林等,采购员屈生华。并在当地雇了16个皮匠,全厂共计27人。
兴华制革厂建厂初期,主要是用羊皮做皮袄、皮手套、皮袜子,熬皮胶。并用羊毛织造毛口袋。工厂产品运往延安等地销售。
1940年春,该厂迁往沟槽渠(今属安塞县砖窑湾镇)新址。1942年6月,边区政府建设厅将该厂移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后勤部领导。
1942年,兴华制革厂共硝制羊皮17654张,牛皮653张,生产皮衣720件,皮带28110条,背包390个,轮带338呎,单皮鞋1016222双,棉皮鞋384922双。生产毛口袋625条,熬皮胶1392斤,加工和制造铁工具及器械零件1212件。
到1943年初,兴华制革厂有职工160人,厂房100余间。厂部下设工务科、教育科、总务科等。工务科下设制革、皮件、中式鞋、西式鞋、副业5个生产股。并在延安城北文化沟设立了驻延安办事处和“兴华号”店铺,负责采购、联络和销售事宜。到1945年初,全厂已有职工370余人。
1947年3月19日晚,兴华制革厂由沟槽渠撤离,经招安、沐屿(均在今安塞县境内)等地,到达子长。后迁至山西离石县。在转移过程中,该厂皮件股、制鞋股仍坚持生产。1949年5月,西安解放。制革厂由晋西北进驻西安,接收了原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制革厂。现驻西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一三厂,即是兴华制革厂的延续和发展。
兴华制革厂志丹旧址,现由志丹革命纪念馆管理。沟槽渠旧址,仅余部分土窑洞和1座曾被用作厂房的小土地庙。